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万平
优秀教师37年扎根乡村培育留守学生
敬业奉献
江苏省
2020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司万平,女,1969年1月出生,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

  自1983年9月被聘任为芦蒲初中英语教师以来,司万平37年坚守乡村教师岗位,将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她所教的班级每次中考英语成绩都位居全县上游。她连续20多年兼任女生宿舍管理员,悉心照料200多名留守学生的生活起居,成了学生心中最亲切的“超能妈妈”。她个人还先后拿出4万余元帮助23名贫困孩子完成学业。2019年9月,她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只因16虚岁那年一次偶然的选择,她便把全部的青春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一干就是37年。她说:‘因为热爱,因为梦想,所以我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天都要做更多的事,每天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力所能及的极致’”。这是2014年她荣获“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时她的颁奖词。她就是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初三英语教师兼初三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司万平。

  她,1983年7月高中毕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教学之余坚持自学提高自我。她三十七年如一日,匆忙的身影总是最早闪现在晨曦中,最迟消失在夜色中,她是留守儿童心中“超能妈妈”、是孤寡老人心中“贴心女儿”、是环卫工人心中“最美天使”。她的岁数越来越大,工作热情却越来越高;品尝了很多的艰辛,却咀嚼到缕缕的香甜;面对繁杂的事务,却永远面带轻松微笑,享受着永不冷却的人生。司万平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奉献快乐,无私最美!

  平凡中见伟大

  1983年7月,司万平高中毕业。刚刚16虚岁的她,对课堂情有独钟,经常跑到家附近的芦蒲初中去听课。1983年9月该校正好缺英语教师,而司万平读书时的英语成绩又好,学校领导就聘请她代教英语。从此,司万平带着沉甸甸的嘱托,扎根于三尺讲台,耕耘在一间教室,开始了平凡的周而复始的教书生涯。

  教学中,司万平深知自己知识不足,便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了中师、大专、本科文凭。在繁重工作期间,她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并随时记录下教育教学的得失与反思,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司万平觉得“如果自己不学,就教不好学生,心里就会难过”。所以,司万平总是想办法提升自己。刚开始很多家长不放心,觉得她看上去还是个小丫头,怎么能教学?但过了一个星期,学生就回去告诉家长,说这个老师课讲得清晰,人也挺好。司万平以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位置。

  由于司万平组织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她除任教一个班的初三英语兼初三班主任外,还是女生宿舍管理员,同时负责初三年级的英语教研以及学校的妇女工作,后来又负责学校的党建工作。她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宿管员几乎每天24小时在校,要和200多个学生同吃同住,宿舍楼里非常嘈杂,一般人呆在里面吃不消。”该校领导王志宏曾说,“以前宿管工作是班主任轮流干的,后来有些教师常请司老师代班,代着代着就成司老师一个人的事了,做宿管工作在时间上很不自由,是给钱都没人愿意干的。”

  芦蒲初中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寄宿在校比较多,两百多名的女生的安全、健康、学习无不让她牵挂着。作为兼职宿管员,司万平要为全校24间女生宿舍提供“人工叫醒”服务,每天5点半起床,晚上查房两三次后,将近12点才能放心休息。而她值班室的门从来不关,如果学生有事可以随时找她。有的女生刚住校半夜睡不着,司万平就陪她入睡;有的在临考前突击看书,司万平就做红枣茶宵夜给她们吃。

  从教37年来,司万平不仅在平凡岗位上,用宽阔的胸怀、柔弱的肩膀和超人的坚韧,为乡下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她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13次,加入“文明阜宁志愿者”、“大城小爱”爱心协会、“一缕阳光”等志愿服务组织,在家里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经常利用节假日给敬老院老人送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为敬老院老人洗头、剪指甲、洗衣服;星期假日到留守儿童家里走访,送给留守儿童慰问金和学习用品;夏日给环卫工人送清凉解暑食品。无数个日日夜夜,司万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塑造了自己伟大的人格。

  小事中见大爱

  司万平所在的芦蒲初中是苏北农村偏僻的一所初级中学,因为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家长都选择外出打工,当地的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司万平老师用她无私的爱,让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体会到老师的无私大爱。

