季一山
萍水相逢 16年无偿赡养失忆老人
  孝老爱亲
  江苏
  2014年10月
2.jpg
人物故事: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更是天经地义。然而仅凭一面之缘,就担负起了长达16年照顾一名失忆老人的责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季一山,一名普通的油漆工做到了。连日来,我们奔走于上海与海门之间,还原季一山与施桂生16年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亲情。

  8月17日傍晚6点,在上海普陀区祁连山路边一栋出租屋的3楼,我们找到了季一山临时的“家”。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蜗居”——不足10平米,还被木板隔成了两间卧室,每间卧室只能勉强塞下一张单人床;进入卧室的过道就是厨房,家里只有一把椅子,一只木箱既是收纳箱,也是吃饭时的凳子。惟一像样的电器是一台旧冰箱,这台冰箱是今年4月季一山在为一户人家装修时,业主送的。

  一面之缘,接到一个救命电话

  16年,时间并不算短,那些在一起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时间太久难以顺延着串起。16年间,有的记忆忽远忽近。摩挲着老人用过的一台平板电脑,那是施桂生留给眼前这位汉子惟一的物件。当然,留下的还有那许许多多平实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聆听和挖掘。

  季一山,建湖人,当过兵,退伍后做过码头装卸工,1996年来到上海打工。1998年,一个业主请客时,在饭桌上认识了那时50多岁的施桂生,两人交换了电话号码,但他并不知道对方姓名,也不知道他来自哪里。那年9月份的一天,季一山正在工地上干活,突然接到电话,原来那是施桂生头晕迷路,请季一山救他。季一山二话没说,将他接回工地,与自己同吃同住。

  季一山曾多次询问施桂生叫什么、来自哪里,然而他说,以前的事实在想不起来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来自哪里。季一山面对这位失忆者,不忍心扔下不管,无论走到哪都带着。一眨眼16年过去了,季一山从29岁的小伙成了45岁的中年人,而施桂生也年近七旬了。

  每天往返4小时,只为给老人做顿饭

  在上海生活实在不易,季一山省吃俭用,舍不得租房,在哪干活,就住在哪里。但那些地方尘土飞扬,施桂生对灰尘特别敏感,有时甚至表现出恐惧。工地不能住了,季一山只能花钱租房。为给老人解闷,他还从二手货市场上淘了台电视机。这些年里,他先后搬了4次家,两年前,搬进了现在的住所,每月房租1000元。

  居住地与工地相距很远,乘坐地铁后还要转乘公交车,单程需2个多小时,路费7元。他本可以住在工地上,既省钱又省力,但老人不会做菜。为了给老人做顿饭,无论多忙、多晚,季一山每天坚持回家。回到家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炒菜,每次都会多炒一份,留给老人当第二天的午餐。季一山老家还有农田,农忙时要回老家帮忙,每次回家前,他都要给老人做上几天的菜。其实季一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过两次手术,一到刮风下雨时便腰酸难忍,今年他回老家准备做第三次手术,但医生不敢给他动刀。

  这几年,装潢工工钱涨了不少,季一山的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但前几年他与老人的日子十分拮据。2009年是季一山最困难的时候,那时工价比较低,时常没活干,还遭遇了多次包工头“人间蒸发”,少则5000元,多则上万元的工钱无处讨要。春节前,身无分文的他350元贱卖了自己惟一的交通工具——一辆旧电瓶车,150元留给自己买票回家,200元交给了老人,作为他在春节期间的生活费。

  16年,人们只知道他带着“战友的父亲”

  回想当年接回失忆老人时的感受,季一山淡淡地说:“没多想,就是家里添双筷子,多个碗而已。”话是这么说,熟悉他的老乡都很纳闷,“你的日子那么难过,还背个大包袱干啥?”他的老婆偶尔也会来上海住上几天,多次问他,这个陌生人为什么总是住在他家?季一山总是解释说,老人是他战友的父亲,在上海做生意,没地方住才住到这里。这个谎言,他说了16年。暂住地的邻居们,也都知道季一山在赡养“战友的父亲”。

  因为不知道老人的名字,开始时季一山称他为大哥,之后称他为大叔。虽然没有以父子相称,但在他们心中早已成为父子。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血压有些高,不通医术的季一山凭着自己的理解和一片真心买来了降压项圈、降压手表。去年年初,老人得了帕金森综合症,手时常发抖。季一山给他换了部手机,买了台平板电脑,让儿子教会了他打游戏。他说这样可以增强锻炼,对治疗有好处。老人从报纸上看到一种药可以治疗帕金森综合症,季一山花了3000多元买来了两大盒。

  当问起为什么尽心尽力守着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时,季一山这样解释,他的父亲今年已80多岁,他的大哥比他年长20岁,从他儿时起,父亲与大哥经常叮嘱他,要善待老人,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1992年冬天,他从部队回家探亲时,遇到一对落水母女,当时寒风刺骨、河水结冰,季一山扑进河里,将母女二人救上了岸。

  与老人10多年的相依为命,对于季一山来说,老人也给他在异地他乡找到了家的感觉。老人时常帮着打扫房间,打理“全家人”的生活。季一山把挣来的钱全都交给了老人保管,而老人十分节省,基本不花钱,需要买东西时,也会跟他商量。

  老人不太爱说话,每天的晚饭时间是两人一天中仅有的交流时间,季一山总是给老人讲笑话,逗老人说话。一次他问老人,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走了,再也不回来了,你该怎么办。老人说,他到马路上去找警察,让他们帮他去找,“如果警察问我季一山是谁,我就说是我的儿子。”季一山听到这句话,眼泪夺眶而出。

  撞车后恢复记忆,失联老人找到回家路

  2012年11月,季一山回老家收水稻,突然接到老人电话,说自己被一辆车撞了,头上缝了好几针。季一山第二天就赶回了上海,看到头上缠着绷带的老人,他心疼地流下了眼泪。

  只在电视剧中才看到的情节居然发生了!老人被车撞后,记忆慢慢地恢复。去年他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大巴车,上面写有“海门”两字,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家在海门,妹夫在海门市供电公司工作。他通过114查到了海门供电公司的电话转而联系上了妹夫施振峰。

  今年7月19日下午5点多钟,失联16年的内兄居然打来电话,施振峰又是意外又是惊喜。他告诉我们,老人28年前就在上海做生意,16年前突然没了音讯,大家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几乎放弃了希望。接到电话的第二天中午,施振峰与老人的女儿施伟一起赶到上海,把他接回了家。

  “老人回家那天,他家里人打我电话,想与我见个面。我说下班时间太晚,让他们先把老人接回去,其实我是怕见到老人离开,自己受不了。”季一山说:“16年了,每天回家看到他好好的,心里就踏实。他联系上了家里人,我替他高兴,可也的确舍不得他走。”老人离开上海那天晚上,季一山一宿没睡,他说心里空落落的,怎么也睡不着。

  施桂生回家已经整整一个月了,他与季一山时常电话联系,有时俩人边聊边哭。8月3日,季一山从盐城回上海的路上,特意来到海门,看望了老人。施伟告诉我们,是季一山救了父亲,他们全家人都感谢他,她希望跟季一山以兄妹相称,还要去上海、盐城看望他和他的家人。

  季一山说,他照顾老人本就不求回报,16年来,老人跟着自己吃了不少苦,如今他回家了,惟一的心愿是老人能过上好日子。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江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