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
好医生放弃优厚待遇 26载守护边境人民健康
敬业奉献
云南省
2017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在中国版图的西南角,有一座被山林包裹的绿色小城---畹町,伴着蜿蜒的瑞丽江将版图缓缓向友邦缅甸展开。在这样一座凝聚两个民族血脉的小城,二十六年前沈坤医生从省城昆明延安医院来到德宏畹町边境,在中缅边境线上坚守了二十六载,散财济民为边民造福,创立了畹町仁慈医院。从只有两间板房的乡村卫生院开始,到今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的巨大变化背后,却是沈坤放弃优厚工作、远离家人、卖房救人的二十余载的坚守。

  情系畹町只为一个承偌

  1992年,青年才俊的沈坤已是昆明延安医院危重病(ICU)科的副主任,而妻子房新华则是医院营养科主任。正当两人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沈坤和妻子遇到了一位畹町的熟人,希望两人能够去畹町走走。

  那时的畹町虽然有两家卫生院,一家市医院,但医疗设备简陋仍然是缺医少药,有的患者耽误了治疗时间而落下了终生顽疾。看到这一情况,两位医生忍不住想要留下,然而靠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所作为,经过再三努力,沈坤向昆明延安医院提交了“关于设立昆明市延安医院畹町国际分院”的申请报告。

  短短几个月,沈坤作为畹町国际分院的院长,率领从各个科室抽调的十几位精英骨干到达畹町,开始了艰难的创立期,工作的繁杂使他累倒在了工作台上,不得不返昆明。其他医生也因为环境不适纷纷返回,短短五个月,分院还未正式挂牌开诊就撤回总院,当沈坤病愈回到畹町,除了一名后勤人员外,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倒塌的库房和一间板房。

  当时的沈坤心里失落又气愤,更多的是迷茫,恰在这时,一位乡镇干部送来危重病人,并诚恳希望沈坤留下来,沈坤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这一承诺就是20余年的坚守,还有一次次身无分文的投入。

  二十年中,沈坤一直坚持先治病后收费的原则,而且许多费用都是能免则免,加上他和助手们精良的医术,不仅畹町小镇的居民,远至十里八乡的居民都赶着来这里看病。1994年,畹町暴发大面积伤寒,一个个患者被送进仁慈医院得到救治,医院顿时暴满,患者甚至自带病床。沈坤一天要看百余名病人,从不拒绝一位病人。从此仁慈医院的名字在外,患者来自周边地区瑞丽、盈江、梁河、芒市、陇川等40多个国内城镇、以及缅甸木姐、九谷、南坎、腊戌、曼德勒等30多个国外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在 2007年-- 2016年期间,到院就诊 17万余人次,其中危重病人超过3000人次,其中,境外就诊人数占40%。自仁慈医院建院以来,无论国内或国外的患者,从未因贫困而得不到救治,也从未出现一例患者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尽最大能力的改善了周边地区的就医环境和医疗质量,深得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这些的背后,却是沈坤及其家人不断的投入,不仅花光了积蓄,卖掉了房产,通过借和募捐等方式让亲朋好友们都参与投入到改善边疆医疗卫生状况的事业中,沈坤医生也直接将家安在了畹町。

  医者出于心,报之得于情

  为了患者,沈坤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国内外,有求必应,到国内外村寨从不在患者家里进餐。自1993年6月份成功救治第一位来自国外的肺脓疡重危病患者,紧接着1994年5月份的伤寒,那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让畹町和周边的人民开始注意到这个医院的存在,当时1994年4月老父亲刚刚逝世,他右足骨折踝关节脱位,沈坤院长忍着丧父的悲痛和伤痛,凭着医者仁心的精神以坚实的学识和技术基础,带领着几位的年轻医护人员,依靠延安医院老师们的技术指导及药品支持,抢救和治疗了无数国内外的患者,初显了医院的水平。每天患者达100余人,病床不够患者家属自抬床铺,混板乡政府送来了会议用的长条凳,群众抬来木板,做临时病床。从此以后,沈坤的卫生院开始被村民所知和信任,并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医院和村民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之后,沈坤医生在当地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突破旧有体制,自筹资金,在卫生院的基础上开办了仁慈医院。 “在仁慈医院,不论老或少,贫或富,职位高或低,国内或国外,每一个病人都是一样的被对待。帮助病人看病是第一位,没钱也要先看病,作为医生就是为病人治病和被病人所需要。”沈坤说。

  医者仁心,一技之长补群众之福

  “扶稳我,不要动!”,这是在进入手术室后,沈坤说的第一句话。2013年12月医院来了一位突发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刚刚接到消息的沈坤院长急忙跑下楼准备抢救,却意外地摔倒在了楼梯上,剧烈的疼痛从脚下传来,韧带撕裂急需进行治疗,而他却忍着剧痛搀扶着进了手术室。

