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昔日“空心村”变“四好村”
敬业奉献
四川省
2018年3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李君,男,中共党员,生于1985年5月,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人,现任岫云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33岁的李君,是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的党支部书记。青春正茂时,他放弃城里高薪回到广元老家。深耕乡野十个年头,他引投资、搞基建,创新打造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新路子。通过线上、线下的整体营销,虚拟+实体相融合的方式,他为城里消费者送去健康、绿色、原生态的农产品,又带领乡里乡亲走上脱贫奔康的道路。

  情牵故乡他放弃高薪回村当支书  

  李君回乡创业那一年是2008年。他的故乡岫云村地处秦巴山区,单距离苍溪县城就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但故乡之于李君是他亲情的寄托,有着他童年的美好记忆,回报家乡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想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身处成都的李君和家里“失联”了十几个小时。当他竭尽全力终于拨通家里的电话时,彼端母亲的抽泣声让他下定决心:回家。

  “人生的莫大悲哀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天当母亲哭着告诉我说,她差一点就见不到我了时,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回家更重要的了。”2008年6月,李君向白驿镇党委、政府提交了申请,希望能担任岫云村村主任助理,且不要一分钱工资,组织上同意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李君深知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所以在他担任村主任助理期间,他一方面请来多家企业对岫云村进行投资考察,一方面辗转多地为村公路的修建募集资金。为了争取彭州宝山村捐资,李君先后跑了彭州13趟;为了到江苏华西村和山西大寨村学习和争取资金,他在最炎热的8月,在火车上站了足足140多个小时,辗转了4000多公里;为了赢得某房地产公司的捐助,他在该公司负责人身边磨了整整三天,终于赢得了20万元的捐款用于硬化村道……2010年10月,岫云村村党支部换届,李君以高票当选为新一任村支书。这一年,他辞去了在成都年薪十几万元的工作,而他当村支书全年的工资仅为10800元。

  作为村干部的李君收入不高,但他却让岫云村的老老少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农民是世界上最纯朴、善良的人,只要你真心诚意为他们办实事,他们就会信任你。”李君说,修路伊始,他也曾经遇到过一些让他哭笑不得的事。一些村民担心先修了其他组的路,他们组的路就不修了,于是就要求先修自己组的路,不然就会阻挠工程进度,甚至有人躺在地上,不让推土机通过。为此,李君只有每天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解决争端。看着新支书确实是在做实事,村民们也渐渐认可了他。村里修路改水的时候,不仅人均200元的集资款一周内全部到位,而且家家户户都积极参加。最终,全村3公里的村道路和17公里的组道路全部即时顺利完成硬化。

  创建“一品一家”走出穷山村的发展路  

  有了路,就该谈到产业发展了。可岫云村地处偏远山区,没有矿产,缺乏旅游资源,到底靠什么来带领群众致富奔康?这曾经让李君抠破了脑袋。

  而 “一品一家”的创建,对李君来说也源于一次偶然事件。李君每次到成都,都会带上很多农家的鸡蛋和肉类,自家吃不完,就送一些给朋友分享。这一来二去,就有朋友找到他,希望他帮忙从农村买一些资格的土鸡蛋回来,即便价格贵一点也行。“这让我大受启发,一方面是好的农产品因为物流、信息不通的原因卖不出去;一方面城里人都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绿色的农产品其实有很广阔的市场。”脑子灵活的李君由此摸到了岫云村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他调查得知岫云村家家户户都用传统方法饲养土鸡,当地的鸡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玉米粮食,一只鸡的活动林地足足有一亩,发展土鸡产业再合适不过。

  于是,他成立了岫云村土鸡合作社,与全村298户农户签订了土鸡养殖订单,并利用自己在成都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把岫云村生产的土鸡蛋送进了成都的高端市场。

