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秋梅
“牦牛博士”30年科研探索 服务高原农牧民增收
敬业奉献
西藏自治区
2020年2-7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姬秋梅同志长期工作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近三十年来,针对西藏牦牛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牦牛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明确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选育牦牛良种3000余头。

  以西藏17个牦牛主产区为主开展了牦牛遗传资源和多样性研究,基本摸清了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现状,明确了各区域牦牛群体遗传距离;摸清了西藏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嘉黎牦牛“三大优良类群”资源和生产性能及其产品品质,提出了西藏牦牛生产性能退化变幅及防止退化的有效措施;阐明了西藏牦牛ISSR、SRAP、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西藏牦牛、线粒体12SrRNA、16SrRNA、 mtDNA COⅠ、mtDNA COⅡ、mtDNA ND5、mtDNA ND6、mtDNA D-loop、mtDNA ATP8、mtDNA ATP6、mtDNA COⅢ等功能基因,进一步揭示了牦牛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以及候选基因与牦牛经济性状间的关联性,同时为候选基因对牦牛抗逆性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西藏牦牛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创建了基于牧户或小群体的牦牛育种评估技术体系,建立了帕里牦牛和斯布牦牛核心群,选育牦牛良种3000余头,选育后代产肉性能比选育前提高8-12%,积极推动了西藏牦牛种业发展。

  突破多项牦牛生产关键技术,牦牛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研制了产乳高峰期牦牛补饲技术,使得牦牛个体产乳量提高40%;研制了牦牛繁殖营养调控技术,使母牦牛繁殖率提高10%以上;创建了适合西藏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牦牛育肥模式和技术,仅牦牛育肥一项使得示范区农牧民每年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研制了牦牛半舍饲技术,推动了西藏牧区牦牛生态养殖方式的改善;构建了饲草料营养组合搭配和放牧家畜营养平衡补饲技术,使母牦牛繁殖性能提高了5%-20%,犏牛产奶量提高43%;发明了牦牛早期生长发育潜力挖掘和“僵牛”促生长技术,牦牛僵牛日增重可提高102%,达到正常牦牛生长水平;研发了牦牛专用舔砖生产技术,可提高牦牛日增重43%;研制了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具有分群、测定、注射和出栏等功能,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操作人员受伤,提高疫苗注射率;集成提出了适合青藏高原实际的可复制的牦牛生产技术和模式, 有力的促进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农牧民增收和传统文化传承。

  3牦牛胚胎移植技术获得成功,填补了空白。

  综合运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精子体外获能、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程序化冷冻等技术突破了牦牛胚胎移植技术,填补了区内空白,建立了一整套牦牛鲜胚和冷胚生产技术,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牦牛基因组学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中国牦牛遗传基因库。

  近年了,先后开展了牦牛基因组学研究,在构建牦牛基因精细物理图谱和开发牦牛基因芯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牦牛遗传学的进展。

  创新牦牛科研方法和手段,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水平。

  首次将草地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牦牛放牧系统中,同时应用非线性分析技术,构建了西藏主要草地类型的DM非线性估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野外测定费时、耗资和遥感测定较为粗略等缺陷;首次建立了较为系统、合理的牦牛能量流动体系,确立了适合于牦牛生产的各种能量转换数学模型,对分析和研究牦牛放牧系统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为今后西藏其它家畜品种生产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模板和参考;首次研制出牦牛生产系统计算机拟态模型,模拟了牦牛放牧条件下的生产系统,强化了研究家畜生产的系统概念和技术方法,为西藏其它家畜生产系统提供了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自治区重大项目二十余项。担任西藏牦牛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西藏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建立牦牛选育基地3个,西藏首个省部共建青稞与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审批,创建牦牛遗传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推动了牦牛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升了西藏牦牛科研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为西藏牦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1项,制定牦牛品种地方标准3项。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来源:西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