  这是一个“爱的延续”的故事。小嘉,是2011年初三毕业生,在学校读书时司老师常关心她的学习和思想状态。2015年司万平听说小嘉患胶质瘤病在阜宁县院住院时就去看望她,给了慰问金和营养品。看到昔日可爱的小姑娘被病痛折磨得那般痛苦,司老师很是心痛。在小嘉出院后,司老师又多次去她的家里看望她。真是祸不单行,小嘉的父亲也患了肺癌,让人太心疼。2016年小嘉父女俩相继离开了人世,失去亲人的悲痛使这个家庭一度笼罩在悲痛之中。司老师又多次到小嘉的家中去看望她的母亲和两个妹妹,给她们送去温暖和希望。小嘉妹妹小卉很是好学,虽然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她的成绩,但还是于那年考取了苏南某高校。父女离世的塌天大祸,让这个家庭再也无法承受小卉读书的费用,司老师又到处寻找资源,帮小卉筹足了学费。还帮最小的妹妹张罗入园的事情,帮小嘉妈妈找到了工作。

  2015年秋学期的一个深夜,留守儿童小王半夜阑尾炎复发,她疼的全身冒汗,司万平一边电话告知小王家长,一边背着小王往医院赶去。小王父母在外地打工,其家里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三更半夜根本无法来校,司老师又不忍心叫醒同事,她就一个人摸黑送小王去医院。但小王疼的站立不稳,电动车没法坐,司老师就背着小王去镇卫生院,陪她在医院治疗……

  2014年的学生晓杭,在他5岁时,他父亲患肝癌年仅29岁就病逝了、他的母亲改嫁了,无音讯,晓杭随爷奶生活,爷爷奶奶经常以泪洗面,司万平空余时间常去晓杭家里看望,晓杭在学校读书时,司万平对他问长问短,疏导他心理,鼓励其信心,关心其学习,给其替交伙食费,购买学习用具,对其各方面关照有加。

  施程是2018年的学生,他爷爷脑梗,他奶奶患白血病多年,他父母离异,其父长年在外,几乎不和家里联系,妈妈离家出走后更无音讯。施程就靠爷奶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施程平时有点自卑,性格内向,司万平也常找施程谈心,找施程的任课老师交流其情况,抽空走访其家庭,和其爷爷奶奶聊家常,问询其家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帮其解决一些困难。

  小曹是芦蒲初中2013年的学生,出身单亲家庭的她得到的关爱较少,因为她不爱洗澡,同学们都觉得她有点傻,不愿靠近她,更不愿意跟她住同一个宿舍。司万平知道情况后,常帮她洗澡,买好吃的给她,买换季的衣服给她,时常会搂着她,与她谈心,渐渐地小曹打开了心扉,融入了班级,并把司万平老师当作自己的妈妈。有一天,突然下雨,司万平忘记带伞,小曹恰好在她后面,就喊着说“妈妈,我来给你打伞”。这时,司万平就会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有一个女学生小琴,她的爸爸身体本来就不好,她的弟弟六岁时有次不慎落水,好不容易才抢救过来,她的妈妈却因此事受了刺激,出现了头脑精神问题,家庭经济变得更差。为此,小琴常感到闷闷不乐,为了让她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司万平对小琴在多方面关心,当起了她的爱心妈妈,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司万平就会想起这孩子,利用假日带些慰问品去小琴的家里看望她的妈妈,有时也把小琴带到家里照顾。无微不至的贴心关怀,让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小琴的脸上。

  司万平常说“学生在学校靠的是老师,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句话的背后有好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呢。

