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雁
笔尖上的舞者 “滇派”内画艺术创始人
敬业奉献
云南省
2018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孙鸿雁,女,汉族,1975年8月出生,民建,大专学历,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岭首席技师,云南鸿雁内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6年首届云岭工匠;2017年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昆明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云岭首席技师;2017年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017年昆明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2011年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滇派内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2012年中国内画艺术大师;2013年中民族工艺美术大师;2016孙鸿雁技能大师工作室;2017年官渡区突出人才荣誉称号;2016年云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审委员;2017年云南省职业级技能大赛“手工刺绣”裁判;2017年云南省职业级技能大赛“花艺”裁判;2017年中国昆明市官渡区第九届政协常委委员;2017年中国昆明市第十三届政协委;2018年获得“昆明市劳动模范”称号。

  她始终坚持创新改革、聚集发展的原则。以“滇派内画”艺术研发、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为抓手,着力解决内画新品开发、技术创新和工艺攻关等难题,为宣传推广云南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5年滇派内画荣获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她创作的60件作品获国内外艺术展金银奖,2件被国家和省级博物馆收藏。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追求卓越,持之以恒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为了解决传统内画技艺滞后时代、传承方式单一、技能人才匮乏等制约传统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她按照《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要求,分析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学习借鉴云南彩绘艺术、建筑艺术和国内外文化产品设计、绘画之精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技能带头人作用,想工作所想,急传统文化建设之所急,积极开展滇派内画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工作,努力为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不懈探索,研发内画新颜料。内画的收藏保存,对气候、温度、湿度的要求较高,因传统内画颜料的耐腐性较低,不易长久保藏。为解决内画颜料耐高温,耐腐蚀等问题,她多次到西双版纳、迪庆、红河州河口县等高寒、高热,高潮湿、干燥地区选取10余种矿物颜料,在借鉴西方油画和珐琅彩颜料优点的基础上,经过上百次的实践,研制出了6种耐腐性强,色彩变化大,环保性能好的新型内画颜料,极大地提高了内画的艺术收藏价值。

  与时俱进,创新内画新载体。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需求也更加广泛,审美鉴赏力与日俱增,多元化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内画造型以鼻烟壶为主要载体,设计与市场、与人们的需求脱节。为解决传统与现代契合不够等问题,她带领工作室技术骨干,深入乡间地头,深入大自然,深入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费尽周折,登门向云南民间美术大师请教,博采众长,将各种技艺融会于内画鼻烟壶的创造之中。短短2年的时间,她几乎跑遍了云南的16个州市和知名的古镇,研发出了大众喜欢的6个系列1200余种异形内画载体,使内画的表现力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内画艺术的发展。

  大胆尝试,革新内画画笔。为提升绘画质量,彰显云南多民族文化,在她的主导下,对传统的内画画笔杆进行了彻底改革。一是用野生的云南金竹取代传统的铁丝笔杆。二是对内画笔头材料进行丰富创新。几年来,她始终在寻求一种能够在不同异形载体中充分做画的系列新型画笔。为了这目标,她先后选择狼毫、黄鼠狼尾巴毛,山羊耳朵毛等20余种不同动物毛质,经过不同的技术加工和绘画实验,最终研发出具有不同表现力的系列内画画笔10余种。小小画笔的创新,不仅解决了铁丝笔杆容易生锈问题,还极大地提升画笔的韧性与柔软度。增强了作画过程中的舒适感与化美度,为丰富创作想象力,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面向未来,加强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先导,因为理论创新不仅有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而且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多年来,她非常重视文化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始终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比较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创新,共发表了《滇派内画艺术》、《论传统工艺图案在云南内画艺术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论多种教育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等理论文章7篇。

  勇立潮头,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画传承人才梯度培养。为解决长久以来,人们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讲究世代祖传,师徒相传,口口相传,绝大多数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按照《云南省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2—2020)》要求,她通过多方的协调沟通,与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了内画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把传统文化技艺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使其成为高校的选修课,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周期长、传承人学术专业水准较低等问题。多年来,她为高校学生授课400多个课时。培养高技能内画人才260人、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者800人。其中傣族、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徒弟130余名,2位学生在云南保山市、西双版纳景洪市建立了工作室,开辟了教育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一条新路。带领团队面向社会免费收徒,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助力残疾人员和大学生就业。2014年,她自筹资金20万元,面向社会免费招收徒弟300人,其中傣族、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徒弟130余名。50名已经出徒,并从事内画艺术。帮助80名残疾人员创业。她从多个层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云南文化产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来源:云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