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周
农家汉治沙40年 为家乡筑牢绿色屏障
敬业奉献
新疆
2021年9月“中国好人榜”
W020210830540021714343.jpg
人物故事:

  付志周,男,汉族,1943年6月生,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农民。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防风治沙绿化奖章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

  40年前,在风沙肆虐的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上,一位年轻的农民在这片热土上毅然开启了孤胆英雄式的治沙之旅。他百战黄沙,百折不回,青丝变白发。他无问西东,不计得失,青春绽芳华。2018年11月30日10时,这位普通农民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挂在了他的胸前。他就是付志周,几十年来把绿色的梦想种进黄沙,种进哈尔莫敦镇各族群众的生活。

  立下愚公志 誓把沙海变绿洲

  和静县哈尔莫敦镇的沙河子,位于开都河的支流,早年因为水位下降,地上水变成了地下水,这里地处风口,风沙成患,在造林治理前,风沙以每年2-3米的速度侵犯农田村庄。

  上世纪七十年代,付志周带着妻子陈爱兰从河南老家来到沙河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慨道:“刚到村子里落下脚,环视四周,满眼都是黄灿灿的沙子。”每年春天,风沙大得让人无法出门,地里刚刚栽上的棉花苗,一阵风刮来,就全都死了。“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他心里默默念叨:“老话说,要想富,多栽树。年轻栽树,老了有福。”那年,他在自家田地前种下第一棵杨树,从此走上造林治沙之路。

  “树苗太贵了,又怕栽不活,我就去捡人家果园里剪下来的树枝来插栽,但是一年下来活不了几棵。后来县里园林处工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从外面拉土,就跟在沙漠里种树一样,坑里填上新土再栽树苗,土都是从10公里外拉来的,不容易啊,我就是愚公移山,也要在这片沙土地上种出一片绿色!”

  哈尔莫敦镇退休干部李向前说:“哈尔莫敦镇沙河子土比水贵,种树时撒在外面的土都舍不得浪费,付志周就用手小心地捧进树坑里,那段时间他的手上挖土挖得满是倒刺。”

  付志周始终相信“天下无难事”这句话,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也就是凭着这份执着和信念,他在沙区边缘种上了防护林,并初步建成了防护林带,然而,肆虐的沙魔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时不时兴风作浪,护林带被大风刮断了,流沙四处流动危害着防护林带,先期投入的十几万元成效不大,但他对治理流沙的信心却更加坚定了。

  敢啃硬骨头 坚守治沙初心不改

  在付志周的感召下,和静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强化了“生态效益第一”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了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工作思路,为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几年,付志周抓住“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自筹资金,顽强地投入到了治沙事业中。经过十几年的辛苦努力,他自筹资金购买了拖拉机一台、推土机三台等其它机具,在无钱购买树苗时,林业局领导多次提议给予他有力支持,帮助他解决树苗,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付志周依靠自己的力量制服流沙,自己育杨树苗,每年都能保证300-500亩的用苗量。树种的多了,水又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他又向亲戚朋友借钱80万元,既拉上了电,也打了6眼机井,满足了树木正常的需水。在治沙工作中,他采取“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的措施,自主栽植防风固沙林,对我们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奠定了宝贵的经验。”

  在付志周的带领下,很多村民参与了治理流沙的大会战中,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了12000亩沙化地,受保护耕地158000亩,目前荒无人烟沙区已逐渐形成“乔、灌、草、点、带、片”的防沙体系,一座34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已建成,有效地阻止了流沙继续前移。

  打好持久战 守护家园碧水蓝天

  现在,在付志周和其他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治理区生态条件已有很大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2015年,付志周投资700多万元,贷款300多万,在沙地里种树2600多亩80多万株,绿油油的白杨树在沙漠中茁壮成长。树种活了,流沙制服了,他的决心更大了,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内,克服高额水资源费的困难,栽植白杨树达到100万株,力争把和静县的天变得更蓝,把和静县的生态环境变得更适宜于各族人民居住。

   付志周豪情满怀:“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植树还要干下去。我还要再植树20万棵,这辈子要种100万棵树!”

  付志周,一名最普通最平凡的农民,凭着对这一片热土的特殊感情,凭着对林业工作的一片挚情,实施治沙造林,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和静县林业建设付出了青春和热血,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责任编辑:贺子桓)

来源:新疆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