  2008年的女生小苹,她个子高高的,成绩优秀,开学进班后的好几天,司万平发现小苹脸色常冷冷的,碰巧看到她脸上还有泪痕,有次天气变化,她身上衣服单薄,司万平叫小苹去她的宿舍拿件外套给她穿上并给些水果给她,小苹说“老师,如果您就是我的妈妈,该多好啊”,小苹说着说着就流泪了,接着讲了她的身世:“我出生时就没看过爸爸,妈妈在怀孕我的时候,爸爸不小心触电身亡,妈妈把我生下来六个月后,她改嫁到了常州,我就随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妈妈现在也和我取得了联系,最近打电话给我,叫我放假后去她家,我不想去……”知道小苹的情况后,司万平一边做好小苹的工作,多和小苹交流沟通,解决她成长中的烦恼,一边又和小苹的亲妈联系上、同时还登门去看望小苹的爷爷奶奶,既照顾小苹的学习生活,还对小苹的爷奶问长问短,并筹措助学资金帮助小苹完成学业。

  2019年正月初八,司万平听一个同事说起他邻居家的特殊情况,学生小汶的妈妈本来患病多年,靠直肠插管进流食维持生命,父亲以种地为生,家庭虽然清贫但也温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小汶的父亲今年大年初一下午突发疾病,在大年初二下午就去世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小汶的全家陷入痛苦之中。司万平知道这些情况后,第二天就和同事去小汶家走访慰问,并送一些慰问金和学习用品给小汶。随后对小汶进行跟踪关注,资助小汶继续读书。

  2011年的学生小皋,他爸爸身体不好,他妈妈下肢萎缩,腿脚不能正常行走,瘫在地上依靠两手抓住两脚向前慢慢移动。有次小皋忘了书本在家里,她妈妈好不容易挪到学校。小皋因为妈妈残疾而怕同学瞧不起,迟迟不肯见妈妈。司万平得知这位下肢萎缩的妇女就是小皋的妈妈时,热情接待了这位家长,并对小皋学习生活各方面多角度进行关注。有一次,从谈话中得知某个双休日就是小皋的生日,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他长到十几岁还没认真做过一个生日。司万平悄悄地在小皋生日那天,提上蛋糕和慰问金去给小皋做生日。小皋的爸爸说:“司老师是我们的大恩人,她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记着。”

  前几年,司万平曾经教过一个叫李庆的学生,其父亲聋哑,母亲痴呆,家中经济十分困难,平素该生贪玩,成绩较差,几次欲中途辍学。司万平对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早上到班级察看他的学习情绪,下午课后优先给他辅导,衣服破了帮他补好,钮扣掉了帮他钉好。那年春学期开学初,李庆因缴不起学费两天没有到校报名。司万平得知后,二话没说,利用下午下班时间来到他家了解情况,并要该生按时上学,由她垫缴学费。面对司万平的真情关怀,李庆流泪了,他的父亲眼睛也湿润了,连连翘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好老师。

  司万平一直爱生如子且教育有方,用爱心感化着学生。学生青青常常迟到,已被其他老师批评得麻木了。有一次,青青连续两天迟到,司万平不但没有批评她,还特意买了早饭给她吃。司老师的关爱让她再也不好意思迟到了。经常关爱学生,多理解学生,让学生觉得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就对不起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方法让青青感动不已,当场就暗自发誓要戒掉懒散的毛病。

  在学生们眼中,司万平是“超能妈妈”和“超生妈妈”,她有很多的“孩子”。每接手新班级,司万平就会把班上学生的“老底”摸得一清二楚并“记录在案”。她带的每个班都有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出生年月、随谁在家、父母年龄、电话号码、在哪打工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等。笔记本会随身携带,这便于一旦学生有情况,能够及时处理,也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把爱心和关怀时时处处带给学生,使司万平成了学生心中最亲切的“爱心妈妈”。学生小庆,其父亲聋哑,母亲痴呆,家中经济困难。平素该生贪玩,成绩较差,几次欲中途辍学。司万平对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课上特别观察他的学习情绪,课后优先安排他补课。开学初,司万平发现他缴不起学费,她二话没说,就帮小庆垫缴了。多年来,司万平先后资助4万多元,帮助23名学生完成了学业。她说:“学生爱我,我也爱学生。如果哪天我看不到学生,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

