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
农村特岗校长坚守黄河滩区十二年,不畏艰苦甘做乡村孩子的启明灯
敬业奉献
河南省
2021年5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杨承,1987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县徐镇镇昆吾社区小学校长。

  “条件艰苦,生活上可以凑合,但工作不能将就”

  2009年9月1日,年仅22岁的杨承,刚刚走出象牙塔便怀揣着梦想,从甘肃省天水市不远千里来到濮阳县徐镇镇六市小学,成了一名农村特岗教师。

  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杨承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初到学校时的情景,还是让他有了很大的落差。六市小学的校门才两三米宽,只能进一辆三轮车。校园内,围墙坍塌,几间瓦房教室破旧不堪。而且,学校一共5个老师,最年轻的都已53岁,学校150多名学生,5个班,每个老师都是包班教学。

  “知道很艰苦,但没想到这么艰苦”。杨承说。

  尽管如此,杨承还是“逼”自己留了下来。没有宿舍,他就住在办公室,几张课桌一拼就是床;学校偏僻,他需要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买菜,遇到下雪天行路不便,他有过4个土豆2棵葱支撑5天的经历。

  “条件艰苦,生活上可以凑合,但工作不能将就。”杨承说。除了和其他老师一样包一个班语数全教外,他还为全校学生增设了音体美课。校园太小,没法上体育课,他就在学校后边小树林开辟了一块场地, 和孩子们一起锻炼,音乐、美术也是临时学,先从手机上下载点教程,自己先学会了再教给孩子。

  后来,教育局有意将杨承调到集市上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消息传出,家长纷纷找来,他们说:“杨老师,您要是离开了,这些孩子可怎么办啊!您要是感觉我们这里条件太差,那么我们每家拿出一些砖给你建一间新屋子。”看着家长和孩子们渴盼的眼神,想到刚到学校时老校长一番殷切的话语:“别看我们学校小,但在这里读书的都是来自学校周围四个自然村的学生,我们是带着四个村庄上千户乡亲祖祖辈辈的期望在教书。”想到自己去县城开会乘坐班车天黑才回到学校时,孩子们打着伞冒雨在大堤上一直等待,他刚下车,孩子们便跑上前哭着对他说:“老师,我们还以为你不会回来了。”杨承毅然选择了留下。

  “教育是个良心活,一定要以身作则”

  2011年9月,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六市小学要合并到其它学校,为了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让孩子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杨承积极响应,带着自己班的37名学生一起搬到了仅隔一条黄河大堤与自己原来学校只有半公里远的前范寨小学,并成为了该校的校长。

  前范寨小学虽然条件比原来的学校好了很多,但学生的人数少得可怜,加上杨承带来的孩子全校一共才79名学生。每天早上,看着许多家长从学校门口路过,将孩子送到十几里远的集市上的私立学校去上学,杨承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些家长宁愿花钱把孩子送到距离远的私立学校就读,而不就近在自己村里的学校免费就读?”

  杨承以身作则,每周担任两个班二十几节课,还充分发挥所有老师的特长,将音体美等科目全部开设,让孩子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杨承在课余时间积极做家访,了解学校发展瓶颈,并通过家长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终于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学生逐渐开始回流。

  “教育是个良心活,要想让家长满意,就得点滴行动对得起孩子、对的起家长、对得起良心,这样才能得到家长的信任,得到家长的爱戴,学校的发展也会得到大力的支持。作为校长的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带领年轻的队伍,力争让每位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杨承说。

  杨承在前范寨小学工作的4年时间,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操场得到了硬化、学校得到了美化,教育教学得到了强化,学生人数也由当初的79人发展到了300多人。

  “希望能尽我所能,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随着黄河滩区迁建工作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群众搬出黄河滩,搬到了新社区,根据搬迁群众的教育需求,2015年9月,杨承被调到了今天所在的昆吾社区小学。从前范寨小学离开时学生家长围堵着舍不得让他走,甚至跑到镇中心校、县教育局强烈要求杨承留下。想到滩区群众搬进了新社区,孩子却还没有就近的学校可上,为了让搬迁群众中更多的适龄儿童学有所教,杨承还是选择了离开。

  刚到新建的昆吾社区小学时,由于是新建的学校,大家都不知道学校是啥情况,不敢让孩子上,第一年只招了40多个学生。杨承没有气馁,带领全校老师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校园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有了塑胶操场、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学生也从当初的40多名发展到了今天的1580多名,成为了全县乡镇公办学校最大的一所小学。“俺不仅搬到了新社区,孩子也能到杨老师的学校上学了。”许多群众都为能把孩子送到杨承所在学校感到自豪。

  “为了能够让黄河滩区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些年,我换了三所学校,我的力量很小,但希望能尽我所能,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杨承说。

来源:河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