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精心照顾多位老人 爱心诠释“百善孝为先”
  孝老爱亲
  陕西
  2014年9月
1.jpg
人物故事:

  李建民,男,1957年出生,渭南市潼关县城关镇秦岭社区居民。

  滔滔黄河九十九道湾,宁夏一弯到潼关。奔腾不息的黄河到潼关后忽然折转东去,融入大海。说起折转的原因,传说古时女娲折枝插潼地化为桃林,红花映天,黄河水不忍破坏那天下仙境,才折转回眸不舍离去。李建民,1957年就出生在这块天下仙境——潼关县港口镇。李建民用遍洒花蕊,香及老人的爱心诠释了“百善孝为先”;他倾心继承潼关鼓韵,把“古潼锣鼓队”办得名扬秦地;2012年被评为潼关县孝老爱亲“身边好人”,2013年被评为渭南市第四届道德模范。他的锣鼓队曾赴宁夏等地助兴演出,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迹为他出生的桃林仙境树起一株鲜艳的奇葩。

  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李建民已经五岁了,大冬天他和父亲去挖别人地里挖剩下的萝卜,一个早上父子俩只挖了少半笼,拿到家里他父亲把最大的萝卜递到他爷爷手上,那无言的举动,象种子一样播种到小建民心里……

  李建民,1973年招录到潼关县第二运输公司工作,在公司当学徒工,那年他刚满二十岁。学徒工每月工资不到20元钱,家里有六口人,父母亲、有病的妻子,还有上学的弟弟。当时他把20元钱分成八瓣花,在单位他每天只花2角钱,吃馒头、喝水,有时候实在饿的不行就买萝卜吃,但他却想方设法买好东西给父母送回家。那时候一个肉馍1毛八分钱,有一次他给父母买了两个肉馍,刚出肉馍店,单位何志华老师傅追上来,手里拿着一个肉馍,塞到他手里,说:“建民,吃吧,身体要紧。李建民懵了,说:“何师傅,这……”,何志华老师傅说:“娃呀,你是一个大孝子,叔服你了,叔叫你吃肉馍不为别的,就是敬重你的为人,叔把你当自己娃看,叔有心认你作干儿子。”“干大(爸)!”李建民深情地叫了一声。他拿着那个肉馍,眼泪顺着两颊流下来。“吃吧,孩子,你不吃叔心疼。”何志华说。李建民咬了一口,说:“干大(爸),我听你的。”离开了何师傅,建民把那咬了一口的肉馍又装进口袋里,因为他的心里还惦记着那上学的弟弟。

  1985年,李建民所在第二运输公司由于经营不好,工资发不出来,他辞职开始做生意(个体户)。在何志华的帮助下,他支起了个摊子买粳糕,每天能挣20元钱。一个月有600多元的收入比起在单位干强多了,这个收入让李建民高兴极了,因为他的收入能顶两三个人的工资。600多元钱对李建民来说依然很难,因为他这时要管四个老人。自从那次认何志华作干爸之后,不久建民便把退休后无人照顾的何志华老人和老伴接到家中一起生活(何志华老人有子女但常年不再身边),而且改口管何志华叫爸。亲生父母、干父母,四个老人都六十多岁了,要管四个老人,况且四个老人其中有两个没有血缘关系,这可难为建民他媳妇党柳枝了。党柳枝是山西风陵渡人,李建民前妻病世后便和李建民结为夫妻。跟李建民生活后,党柳枝目睹了建民所作所为,深受感染,侍候四位老人也是无微不至,四个老人做几样饭,谁愿意吃啥就做啥。那时加上两个孩子家里一共有八口人,然而经济再困难,逢年过节都要给老人买一身新衣服,他们两个人几乎好几年都没买过新衣服。他夫妇俩多年对何志华的孝顺,使很多邻里都以为何志华老俩口是李建民的亲生父母。

  何志华和建民共同生活了30多年,建民对这位干爸的关心和爱护邻里更是赞不绝口。老人年龄大后,得了老年痴呆病,晚上只有抓住建民的手才能睡着。时间长了,何志华老人的亲儿子想换建民一下,但一换人,老人就大声喊建民。老人病重后,他亲儿子不想让老人受痛,不让老人去医院打针,可建民不行,硬是自己把老人送到医院。医生对建民说:“我劝你不要白花钱了。”建民说:“只要老人有气我就要设法救他。”就这样建民陪何志华在医院住了6天,直至输液管的液体进不去血管才出院回家。

