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发权
乡村教师扎根大山深处36载 初心不改守望孩子们的未来
敬业奉献
安徽省
2020年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项发权,男,1962年6月生,六安市霍山县磨子潭金岩小学校长。

  事迹简介:36年坚守大山深处,学校由原来的6名教师、120名学生,到如今仅剩项发权1人和3名学生,分别是:学前班1人,一年级1人,二年级1人。通过项发权老师的精心安排,学校虽然学生少班级杂,但教学活动却有条不紊的开展,语、数、音、体、美各科也正常开课。2019年,项发权荣获“安徽好人”“六安好人”“第六届六安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他坚守在山区讲台30余年的感人事迹也多次被新华网安徽频道、人民网、东方头条等媒体报道。

  细心呵护,他是孩子们的“保育员”

  霍山县磨子潭镇金岩小学位于大别山深处,磨子潭水库库尾,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到县城一趟要起早贪黑近一天时间。1983年,项发权高中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当上了民办教师,那时民办老师工资待遇低,养家糊口都很艰难,需要工作之余操持农活加以补贴,但是年轻的项发权非常热爱这个职业,这一热爱就是36年。期间,学校由原来的6名教师、120名学生到2019年9月,仅剩下1名老师、3名学生。他是老师、班主任、校长,也是保育员兼门卫;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负责孩子们的生活。家人和朋友都劝他调离这所学校,他坚定地说:“我走了倒是轻松,但孩子们怎么办?我不能丢下我的学生,哪怕学校只有一个孩子,我也要负责到底!”在这所乡村的学校里,他度过了热血沸腾的青春,付出了满腔赤忱和热爱,他用毕生的精力守望着乡村教育,守护着大山里的孩子。

  金岩小学虽然学生不多,但几乎都是留守儿童,都是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家生活。有的父母时隔很久才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才联系一次,多数学生家长一年才返家一次,有的甚至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仅仅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另一方面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确有特殊困难,不能经常与孩子交流,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格外沉默、敏感,针对这些情况,项发权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留守儿童家去家访,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引导学生与家长建立联系交流,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情况,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使他们能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项发权既是教学老师,又是生活保姆。每天早晨,项发权总是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到学校打扫卫生,打开门窗给教室通风透气,然后烧好几瓶开水供学生使用。孩子居们住分散,为了减少他们路上的奔波,项发权主动担起了为他们准备午饭的职责,山里条件差,担心孩子们营养不良,项发权就利用周末骑车去镇上采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每天上午上完课,他就一头扎进厨房为孩子们准备可口的午餐。孩子打翻饭菜是常事,项发权总是不怒不恼、耐心收拾,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提裤子、系鞋带、喂茶饭,这些琐事他总是亲力亲为。

  中午仅剩的闲暇时间除了备课、批改作业以外,还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特别是要照料学生的安全。哪个孩子今天状态不好可能生病了,哪个孩子快过生日了,需要提前订蛋糕……项发权的心里总是挂念着他的孩子们。

  学校有个男孩玩耍时腿不慎摔成骨折,孩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农活多,而且身体又不好,为了不使孩子缺课,整个学期上学、放学都由他来背;学生杜钰轩的家离学校远,祖父母又年老体弱,接送不方便,得知这一情况后,项发权就每天绕道接送,五年来风雨无阻,遇到天气不好,干脆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吃住,这些年接送过的孩子们他都记不清有多少了。项发权说“家长们把孩子交到我手中,我就得对他们负责,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但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

  用心教学,他是孩子们的“引路人”

  虽然金岩教学点的学生数逐年减少,但在项发权的努力和坚持下,学校的语、数、音、体、美等科目却依然正常开课。学生很少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为了有效教学,他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诗歌配乐朗诵、童话故事角色表演、词语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爱上了课堂,学习兴趣日益浓厚,他的教学也多次在同类学校评比中名列前茅。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项发权每天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他从不抱怨,“只要孩子们有学上,我再辛苦都值得啊!”,说到自己的“陀螺”生活,项发权憨厚地笑了。