  不光是土鸡,李君发现岫云村传统的农业种养模式在如今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也极具市场吸引力。“对于越来越关注健康的消费者而言,用传统粗粮喂养的畜禽,远比养殖场里饲料养出来的更能吸引人。”为此,李君创新启动了“远山结亲”计划,即从城市里招募具有新的消费理念和一定消费能力的家庭,与岫云村及周边农户结成“亲戚”,由结对农户一对一地为城市家庭提供高品质、原生态的农产品,李君也由此启动了自己的二次创业。他创建了公司,并命名为“一品一家”。

  然而,岫云村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平均年龄接近60岁的留守老人。如何确保农户们不走捷径,踏踏实实地按照传统方式养殖畜禽呢?李君想出了一个办法,即不按斤头,而是按年头收购的原则。“如果用饲料喂鸡,两个月就能喂到5斤。但用粮食来喂,一年下来可能都到不了4斤,所以按重量算老百姓肯定觉得不划算,那我们就按时间来。”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岫云村的“时光鸡”“岁月鸭”“年华猪”畅销到了城里消费者的餐桌上。

  创新营销方式让精准扶贫走得更远 

  2016年6月13日,省食品安全周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仪式上,李君作为代表介绍了 “一品一家”的发展模式。而在他本人看来,通过推广“远山结亲”项目,为的是一方面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奔康。

  “让吃的人健康,让养的人小康。”这是李君的创业初衷,这也让他将 “一品一家”定位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搬运工。如今“一品一家”团队已经有近50人,为了保证他们提供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他们在去重量化的同时,也注重去规模化、去中间化。即不搞大规模养殖,而是利用农村闲散的劳动力和闲置的土地,做一家一户的养殖,以去规模化——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产品积压和次品的出现;同时,通过一对一地对接,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这样也能确保供需平衡,从而有效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2014年,岫云村每户仅家禽养殖一项就实现增收1800元。如今“一品一家”已与53个乡村的1200余户农户签订了供销合同,其中超过60%的农户都是当地的贫困户。为了帮助这些贫困户及早脱贫,“一品一家”还采取了保护价包销以及优先销售的原则。

  “持续、长效的扶贫靠捐款捐物是难以达成的,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脱贫这样才是最有尊严的。”岫云村的特困户李远志患有智力障碍,老婆也是残疾人,夫妻俩常年依靠低保度日,李君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喂养粮食猪。去年他们饲养两头猪被“一品一家”包销到成都,收入了7600多元,比一般价格翻了一倍,这让他们备受鼓舞。

  而李君在努力邀请消费者入村考察的同时,还推出了“一品一家”微信公众号,将其打造为农村生产家庭和城市消费家庭的O2O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消费者可以了解各个农户的生产信息和诚信情况,自主选择结对的农户,也可以对购买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追溯。为了让消费者有更加直观的体会,去年年底,李君更是花费200万元在成都高新区开办了“一品一家”的线下体验店。

  在这里,成都的消费者可以吃到源于乡村的味道,而从酸水豆腐到玉米馍馍再到米豆腐炒腊肉,一道道乡村土菜背后都蕴藏了一个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甜香酥脆的玉米馍馍出自苍溪县东青镇64岁的贫困户王林清老人之手。老人上有80多岁患病的老父老母,两个儿子又在外出务工时遭遇车祸成了残疾,一个个不起眼的馍馍关系着一家人的生计,老人做的玉米馍馍在当地售价1元/个,“一品一家”餐厅按1.5元/个包销,餐厅一个月销售2500个馍馍,除去成本可以帮助王林清一家月收入3000元。

  酸水豆腐所用的米豆腐来自岫云村53岁留守妇女何定琼之手。她每月大概为“一品一家”餐厅提供400斤米豆腐,除去成本可以净挣1700元。

  李君的“一品一家”餐厅由此不仅成了线上结对、线下体验的平台,也成了“远山结亲”项目长期可依托的扶贫平台。 

  道德点评:为了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他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回乡当上了一名村支书。他用行动诠释了80后的担当,用知识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梦,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梦,他要在这扶贫路上挥洒自己的青春,走出一条脱贫奔康的康庄大道。

来源:四川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