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杰
遍访3000公里找寻英雄遗骨 只为让所有“英雄”回家
敬业奉献
北京市
2019年12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闫永杰,男,1987年7月生人,中共党员,北京市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

  201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32岁的闫永杰成为全国76名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之一。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优抚工作者,入职至今5年间,他奔走3000多公里,跑遍8个乡镇找寻烈士墓,为烈士纪念墙工程,与同事整理出2165位烈士英名。把每一名烈士都当做至亲来守护,“一个都不能少”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寻找烈士,一条线索都不放过。2016年,延庆区民政局启动对全区零散烈士墓抢救性保护工作后,这句话就成了闫永杰的口头禅。面对社会各界提供的172条零散烈士墓线索,全科人逐一核实情况,只要上报信息中有烈士安葬地点,小闫都作为“冲锋军”对烈士墓实地考察,生怕遗漏一条线索。半个月,他就跑遍了8个乡镇,调查了72座烈士墓。经常是早晨8点准时出门,下午5点还在山头上转悠。无人管理的烈士墓大多数都散葬在山沟里、道坎上,都是披荆斩棘才找到烈士的安葬地。面对这样的苦差事,小闫总是很乐观,“这多锻炼身体啊,能为烈士做点事,我心里高兴。” 2014年,闫永杰刚来到民政局工作,就赶上四海烈士陵园验收。在烈士陵园建成前,80位无名烈士的尸骨散落在大胜岭、南湾、海字口等村的沟壑、山间,要是没有民政局的保护,再过些年这些烈士的尸骨就可能都找不到了。“让所有烈士‘回家’,这样的工作多重要啊!半点都马虎不得。”小闫感慨地说。

  镌刻英名,一个名字都不落下。2017年8月,延庆区烈士纪念墙在八达岭烈士陵园落成,长6米、高3米,2165名烈士的名字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整面烈士墙上。建成后的第二天,小闫搀着1位老妈妈来到烈士墙前。小闫帮老人找到她父亲的名字,献上了鲜花。老人站在烈士墙前深深地鞠躬,“我的父亲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尸骨不知道安葬在哪里了,今天终于有个祭奠他老人家的地方了。”一句话触动了小闫的心。“在我区记载的1618名烈士中,有的长眠在抗美援朝战争异国的战场上,有的迫于战争的紧急形势没有留下安葬的线索。”小闫说。建一面烈士墙镌刻上延庆籍和在延庆牺牲的烈士英名,让烈士魂归故里,成了民政局和全区烈士家属最牵挂的事。 2017年3月,延庆区烈士纪念墙工程启动后,小闫工作更“较真”了。既然是延庆区的烈士墙,自然要包括延庆籍和在延庆牺牲的所有烈士,关于烈士的记载有两处来源,一是延庆区烈士英名录,二是全区22处烈士纪念设施中记载的烈士,这两个可能会有交叉,每名烈士都要逐一对照。最难办的是八达岭烈士陵园的三块纪念碑,由于碑身风化严重,有好多名字难于辨认。小闫和优抚科的同事冒着寒风,多次来到八达岭烈士陵园,拓印、手抄、利用光线变化,绞尽脑汁出新招,来辨别碑上的名字,只为了不落下一位烈士的名字,最终整理出970位烈士英名。将22处烈士纪念设施上的烈士英名和延庆区烈士英名录比对后,共整理出了2165位烈士“少了一位烈士的名字,就是我们失职。这都是烈士啊。”

  祭奠烈士,每一处都要送到。 从2016年开始,每年清明节清晨,延庆区民政局都要分为4组奔赴我区22处烈士纪念设施,为烈士敬献花篮,扫墓、培土。小张家口村的山坡上,闫永杰和祭扫小组的工作人员一起,轮番抬着1米多高的花篮向小张家口村烈士纪念碑艰难前行。烈士纪念碑位于小张家口村村南半山坡,周围荒草丛生,多年来人迹罕至,道路无迹可寻。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满载鲜花的花篮终于被敬献到纪念碑前,小闫和工作人员还为6座烈士墓一一填土、除草,静立默哀。这是第三年清明节为所有的烈士扫墓了,小闫边为烈士墓除草边说,他们牺牲的时候才20多岁,大多数都没有后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清明节,向全区的烈士纪念设施献花篮,就是为没有后人的烈士尽孝,告慰无名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2014年至今,闫永杰在民政局优抚科工作整4年,经历了4个清明节。从2016年,全区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全覆盖,做到了让每一位烈士都能够“回家”;到2017年,将全区延庆籍和在延庆牺牲的烈士英名镌刻在烈士墙上,让2165名烈士魂归故里;再到2018年,连续三年做到了全区烈士纪念设施的祭扫全覆盖,为没有后人的烈士尽孝。小闫像每位民政人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着,用自己的行动推动延庆区烈士褒扬工作大踏步地前进。

来源:首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