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朝平
女教师用书信为“一带一路”建设者筑家校共育平台
敬业奉献
湖北
2021年8月“中国好人榜”
[object Object]
人物故事:

  曾朝平,女,1975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教师。从1995年起,曾朝平26年如一日,坚持用近千封、40万多字的书信与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远赴阿根廷、伊朗、菲律宾和尼泊尔等地参与水利水电建设的学生家长交流,让亲情相距万里不缺失,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先后被评为湖北好人、湖北省第四届新锐班主任、宜昌楷模、宜昌市优秀德育导师、宜昌市十佳师德标兵、西陵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她的书信登上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荆楚网等中省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以《帮助留守儿童和家长建联系,曾朝平——25年写下千余信》为题刊发文章,再现曾朝平对留守水利子女的赤诚情怀。

  葛洲坝实验小学是一所伴随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应运而生的学校,培育着一代代工程建设者子弟。自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竣工后,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批建设者远赴世界各地,开始“家在宜昌、人走四方”的生活。

  每月一信,用爱架起沟通桥梁 

  曾朝平所带的班上有个传统——“每月一信”,也是远在项目建设工地的家长们翘首期盼的惊喜。信中有学生的在校表现、德育活动,也有教育支招、亲情沟通等,曾朝平通过组织不同的创评活动,不断捕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心中有学生,眼里有细节,无数个夜晚,曾朝平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一个个细节倾注于指尖,让思忖化作一段段情理兼备的真诚文字,促成学生和家长的“星空守望”!

  2015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学生小千的爸爸就在地震附近工地上,曾朝平立刻和小千妈妈取得联系,并在“每月一信”中,呼吁大家关注,大家一起关心帮助母子的生活、学习,宽慰她们的担心和焦虑。不少家长留言:“我们是一个集体,更是一家人,有困难我们一起面对”,当两天后,小千爸爸传来平安的消息,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书信,让彼此的心紧紧凝结在一起。

  可以说,“每月一信”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让他们快乐、自信成长;也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产生教育合力;更是家长的守望和眼睛,让远方的建设者们充满希望。

  家校传书,用情感点亮“心灯” 

  教育不仅需要时间和汗水,更需要感化灵魂的智慧。多年来,曾朝平总是真诚热心指导家长和孩子互通书信,给家长传递科学教育理念,一起面对困难,提供解困思路。

  四年级下学期,小安学习下滑厉害,曾朝平找他谈心时听说小安爸爸从伊朗回来了,便立刻请他们到校,努力缓和亲子关系。后来,孩子父亲又去了外营点,曾朝平趁热打铁,给远方爸爸写信,建议爸爸和孩子来一个“父子约定”,互相给对方做榜样。没过多久,小安收到了爸爸从伊朗羌姆溪水电站写来的信,信中说:“儿子,这个月你评上学习标兵,真棒!我也克服困难,完成了伊朗员工传帮带,让工程进展更加顺利,你不是答应和我一起比赛吗?加油!”接到信后,小安激动不已,在电脑上敲了两个晚上给爸爸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爸爸,您安心工作吧,虽然您不在我身边,但是我有妈妈,还有老师和学校呢,我会好好学习,不让您失望!”

  班上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

  小千的爸爸从尼泊尔水电站来信了,他说:“很遗憾不能参与你的成长,丫头,我们约定,都要好好努力,期待你更大的进步”。

  在阿根廷工作的小雨爸爸来信这样说:“现在全国都在谈中国梦,往大了说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往小说,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好好工作,你好好学习,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曾朝平用专业、专注的书信教育引领,让“一带一路”上的亲子书信“飞跃万水千山”,让父爱相距万里不缺失,隔山隔海也温暖。

  执着坚守,用初心“著”匠心 

  26年来,曾朝平始终坚守自己的选择。为了让每月一封信更有针对性,曾朝平深入了解、悉心研究每一个学生和家庭,有的放矢地关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但是,面对电子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写信似乎成了遥远又陌生的事情。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家长、性格各异的学生,要想把每月的一封信写好,让每一个家庭和孩子都满意,谈何容易?在学校,曾朝平身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肩负教研和课题组长的重任,忙碌繁重的工作已经应接不暇。在遭遇颈椎病发作住院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她想过放弃;在儿子备战高考,爱人出差,独自照顾儿子心力交瘁时,她想过放弃;个别家长因为时差、加班、不理解不配合时,曾朝平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

  但是,想起那些万里之外牵挂孩子的家长,想起孩子手捧书信欢呼雀跃的笑脸,心中的信仰和目标时刻提醒她,给予她强大的精神支柱。曾朝平说:“把孩子教育好,解决建设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工作,我责无旁贷!我是在为水电建设者的孩子未来发展而付出,同样是在为‘一带一路’建设而奉献!”。

  1995年以来,曾朝平已发出近千封、40多万字的“信”,虽然书信形式变了很多:从纸质稿变电子稿,从一笔一划手写到键盘敲打,从寄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今天几秒发送。但始终不变的,是她教育的热情和关爱孩子的初心。

来源:湖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