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存喜
七旬老人为救村民不幸牺牲
见义勇为
内蒙古自治区
2018年8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他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他是周围人眼里的老好人,常常乐善好施;他是家人心里永远的“顶梁柱”,供养三个儿女成家立业,却依旧不辞辛苦地忙里忙外。年近70本该尽享天伦之乐,但面对危难时他毅然舍命救人,他用血染的风采诠释了什么叫“见义勇为”。

  他叫刘存喜,1950年01月03日出生,家住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光胜村四社。八月的草原,总有格桑花随风摇曳。但在光胜村,很多人都不愿看到这些花儿开满草坡,因为它们曾被一个人的鲜血染红,也曾接受过无数人眼泪的浇灌。如果一切重新可以选择,刘东梅姐弟三人绝不会让父亲继续待在农村干活受累,妻子李翠花也绝不会让老伴儿一个人冲到发疯的牛群里。可是如果真的有选择,刘存喜还是会选择义无反顾,因为他常说:“能帮别人一把是一把”,他也常以此教育儿女和孙子辈儿。

  2017年8月30日下午3:40左右,刘存喜带着妻子和雇工李双虎去草滩里打秋草,为家里的牛储冬。在路过苏布尔嘎镇光胜村五社喷灌圈草地时,他看到十多头牛围在一起,牛蹄扑腾起的漫天黄土让他心生一惊,他和妻子说:“是不是牛倌儿被顶倒了?”妻子还怪他瞎操心。到了打草的地方,刘存喜远远望着围成团的牛群,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因为常年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腿脚不利索,刘存喜让李双虎赶紧先过去看看,自己带着搂草的铁叉紧随其后,一瘸一拐地朝牛群小跑过去。李翠花不放心老伴儿,也跟着过去了。

  走到半道上,两人看到了惊慌失措的李双虎跑过来,他一边哭喊着:“拜佬,拜佬(农村小辈对长辈的称呼)不好了,不好了,牛群那边出事了”,一边头也不回地跑了。原来村民白文英正在放牧村集体牛群,他发现有一头牛正在生产,便过去探情况,突然母牛冲起来把他攻击倒地之后,周围的七八头牛也一拥而上攻击白文英。

  刘存喜听到白文英撕心裂肺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他焦急地对妻子说:“肯定是出人命了”,他都没听清李翠花的劝阻,便手持铁叉冲向牛群救人。

  等李翠花跑过去的时候,她只看到了红着眼的牛群疯了一样丢下满脸是血的白文英,而集体冲向刘存喜。瘦弱的刘存喜挥着铁叉左右刺了两下,瞬间便像一个皮球一样,被十多头牛顶来顶去,李翠花想过去打散围得像铁墙一样的牛群,也被牛撞到了。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刘存喜在牛群中挣扎,喊着她的名字,然后倒在血泊中,虽然她扯破了嗓子拼了命地喊人,但前来救援的人还是晚了一步。

  等村民们手忙脚乱地赶走了牛群,李翠花顾不上自己满身疼痛扑到刘存喜身边,她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一幕,她抱着浑身是血的刘存喜哭喊着他的名字,刘存喜却没有一点反应,她颤抖着双手掰开老伴儿的眼睛,瞳孔已经散了,120急救中心的医生也下了诊断:“伤势严重,人没救了”。而白文英因为抢救及时,很快顺利脱离生命危险。

  从此,2017年8月30日,定格在了刘存喜生命的终点。这一天,他在狂颠的牛群里永远闭上了双眼,他再也听不到妻子说他干活不要命的嗔怒声,他还没来得及与一路呼天抢地从城里往回赶的三个儿女见上最后一面,九十八岁的老母亲还需要他在床前尽孝,他许下的“等干不动了就去城里”的承诺成了家人心中永远的痛。天地之痛,莫过痛在人心。

  做一时的好人容易,做一世的好人是难上加难。在乡亲们眼中,刘存喜不仅是一个热心助人的好邻居,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父亲和尊老敬老的好儿子。在外面,只要村里人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每到农忙时,村里的年长者干不完农活,他总是二话不说、积极主动地帮助老人们干活,从不索求任何回报,老人们向他致谢时,他总是露出憨厚的笑容。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肉牛养殖项目中,他主动热心帮助经验不足的饲养员照顾初生体弱的小牛犊子,直至一个月健康后归还村集体……

  在家里,母亲常年小病不断,刘存喜无论农活多么繁忙,都每天坚持像照料小孩一样伺候老母亲,洗脸、洗脚、换衣,每天晚上服侍母亲睡觉,时常半夜起床帮母亲盖被子,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抱怨、从不叫苦;在三个孩子跟前,他更是一个好榜样,多年来他和妻子勤劳持家,埋头多种地,多养猪羊牛等牲畜将自己的三个儿女培养成人。现在两个儿子都是村里发家致富的能手,女儿在城里工作,儿女们的日子个个过的红红火火,令人羡慕……

  当一切都越来越好时,刘存喜却因为一个举动而让生命戛然而止,身边人怎能不长歌当哭、长泪横流?年迈衰老的母亲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不能已的儿女再也聆听不到暖心的叮咛,村里再也没有了他四处帮忙的身影。他自私到弃所有人的刻骨悲怆于不顾,他又无私到用宝贵的生命在生他养他的土地写下:榜样的诗章。

  斯人已逝,余音永存。老人离世已近一年,但家人的泪水、村民的怀念、被救者的感恩,都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对见义勇为的无上赞扬,对传统美德的无声颂唱。今后的每一个八月,光胜村的格桑花一定会更加红艳,它们在祝福刘存喜:好人一路走好;它们在呼唤世人:永远要记着这鲜血凝就的光芒!

来源:内蒙古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