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群
以抢救民间剪纸艺术为己任的刻纸文化坚守者
敬业奉献
江苏省
2018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杨兆群,男,1955年11月出生,今年64岁,江苏常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师。

  杨兆群从小喜爱刻纸,他的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顿挫有力、内柔外刚,人称“杨一刀”。多年来,杨兆群主动承担起刻纸非遗保护工作,开辟刻纸展馆,收藏45000余件中国历代刻纸作品。作为金坛刻纸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杨兆群先后有百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或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其中《从雅典到北京》《丰收的喜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大团结》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江苏省档案馆收藏;《江南抗日之春》《水乡盛开大寨花》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丰收的喜悦》《鹊桥会》等作品同时还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一纸镂出乾坤”。杨兆群说,一把刀,一辈子。

  创作作品300余件

  杨兆群出身农村,从小喜爱画画。初中时,在美术老师姜兆芝的指导下,杨兆群创作的刻纸作品《样板戏人物》入选县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1975年,20岁的他被选入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开始了专业刻纸创作。

  1979年,省美协准备选送金坛刻纸到挪威、芬兰展出。赶制作品的时候,金坛地区发生地震,为了不耽误送展,杨兆群在地震棚内加班加点,送展的《普天同庆》等作品获得国外艺术界的一致好评。

  刻纸是个精细活,一刀不慎,全幅作废。杨兆群的刻工了得,绝少废品,且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顿挫有力、内柔外刚,因此有“杨一刀”的雅称。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创意新颖别出,构图精巧雅致,造型生动简洁,具有挺拔、明朗的个人风格。

  北京申奥成功后,杨兆群萌生了为奥运献礼的想法,于是他和几位民间刻纸艺术家组建了一支5人创作小组,开始长达4年的巨幅刻纸创作。为收集第一手资料,杨兆群多次赴希腊雅典、英国伦敦等地实地考察。作品完成后,杨兆群共投入十几万元。2007年12月,一幅长29米(象征第29届奥运会)、高2.008米(象征2008年奥运)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创作完成。2008年7月29日,这幅金坛刻纸登顶之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予其高度评价,并亲自来函表示祝贺。

  2017年,杨兆群个人花费16万元前往南极冰岛,对企鹅造型进行取景,力图创作一批以企鹅来表现冬季奥运的刻纸,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献一份厚礼。此外,他还创作了著名的剪纸MV《长湖荡歌》,不仅在当地广为传播,还获得中华文化促进会的“中华剪纸艺术创作成就奖”。

  随着阅历的增长,杨兆群的刻纸愈发显得圆润、内敛而又不乏张力。他的《华夏一家亲,同为圆梦人》等多幅作品均入选为中央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

  寻访100位剪刻纸艺人

  2010年,杨兆群开启了寻访100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行动计划,搜集他们的剪纸精品,并用影像记录他们的剪纸技艺。8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广东、福建、湖南、江苏等大半个中国,累计行程多达数十万公里。截至目前,杨兆群已走访了53位剪纸老艺人,其中年纪最大的100多岁,最小的70多岁。通过走访,杨兆群收集了大量的剪刻纸艺术精品,这些作品从明清到现代,各具特色。

  2012年,83岁的陕西延长县老艺人刘兰英身体状况不太好,在甘肃平凉开会的杨兆群得知后,自费租了一辆出租车连夜赶往570多公里外的延长县,寻访这位老艺人。就在他走访后不久,刘兰英寿终正寝。

  “河南的高精爱、湖南的吴六爱等老艺人,均年事已高,我必须和时间赛跑,赶在时间的前面走访他们。”杨兆群说:“我现在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到外省寻访民间老艺人,辗转各种交通工具,体力和精力等方面明显不如从前,但一想到自己是在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做一些事情,内心就很快乐,我计划再用五年时间走访完100位老艺人。”杨兆群把自己寻访民间老艺人的故事,整理出版成《当代剪纸家》一书,在当地反响强烈。为了让大江南北的珍贵剪刻纸留存下来,杨兆群个人花费约12万元购买作品。

  每到一处从民间老艺人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刻画元素,他都尝试融入金坛刻纸,在艺术呈现上创新形式,努力将本地刻纸技艺发扬光大。杨兆群说:“很多珍贵的剪刻纸作品总要有人去收集整理,不然以后大家就再也看不到了,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国家剪刻纸艺术留下珍贵的资料和历史记录。”杨兆群将寻访百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抢救民间剪纸艺术,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热心公益 志愿艺术传承

  作为一名金坛本土的企业家,杨兆群一直关注金坛刻纸,他个人先后赞助了18.5万元支持金坛市刻纸研究所渡过难关。

  2011年,杨兆群个人出资在金坛举办了“飞洋鱼”杯全国小幅剪纸精品邀请展,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和组织的重视,引起国内剪纸艺术家的强烈反响。

  2014年,杨兆群被中央网络电视台聘为公益广告艺委会委员,他的剪纸作品多次作为公益广告发布于国家级媒体。为了更好地开展精品刻纸创作,让下一代更好地传承光大刻纸技艺,杨兆群还成立了金坛剪刻纸艺术中心,并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渠道。目前,该中心已被评为“金坛区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

  为了普及刻纸文化,传播刻纸艺术,杨兆群多次在常州朝阳二小、泰山小学、湖塘小学,金坛白塔小学等学校免费开展刻纸培训。身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志愿者,杨兆群热心文艺志愿服务,在省内外多地举办《剪纸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讲座,不遗余力地为保护和传承剪刻纸文化鼓与呼。为迎接2018年的非遗日,6月8日,杨兆群举办了《杨兆群民间剪纸收藏展》研讨会,与国内专家们和艺术家共同探讨中国剪纸在当代生活中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旨在对加强中国剪刻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16岁的张诗媛,是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的一名学生,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拜杨兆群为师。在杨兆群的指导下,逐渐掌握刻纸的细致入微。2018年8月,张诗媛历时3个月独立创作的刻纸作品《免费午餐》获联合国部门收藏。“这几年,在杨老师的艺术熏陶下,我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悟到了做人做事坚持不懈的人生道理。刻纸艺术为我打开一扇门,我会一直走下去。”张诗媛说。

  2009年,杨兆群正式成为金坛刻纸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2016年获评江苏省工艺美术师。顶着“大师”的名头,但杨兆群眉间却多了些焦虑。“刻纸犹如我的女儿,在她身上,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虽然时代在变化,实体的剪纸可能已经不多见了,但可以通过更多的形式出现,这是中国人的情节,也许是电脑上的图片,也许是窗花的元素,总而言之,剪刻纸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之下,绝不会消亡。”头发几乎全白的杨兆群动情地说:“我希望能筹建一座刻纸博物馆,将几十年来收藏和制作的作品完整地呈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传承金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的夙愿,也希望能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刀一纸一世界。”驻景挥戈的忙碌,诠释了这位民间工匠大师的情怀。

来源:江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