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波
山区医生带病坚守岗位 挂吊瓶为患者看病
敬业奉献
陕西省
2017年8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杨洪波,男,1962年2月生,现任宝鸡市凤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

  2016年11月21日,杨洪波大夫工作中腰部不慎扭伤,腰部和右腿活动受限,需要卧床休息,但因为入冬以来疾病多发,他所在的科室每天者会挤满患者,为了不耽误患者就诊,他已经忍着疼痛连续好多天一边输液一边继续为患者看诊。于是,“凤县医院一名医生自己挂着吊瓶还在为病人诊治”的感人事迹在网络迅速传播,并被大街小巷争相传诵,几乎刷爆了所有凤县人的微信朋友圈。紧接着,凤凰网、腾讯网、大秦网、三秦都市报等20多家官方媒体和网站也予以了转载。11月30日,杨洪波大夫的事迹经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题播出,立即引发了社会热议。群众们一致认为这绝不是杨大夫作秀,而是他三十余年救死扶伤、爱岗敬业工作作风的缩影,更是他情系患者、视病人如亲人高尚医德的体现。

  扎根山区,勤奋工作,奉献忠诚

  1982年7月,毕业于宝鸡市中医学校的杨洪波,带着青春的梦想和对职业的向往,义无反顾地扎根在了这座秦岭深处的小县城,从此三十余年无怨无悔,以无尽的爱守护着山里百姓的生命健康。

  山里的医生是寂寞的、平凡的。这里没有高精尖的技术设备,没有引领学术的高尚光环,有的只是对常见病、多发病日复一日的诊治。而杨洪波却三十年如一日,总是第一个上班,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才下班。为了保障每一位病患都得到有效的诊治,工作期间,他尽可能少喝水甚至不喝水,避免因为上厕所耽误病人的诊治时间。因为他明白,山里的病人路途遥远,来一次不容易,不能因为自己的两三分钟而让病人等待几个小时。有时刚刚回到家中,一个急救电话,不论是三更半夜、刮风下雨,还是冰冻三尺,他总是火速赶到医院,立即投入战斗。200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一名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紧急送入医院,患者合并有肺心病心衰呼衰、肺性脑病、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复杂,来院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休克症状,生命垂危。年轻的值班大夫感到压力很大,不得不立即给杨洪波打出求援电话。杨洪波二话没说,迅速赶到医院,立即组织抢救,并连续守护七天七夜,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

  杨洪波的妻儿都在市区工作,只他一人奋战在秦岭深处。长期的两地分居使他无暇照顾家庭,儿子从小学到大学,他没有时间陪伴;母亲从“不惑”到“古稀”,他没有时间孝敬;对于妻子,他更是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可他总是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方水土,我就要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严谨扎实,医术精湛,贡献突出

  杨大夫对工作的严谨扎实是全院公认的,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更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早在2000年,杨洪波就带领他的医疗团队走村入户,对凤州、邓家台、平木等地的高血压、糖尿病进行普查,并在此后的十余年间逐步充实、完善了本地区高血压、糖尿病资料,第一个创建了本地区糖尿病库资料,第一个在明确了“盐”在本地区高血压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当地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多年来,他在工作中刻苦钻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心脑血管、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国外医学杂志》《陕西中医杂志》《基层医学论坛》等发表相关专业论文6篇,临床译文2篇。2011年为了抢救一名重度乐果中毒病人,杨洪波结合自己工作经验,首次创新性使用无创呼吸机,加大复能剂用量,调整阿托品用量,经过96小时的守候,在死亡的第二高峰将患者成功挽救。看着患者神志转清,面色转红,呼吸平稳,他终于松了口气。

  患者们用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铭记着杨洪波大夫的救命之恩。面对接踵而来的赞扬和荣耀,杨洪波却保持着一贯的低调谦逊,他说:“作为一名基层医生,老百姓的信任与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

来源:陕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