  2013年12月18日,下午放学后他照常骑着摩托车回家,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车子重重地压在左腿上,动弹不得,于是他连忙打电话给妻子,等待许久才找到一辆车,急忙赶往磨子潭镇中心医院。经医生拍片检查发现左大腿骨折,项发权双眉紧锁、忧心忡忡,直到晚上八点,医生才为他打好石膏,并要求他住院观察,“你就安心地住上几天,正好你的课程也快上完了,复习没什么大不了的,跟学生家长分别打电话解释一下,他们会理解的!” 妻子在一旁担心地说道,“不行,我要回去!学校就我一个老师,一天也不能离开,更何况学期要结束了,学生要复习迎考,我哪能耽误他们!”来不及多想,项发权再三恳求,说服了医生和妻子,开了一些消炎药,买了一根拐杖,连夜打车又回到了学校。就这样,他第三天就拄着拐杖回到课堂,实在拄不动了就叫学生搬个凳子架起腿,坐着讲课,一个多月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吃住在学校,一边养病一边教学,直到学期结束,家长和学生们每提起此事,无不热泪盈眶。

  这几年,金岩教学点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班班通全覆盖,孩子们在这小小的教学点通过在线课堂也可以享受到信息化的教学服务。“教学条件改善了,山里的孩子能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我现在对工作也更有信心了!”项发权欣慰地说。

  2019年项发权当选“安徽好人”“六安好人”“第六届六安市道德模范提名奖”,2019年全县优秀班主任,2016年霍山县语文学科带头人,2015年霍山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011年以来连续五年获评全镇师德标兵,并多次获评全镇骨干教师,他坚守在山区讲台30余年的感人事迹也多次被新华网安徽频道、人民网、东方头条等媒体报道。

  坚守初心,他是孩子们的“守望树”

  “刚刚工作时,每天工资只有几毛钱,那时候家里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全靠我这点微薄工资过活,打过好几次退堂鼓,可是一想到孩子们,我就想着再坚持坚持吧。”项发权说。

  这一坚持,就是36年。

  36年的坚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当身边的同事、朋友一个个调离大山时,他也有过不安、有过惆怅、有过动摇,但凭着对教育工作和孩子们的热爱,他坚持了下来。

  1988年,金岩村缺少一名文书,镇村领导四处打探并选定了项发权。在当时,这样的好机会可谓千载难逢,时值下半学期开学,面对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项发权断然拒绝。后来镇领导多次找他谈话,执意要调任他为村干部,项发权仍然坚决不从。“项发权教学认真,教育有方,又对孩子特别好,我们都希望他能继续教孩子!”学生家长们也来求情。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学校五年级学生得知此事后,联名给镇村领导写信,也就是这封信,深深打动了镇村领导,此事才算作罢。

  金岩原是一个村的建制,2005年撤并村后,金岩小学也变成了东流河村一个小的教学点。“前几年,我们也曾考虑把这个教学点撤了,但这里的孩子到村小上学太远,有的要走20里的山路,村民们不愿意。”项发权说,这里只要还有一个学生,他也要坚守这里。

  “我们这里是贫困山区,只有好好念书,这些孩子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这个村子才有希望,很多人说我一辈子守着这一所小学校没多大出息,但是我觉得孩子们出息了就是我最大的出息!”项发权依旧是憨憨地笑着。

  “我愿做一个好小孩,认真读书,做事勤快,无论走到哪里,使得人人爱,使得人人爱。”教室里时常传来由他作词的校歌《我愿做个好小孩》,稚嫩的童音在大别山深处飘荡。

  如今的项发权,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身体瘦弱的“小老头”,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奶娃婆”,一批又一批山里娃从他这里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阳光下,不善言谈的项发权沉默着,就像一棵树,守望着他的孩子们,守望着乡村的未来……

来源:安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