  “因为有您,衣服破了有人缝补,流了眼泪有人擦拭,遇到困难了有人解答,身体不适有人惦记,是您全天候的守护,使得我们学得开心,吃得放心,睡得安心。”“我们爱叫您妈妈,因为您给了我们最温暖的怀抱,让我们快乐的健康成长!”三十七年的讲台生涯,凝聚了她与学生们浓浓的师生情结,数十载的班主任历程贮藏着她对孩子们沉沉的无私大爱!逢年过节,司万平都会收到许多学生写给她的卡片和信件。她始终觉得,能与孩子们相会在同一班级是缘分,而因缘分产生的师生爱则凝结在了这一封封的信中。

  柔弱中见坚强

  因为热爱教育事业,司万平从来舍不得落下一天的工作。2007年10月8日早上,司万平骑摩托车上班时不慎摔倒,但当时司万平考虑到长假后第一天,可能其他老师还没到校,孩子们没人照应。所以她没顾伤势,就扶起车子赶往学校。到班后,司万平腿上鲜血流了出来,吓哭了好多女生。但她还是坚持把事情都安排好后,才去了医院。医生告诉她右腿软组织大面积严重受伤,建议卧床休息,司万平却执意把腿翘在板凳上讲课,实在疼得不行,就让学生集中到她宿舍来做作业。就这样,司万平坚持了3个月,没请一天假期,没缺席一堂课。

  司万平的丈夫远在青海省希里沟公路段工作,丈夫是家中的独生子,公公去世多年,所以照顾年迈体弱的婆婆的重任就落在了司万平柔弱的肩上。“起初,婆婆不肯来我家,觉得我忙,没时间照顾她。”司万平说,“现在已经住了十几年了,婆婆觉得蛮好的,因为我每天都能把工作协调好,利用课前间隙回家陪她。”有一次,司万平骑车带着她婆婆,路上有人对她婆婆说“有这样孝顺的女儿是好福气”,婆婆就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媳妇。”

  家庭中汲能量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能量的源泉。对司万平而言,她的父亲对她的影响很大。父亲年轻时家穷,没钱读书,就把当一名好教师的心愿寄托在了女儿身上。2012年初,司万平父亲病逝,病逝前期恰是中考,她父亲坚决不让司万平请假照顾他,说千万不能耽误了孩子。所以,司万平只利用了周末两天时间,料理完丧事后,又将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安顿好,就匆匆赶回学校上课。而她只好把深深的悲痛放在了心底,用工作实绩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丈夫虽然远在青海,每年春节年休假才回来一次,而两人每个星期的通话中,丈夫都十分关心她的工作。每年短暂的相聚,丈夫更是为妻子分担辛劳,支持鼓励司老师做好工作,关心学生,关爱弱小。

  司万平的女儿师范刚毕业,当年她出生两个月后就被妈妈送给当时离家有40多公里的奶奶老家喂养,直到4岁才带回妈妈身边。对此,女儿不但能理解母亲当时是为了工作,还希望“女承母业”,将来也当个好老师,她的QQ签名“妈妈支撑一个家庭不容易”一直都在激励着她。司万平远在苏州的弟弟从媒体上得知她的感人事迹后,也把QQ签名换成了“待工作如生命,视学生如子女”,希望以姐姐为榜样,做个无私奉献的人。

  司万平从教37年来,她把全部的青春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也把全部的爱撒在留守儿童的心田。在今年疫情期间,她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指导学生防疫知识,并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卡口点各项防控工作。她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他人的世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万平把满腔的热血化作对事业、对教学、对学生的爱的春风,而这股春风吹暖了孩子们的心,也吹向了更远的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网、江苏教育报、江苏电视台、江苏文明网、盐城新闻网、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盐阜大众报、盐城电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2019年9月被教育部 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7年9月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授予“江苏最美人物•最美教师”称号;2019年9月被省文明办评为“江苏好人”;2014年9月,被江苏省教育厅 评为“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最美乡村教师”;2014年4月,被盐城市文明办、盐城市教育局、盐阜大众报社和盐城市广播电视台联合评为“盐城最美教师”,2012年2月,被盐城市教育局评为盐城市“彩云妈妈”,2014年3月,被阜宁县文明委评为十大“阜宁好人”。

来源:江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