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
女医生扎根陕北50载 退休后仍坚持为群众看病
敬业奉献
陕西省
2017年12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路生梅,女,1944年1月生,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在陕北佳县,有个北京姑娘路生梅,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这一待就是50年,未曾离开。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这位北京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

  面对艰辛,路生梅选择了扎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佳县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初出茅庐的路生梅心怀热血,穿过狭窄的石头路,走过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来到了佳县人民医院。医院周围空旷的荒野中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当时佳县城人们喝的水是浑浊的黄河水,而且每人每天只给一瓢;睡的是土炕。身在他乡、身为异客的路生梅想家、想北京、想亲人、想朋友,不知偷偷地哭了多少次。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个小时夜路,来到病患家中,家里光线昏暗,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半边土炕没有席子。走近细看才知道是一个产妇,等她赶到的时候,孩子已经生下,旁边的人正准备用黑乎乎的家用剪子给孩子断脐。路生梅立刻制止并抢过剪子,用消毒器械认真地给孩子断脐包裹。目睹这一切,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普及科普卫生知识。就在那一瞬间,她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在佳县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面对病患,路生梅选择了奉献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跌倒了、爬起来,再走、再跌跤,就这样一连跌了四十九跤,临进村时又是一个很长的下坡路,路生梅真怕再跌跤,索性滑了下去,差点掉沟里。

  在医学院,路生梅学的是小儿科。但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的知识,因此她迎头赶上,一切从头学起,利用零碎时间,写下一摞摞笔记。

  由于医生比较少,住院医生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到了星期日,人已累至极点。在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路生梅心想这周的班总算快值完了,明天可以好好睡一觉。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个肠穿孔的病人住院了,紧急的救治手术是在汽灯下进行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昏倒了,整整昏睡了一天一夜,直到星期二中午才醒过来。

  面对机遇,路生梅选择了放弃

  1981年,路生梅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故乡,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学习班,不但学到新理论,而且学到了老师们严以治学、学以致用的态度。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的周华康主任、西安儿童医院的张凤翔主任都表示愿意把她调到他们那里,老同学刘领珍也劝她到香港大医院工作,他给路生梅开绿灯。

  当时路生梅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还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曾答应过他不离不弃。也许是儿女情长,也许是和佳县淳朴的群众有了感情,对佳县这块土地有了割舍不下的情意,她婉言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意,信守自己的承诺,重回佳县。

  面对挑战,路生梅选择了担当

  1984年医院分科了,由路生梅初任妇儿科主任,创办小儿科。她深知科风的重要性,反复强调医患关系如鱼水关系,每个医生对病人必须一视同仁,对贫困老百姓以自己的善心扶贫、以自己的仁术救人。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路生梅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她们也不负众望,护理技术提高很快。当时佳县是全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然而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区小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纪律严格、作风正派、关系和谐、严以治学的科室终于创办成功。

  面对考验,路生梅选择了忠诚

  1999年,路生梅退休,面对年薪20万的聘请,她不动心,因为她要信守自己的承诺,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她继续留在了佳县,用良心、爱心、医术治病救人,守护佳县儿童的健康,继续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代儿童。平时来家里看病的人很多,只要来病人,她会立刻放下饭碗,认真诊治。

  退休后的路生梅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她自信地说:“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人民医生,合格的佳县人”。

  1994年路生梅被评选为佳县“共产党员标兵”;2010年荣获儿科协会“突出贡献”奖;2016年被评选为“感动榆林”2015年度人物、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2017年荣获榆林市儿科协会“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被佳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两学一做十佳标杆”荣誉称号,被佳县机关工委授予“2016年度党员标杆”荣誉称号。

来源:陕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