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班·尼亚孜
校长坚持办国语小学 推广国学文化
敬业奉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7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2014年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国家在新疆农村中小学加大了推行国语教育的力度;从2017年开始,中央在全国倡导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而这两件事,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民办国语小学从2003年5月就已经开始了。14年来,共有1190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接受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特殊”教育而改变命运,乌什县正有数千名各族学生因推广国语小学教学模式而正在改变命运,今年阿克苏地区将有数万名学生因接受相似的教育而受益。

  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就是,在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南疆地区,从幼儿园开始就通过大力开展国学教育推进国语教学,使得国语水平、学习成绩、爱国意识、综合素质均得到有效提高,培养德才兼备式人才的教育方式。

  创办这所学校的人叫库尔班·尼亚孜,他就是新时代的“库尔班”!

  学好国语 面向全国

  库尔班·尼亚孜,今年53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6年9月参加工作,是乌什县依麻木镇民办国语小学校长,乌什县政协委员,自治区人大代表,首届“感动阿克苏十大人物”“最美新疆人”、自治区首届“四好老师”“中华公益事业杰出人物”。

  作为从边远闭塞的家乡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当过老师,经过商,跑过全国许多地方。

  上世纪90年代,开过超市和药店的库尔班有了更多接触乡亲的机会。库尔班发现,他们中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乌什,甚至没有走出过依麻木镇。在许多人眼里,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从家门口流过的托什干河就是天底下最宽广的河流。

  一次,一位老太太带孙女来药店买药。库尔班一看,孩子出水痘,小脸儿已经惨不忍睹。他赶紧告诉老太太要如何治疗,谁知老太太却斥责他胡说:“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这样的事情遇得多了,库尔班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疗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愚昧。

  喝着托什干河的水长大,库尔班觉得应该为家乡做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在一趟去县城的班车上,他遇见了3个背着书包的孩子。

  那时天色已晚,库尔班好奇地问孩子们:“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孩子们答:“我们去学校。”库尔班纳闷:“乡上就有学校啊!”3个孩子大声地说,我们在乌什县上国语学校。

  那一瞬间,看着孩子们骄傲自豪的神情,库尔班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语小学。2003年5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拿出全部积蓄30多万元,在依麻木镇创办了国语小学。

  创办之初,没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他带着一名汉族老师挨家挨户动员,为乡亲们讲解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一些家长被他的执着所感动,80多名学生报了名。

  开学第一天,窗户外面站着许多不放心的家长。教室里,汉族老师陌生的面孔和一句陌生的“同学们好”,孩子们因为听不懂一脸懵懂,教室里乱成一团。

  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就这样开始了它不同寻常的第一课。

  刚开始,学校只有两个学前班。面对一群牙牙学语的孩子,如何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是库尔班最关心的。

  库尔班和老师们通过不断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教学方法,那就是通过不断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刺激,让孩子真正明白每个汉字的含义。比如学习“坐”这个字,一位老师会带领孩子高声朗读,另一位老师就会不停地做“坐下”这个动作。也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为孩子们学习国语打下坚实基础。

  国语小学是个民办学校,教职工没有编制,一年算下来只能干8个月,其他4个月老师们还得出去找工作,加上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老师每周一到周五都要跟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度过,管理十分严格。因此,建校14年来,先后有200多名老师流失。几乎每个学期开学前,库尔班都要忙着到处招收新老师,尽管困难重重,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些年来,库尔班被人吐过口水,被人骂过疯子、叛徒,学校的围墙几次被人推倒,宿舍也被人放过火。这让库尔班常有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他办学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因为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家长们都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去年秋季开学,学校计划招收60名新生,结果从本地、乃至乌什县城、阿克苏市前来报名的孩子有五六百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该校学生已从最初的80名发展到845名。2003年以来,共有340人参加考试,累计考上内初班的学生达到257名,录取率接近80%。去年,该校首批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喜报连连,不仅有考入上海、天津等地的重点高校,还有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也先后荣获阿克苏地区文明单位、地区级“双语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同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栏目相继专题报道。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用传统文化和国语教学帮助他们走向未来,”库尔班始终这样认为,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如今,国学文化早已成为这所乡村小学的必修课。国家投资1700万元新建的学校教室两边的墙壁上,贴满了中华文化挂图。教室的后面,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瓷器。《花木兰》《红灯记》《沙家浜》……这些豫剧、京剧等经典名段每个学生都会唱。

  办学14年来,库尔班和老师们一直摸索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对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2014年,库尔班自行编制了一本简易的中华文化教材供孩子们学习。库尔班说:“学习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我们各民族本来就是一家人,要相互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天7点整,学校准时组织收看新闻联播。每天晚上,校园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的是红色歌曲。国语小学还教孩子诵读《论语》、背唐诗、《三字经》、《弟子规》,唱京剧、豫剧、黄梅戏,扭秧歌儿、打快板,教孩子们拉二胡、弹古筝、下围棋、练书法、画国画、剪纸。孩子们每天给孔子的画像鞠躬,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全体学生向古圣先贤宣誓,跳国学课间操。14年来,学校全体师生坚持一起过春节吃饺子、贴春联、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促使全校各族师生更快地融入到祖国大家庭中。通过国学教育,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拥有了一颗包容、开放的心,成为一个既掌握本民族文化,又心向党、爱祖国,拥有多元文化,心胸开阔、目光远大的现代人。

  社会公益的“热心人”

  库尔班不但关心教学,还是位十分关注社会公益的热心肠。办学十几年来,总共为近100名父母去世、离婚、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10万元。汶川、玉树地震时,他第一时间合计捐款1万元,动员全校师生捐款,到集市募捐,总共筹集善款1.8万元,送到了灾区。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公益、感恩社会的精神。2008年6月,当在报纸上看到一位汉族群众成为植物人躺在病床上,无钱治病,他及时送去了500元现金,病人第三天竟奇迹般的好了起来。2010年7月,教师赵娜的父亲突患脑溢血,急需大量的资金救治,他个人听到消息后,拿出1000元钱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2012年9月,当残疾青年杨亚雄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屡次碰壁后找到库尔班,他在了解有关情况后直接进行了录取,每月发放工资4200元,让杨亚雄有了稳定的工作,得以结婚组建家庭。像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只要库尔班能够帮上忙的,他都会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转眼14个春秋过去了,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努力过,也还正在不懈地努力着,为了南疆农村的少数民族孩子,也为了给祖国培养有用之才。他正在国语教育、国学传承、爱国人才的培养道路上奋勇前进······

  这就是新时代的“库尔班”!

来源:新疆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