  出院后,在家里,建民把稀饭用吸管先吸到自己嘴里,再吹到老人喉咙里给老人喂饭,设法让老人延续生命。

  有一次用吸管喂饭时,老人不下咽,建民用胳膊把老人的头抬起,放在自己的肘弯处,给老人喂饭,老人一用劲,头碰在建民嘴上,建民一合嘴,把舌头咬下来一块,鲜血直流。他忍着痛让老人咽了几口。直到现在,建民舌头上还留着蚕豆大伤疤。在老人最后整整17天里,建民陪着老人没合过眼。老人不能自理后大小便失禁,建民又擦屎又换床单,邻里人说何志华老人不知那辈子修来的福,逢上这么个好儿子。建民用心血送走了90多岁的干爸,但自己却因劳累过度,休克晕倒了。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孝道”也是如此,对自己的老人孝顺,这是理所当然,可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呢?能有几个人做到李建民夫妇这样的?我敢说很少。可是建民做到了,而且做的很了不起。

  李建民家里有一只熊猫睡灯。灯不大,可以放在手心,是一只片状塑料熊猫造型的带插头的睡灯,这只灯插在床头旁边的插座上,会发出柔和的光,既不影响休息还能使人晚上起夜时不摸黑。这只灯是古潼锣鼓队(李建民传承的锣鼓队)李安顺老人临终时送给李建民的。

  李安顺老人的儿子是弱智,老人有病后,李建民先是每天拉着老人看病、打针、买药,整整7个多月,像亲儿子一样侍候着老人。老人由于年龄大,最终卧床不起。为了使老人身子不生褥疮,建民隔几天就给老人洗澡,用婴儿粉给老人抹腋下、下巴、大腿,33天没有离开老人半步。老人临终前把自己用了一年多的熊猫灯送给他,老人用尽力气对李建民说:“娃呀,我享了你的福了,没有啥送给你,把我这只灯送给你,这只灯不值钱,可是熊猫是国宝,你是我们老人的国宝……。”是的,李建民是老人的国宝,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美德在李建民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

  对李安顺老人如此,李建民对他认识的其他老人也是如此,他的锣鼓队十几位老人,他每月掏钱让老人洗两次澡,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老人家串门看望,哪位老人有病,他都会登门探望。

  李建民是个普通的潼关人,他个子不高,瘦瘦的身材,可他身上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儿,每当你在街上看到他时,他都是风风光光,脚下生风。因为他总觉得时间不够。多年来,他送走了几位老人,伺候着李全生、任永涛、宋仓柱几位老人,最近又有几位老人进入他的关心名单,员必超、杨广济……。一茬又一茬,他的心总是放不下。送早点、洗澡,陪他们看病……。李建民一如既往地为了那些原来不相识的老人忙活着,他为了照顾这些老人得了白内障,10米外看不清人。有些年轻人说李建民真傻,傻到不知道为啥活着,这个原因只有建民知道。

  爱人党柳枝,秀外慧中,精明能干,长期来耳濡目染了丈夫的孝举,默默的支持着丈夫的孝举。说起建民,她又爱又疼:“建民太辛苦了,他宁愿自己少歇一会儿,也要看望那些老人,我服他了,为了让他有一点时间休息,我也要为他分担一些。”那些毫无关怀的老人隔三差五被建民叫到自己屋招待一下。党柳枝遇到老人到家里时总是想方设法让老人们吃好,老人们吃的最多的是软馍里夹粳糕和红烧肉。

  有时闲下来,建民思考他的生活,总觉得对不起他的爱人。他经常鼓励爱人空闲时候去参加娱乐活动,放松放松。爱人党柳枝明白自己丈夫的心意,唱秦腔戏、做婚礼主持……,看到爱人的多彩生活,建民心里很高兴,人常说:夫唱妇随,有这样的爱人建民知足了。

  潼关南山北滩,中有三十里禁沟扬道,黄河边还有十里岸门一条,小道贯通,史称西北咽喉,战争为潼关留下了不朽的锣鼓韵律,这铿锵的韵律代代相传,到九十年代后期传人只剩下几位老人,李建民担起了这传承的担子……

  潼关县城原来有个古潼锣鼓队。1993年的一天,李建民在买粳糕时发现锣鼓队的老人来吃粳糕时,提起敲锣鼓眉飞色舞。他问老人:“您老敲锣鼓不累吗?”老人们说“不累,这锣鼓只有我们几位老人会鼓调子,再不敲就没人会敲了。”老人们的话李建民记下了,而且记得很牢。李建民回去和爱人商量,爱人党柳枝听后,满心同意,说:“只要能让这鼓调不失传,你说接咱就接吧。”于是就这样他接管了古潼锣鼓队。

