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银
临危受命担负起援鄂医疗队队长职责
敬业奉献
陕西省
2020年2-7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施秉银,男,1959年5月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医学生,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一直在西部地区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尤其在内分泌甲状腺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从临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从科学研究中寻找解决方案。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甲亢发病机制研究及疫苗研发,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鼠甲亢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恒河猴甲亢模型,树鼩甲亢模型,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经反复实验研究证明诱导免疫耐受可有效预防甲亢的发病。已制备出预防甲亢的疫苗正在进一步优化之中。该方法的使用有可能颠覆甲亢未来的防治路径。

  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在医院进行动员,所有人员放弃休假处于待岗状态。同时开通网络医院的免费发热门诊及网上咨询;启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正面宣传,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恐惧,让广大民众合理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活动。避免了对医疗资源的挤兑及交叉感染,又可以使医院及医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热门诊及新冠病人的救治上。这些工作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疫情期间每天发热门诊和急诊就诊人数在50人左右,之后大部分时间在100人以下。而网络医院发热门诊就诊5000余人次,网络医院就诊总人数50000余人次。医院共收治15位患者,其中包括陕西省年龄最大患者(89岁)和病情最重患者,隔离疑似观察患者93名,为陕西抗疫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2月4日受国家卫健委指派带领142名队员组成的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两月,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病区开展对重危患者的救治工作,提出“要把挽救患者生命当作头等大事,把降低病死率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共收治126人,其中96人治愈出院,26位病人由危重症或重症转为轻症移交当地医院,取得了极佳的救治效果。为了降低病亡率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降低新冠病亡率小组并担任组长,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多名教授一起每天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查找病亡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反馈到所有医疗队。这些工作开展不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病亡即明显下降。本项工作对整个院区死亡率的降低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江日报3月30日作了长篇报道。

  本次疫情发生后,他积极向国家卫健委及陕西省政府、科技厅等部门提出尽快对新冠患者开展尸体解剖及开展科学研究的报告。并率领5位专职科研人员驰援武汉开展科学研究,已收集200多份新冠患者血液标本开展新冠患者基因组、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这些研究有可能解决新冠肺炎某些重大科学问题。撰写了《What have we learn from SARS and COVID-9 in China》,将于近日投出。撰写申请的“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9)发病机理多组学研究”已获陕西省科技厅紧急启动科技计划项目支持(150万)及2020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支持(53万)。

  近年来困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基层卫生力量的薄弱,也一直是我国医改的重中之重。从2013年开始他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托管了陕西省两家地市级医院作为紧密型医联体进行试点,并建立国内首家城市分级诊疗医联体-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雁塔区医联体,通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建立中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经验,在这些工作积累的基础上于2018年获科技部重大专项“西北慢病防控研究”,本课题已建立四个示范基地,拟通过项目实施制定先进的慢病防控策略及适宜技术、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

  他长期关心基层和边远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于2019年亲赴西藏阿里地区考查,之后向国家卫健委及陕西省政府提出通过网络医院、远程会诊及专家派驻解决阿里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长期在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先后荣获中国医师奖,中国百名医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中国好医生,2020年陕西省三秦楷模、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来源:陕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