  手术台旁,沈坤让正巧下乡看望他的弟弟,“扶稳我,不要动!”说完稳稳地举起手术刀开始了手术,几个小时过去了,腿脚因为疼痛而不住颤抖,汗水不住地从斑白的发间流落,然而手术却一分钟也未停歇。手术期间,医生和护士多次请求他休息一下,或者换人来完成手术,然而沈坤只是摇摇头。四个小时的手术结束了,筋疲力尽的老人瘫在了手术台旁,直到攒足了力气对护士说,“通知家属吧,病人应无大碍”。此时,沈坤才被人搀扶进病房治疗,由于延迟治疗,韧带的伤害已经在身体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由于很多缅甸病人大部分家庭比较贫困,加上语言交流的障碍,人也比较胆怯,沈院长从没有嫌弃他们,对病人和和谒可亲,当病人咳痰,他会用手纸去接住看一看,接病人的尿液,仔细分析病困,从不嫌脏。十二年前的一天,从缅甸木姐抬来一个浑身上下发出恶臭的年轻妇女,该妇女在难产时,她的丈夫用极其野蛮、残忍的方式取出胎儿,导致胎儿死亡。产妇等多处器官严重损伤,结果被男方抛弃。寨子的乡亲们只有凑了一点钱,将她抬到了畹町仁慈医院。经多次手术、康复治疗,使她恢复了健康和正常的生活,无家可归的缅甸籍妇女,就此在医院留了下来,后来,医院又将她“当女儿一样嫁出去”。

  1998年11月,医院接收到了六位因车祸重伤的人员,其中两人昏迷不醒。转院必将拖延抢救时间,甚至有生命之忧。陪同人员看到显得“寒酸”的医院环境,态度极不友好。他不顾来人的粗暴无礼,坚守职责,奋力抢救,终于使重伤者获救。由于长期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沈坤渐感力不从心。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人工呼吸等方法,使他数次染疾,留下了时常折磨着他的一些病痛。今年,他已67岁了,早该退休颐养天年。但一颗尊重、敬畏生命的“仁慈”之心,依然激励着他执着地坚持、坚守!这样的故事很、很多…凡是来仁慈医院就诊的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没有因为无钱不能治病的。作为医院,他把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对于国外来的贫困患者,医院现在也仍然保持着无钱能救命和治病的口碑,而且这种救死扶伤的传统继续延续下去。因此,也被中外患者誉为老百姓心中的“农民医院”。

  20多年来,他吃住都在病区,随时能观察到每一位病人,心里才能踏实。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患者需要,随叫随到。来不了医院的随叫随去,不收分文出诊费。近年来医院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开展远程会诊、救治,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的病痛。

  2007年,畹町混板村傣族村民团亮,因患9、10胸椎结核,造成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曾先后到很多医院求医,第一期10万元手术费对于家庭贫困的他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只能回家扛着。沈坤得知情况后赶到患者家中了解病情,耐心开导,为他医治。如今,团亮已完全恢复劳动能力。他常说:“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因为有仁慈医院这样的好医院,才有我的今天……”。

  “不要轰轰烈烈的名声,我们就只是踏踏实实的给他们治病”。如今,仁慈医院的规模也在扩大,医护人员近一百人,医院从十几张床位扩展到可用病床一百七十张。现在,医院新增了CT和X光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建起了网络设备,依靠网络来和周边及外面的医院进行医疗交流。“不仅让畹町的村民看上了病,也为周边的缅甸人民提供了看病的场所,他们通常有急病要看,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我们通常是先把病人的病看好”。为便于与缅甸病人交流,更好地为他们医治,沈院长带领医职人员一起学习缅语。他救治过的缅甸边民把他的照片冲洗放大后挂在家里,只因已把他当作家庭的一份子。

  作为政协委员中,沈坤关心社会工作,为和谐边境尽力,用他专业知识和技术给群众带来帮助和回馈,提供免费的体检。沈坤院长带领医护人员为北汽瑞丽、中铁11局、畹町海关、瑞丽市优抚对象、周边村寨的群众提供了体检、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仅2016年就为缅甸南坎4所华侨学校2300余名学生体检,受到旅缅华侨赞誉。为提高职工的爱国强军的意识,仁慈医院与周边驻军开展拥军、联谊活动。20多个年头,沈坤守护着仁慈医院、守护着两国边境地区民众的健康,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境线上的国际医疗站”“胞波医院”。

  一封来信:“我们病好了,院长也老了”

  在沈坤的办公室里,一份《来自基层群众的心声》的信件显得格外醒目:“我们来自畹町周边村寨,我们想代表老百姓和政府说说大家的心里话。十几年以来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所为我们而办的医院,那就是仁慈医院,在我们的心目中,仁慈医院就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我们群众的关怀,他们为我们这些贫困老百姓做了太多的事,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仁慈医院是我们的依靠……”

  “沈院长的好我们记在心里可也疼在心里,”一位曾在仁慈医院就医的畹町居民说,他来到畹町时是个英俊的小伙子,一个人忙前忙后20多年了,现在已经两鬓斑白了,“我们十里八乡的病好了,院长也老了”。

  “我是一个老知青,来到这个不是赚钱地方,就是为了一句承诺,要让这里的人民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为了这名承诺,沈坤坚守了二十六年。沈坤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具有利他、协作、自觉等特性,所以必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但只要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人生就有意义。在生与死清晰的界限上,在畹町还有像沈坤一样的仁心医者,不断地为生命注入生的权利。

来源:云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