  锣鼓队接管后只有5个鼓、8副铍,17个人。他夫妇投资2万多元,让锣鼓队发展为70余人。后来他们又投资近3万余元,为锣鼓队置办了37个鼓(每个鼓600元),35套戏装(每套200元),36个野鸡羚子(每个60元)。让锣鼓队上了一个层次。有一年锣鼓被人盗窃,他夫妇又投资近2万元补齐。说起办锣鼓队夫妇俩有说不尽的辛酸,他俩即要做生意,还要组织大家练锣鼓,辛苦点没啥,但有些事情说起来令人心酸。首先是没有训练场地,锣鼓敲起来,声太大,有些人很反感,夫妇俩人到处奔波,几年换了十几个地方,每到一处给人说好话,送人情,没几天又得换地方。但他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支持,潼关张窑体育场老板(小名叫老三),敬重李建民的为人,大力支持他,免费提供场地及音响设备,使他们有了固定地点。更有令人难受的事,有一次他们在训练锣鼓队,有几个社会闲人拿鼓锤乱敲,建民刚上去说了几句,那几个人拿鼓锤就在建民头上打,边打边说:“啥东西,不知道姓啥?”。所有的这些建民都忍了,他心里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不让古潼锣鼓韵律失传。

  古潼锣鼓队在李建民的努力下越办越好,名扬西北。1997年到2011年,他们先后在白水、商南县演出,在潼关中央质量万里行会场、陕西省黄河放生现场演出;在宁夏神蒙宁化集团,宁夏石咀山市多处训练演出获的好评。他们多次参加渭南市中老年舞蹈文艺大赛,并获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特别奖一次。还为县党代会、人代会等县上的重要活动助兴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李建民夫妇领导的古潼锣鼓队越办越红火,问起中间的奥秘,用群众的话来评论:

  体育场老板这样说:“李建民这个人心太好了,他拿钱出力,冲着这些,我支持他。”锣鼓队成员员炜祥说:“李建民这个人实在,人家想办法挣钱,建民办锣鼓队自己还要垫钱,咱也是潼关人,出不了大力也应该出点小力,我跟着他干痛快。”

  有一次古潼锣鼓队在县城表演,看表演的人中,有一个退休干部认识李建民,他对李建民说:“小伙子,你们表演的太好了,这样的文化活动我们五十年代也搞过,那时候人们打花枪,扭秧歌,群众心情好,干啥都有劲儿,可现在……”

  退休老干部的话让建民想了好几天,现在人一心搞经济,农村有些死气沉沉,人们闲下来就是打麻将,有的人闲下来还闲出了毛病。不如组织几次文化活动让人们都动起来。

  2001年庆七一,他出钱在县城广场组织了一次秧歌汇演,他买了音响等扩音设备,参加汇演的单位有高桥村的杂耍、港口镇的秧歌、段名村的杂耍、荒移村和城关镇的秧歌、夕阳红锣鼓队及古潼锣鼓表演、合唱等。2008年在县九会(古历正月初九),他组织了港口背芯子、高桥秧歌、三合村背花锣、段名杂耍、港口镇腰鼓等群众娱乐活动,影响很好,促进了周围农村文化活动开展。

  战国时“将相和”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这个历史典故体现了一个“和”字,褒扬了蔺相如的高风亮节。“和为贵”贵在“和”,“和”是团结奋进的基础,是一种民族精神内涵的表现。

  李建民处事为人以和为贵,在传承古潼锣鼓中博采久长,肃心向老一辈请教,在邻里生活中总是以德报怨。有一次,他在处理巷内纠纷时由于说了公道话,引起个别人不满。有位在纠纷中输理的老太婆故意把生活垃圾倒在李建民他家门口,这件事李建民的儿子很反感准备找那位老太婆评理。李建民对儿子说:“孩子,不就是倒了嘛,咱把它再扫起来倒在垃圾箱里,这样也累不死人”。就这样那位老太婆倒了,他扫净再提走。过了几天其他邻居看不惯,说建民太软。建民说,“老人年纪大了,提不动,我比她年轻,帮她倒垃圾有个啥?”。建民的言行感动了老人,老人背地里说:“这娃是个好人。”现在他们处的很好。

  还有一次建民在买粳糕时遇见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那位姑娘一把抓了十几双一次性筷子。建民媳妇说:“拿两双就行了,拿那么多干啥?”那年轻小伙为了显示给他的对象看,走上前来说:“不就是几双烂筷子吗?少皮干(骂人的话)”。说完就把建民的粳糕锅掀翻,粳糕倒了一地。周围人看不惯,打了110报警,警察到场后按照治安管理条例要罚那对年轻人的款。建民把警察拉到一边说:“年轻人,难免犯错,让我跟他谈谈,如果他能认错教育一下算了。”警察同意了建民的办法,建民叫过那位小伙子,说:“年轻人遇到问题要分清是非,不要冲动,像你这样,今天能掀倒我的锅,明天就可能冲动干其他违法的事,千万不能这样下去了。”

  那位年轻小伙子羞愧的说:“叔,我错了,我给你赔钱。”建民说:“钱是小事,只要你知道错了,能改正才是叔最高兴的。”那小伙子千恩万谢走了。事后建民和那位小伙子成了忘年交的朋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建民是位极平凡的人,可他用平凡的人生描绘了一幅非常感人的图画。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陕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