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靖
村支书40余年扎根林业工作一线 让穷山村变成小康村
敬业奉献
陕西省
2016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李邦靖,男,生于1952年5月,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7月被陕西省委评为“郭孝义式农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7月被陕西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旬邑县委、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

  “不拔掉村上的穷根,誓不回头,哪怕是豁出命,”这是他当初最豪气的誓言。

  1970年,高中毕业后的李邦靖先后三次放弃去城里当工人、当干部的机会,回到西头村当了一名村会计。两年多的时间,天天看着乡亲们的生活的艰难,心里特别难过。有一天,年迈的大队长对他说:“乡亲们能吃上白面馍,就指望你们这一茬年轻人了。”

  1972年,他当了村上的大队长,满怀一腔热血,他就不相信穷根扎到东海里去了,不相信有吃不完的苦过不上的甜日子!于是,他带领村上70多个年轻人成立了副业队,先后到附近的百子煤矿、永寿的平遥煤矿挖煤,到马栏林场做工,到西安红旗机械厂拉砖,用靠卖苦力挣来的钱,为村上接通了水电、铺筑了一条砂石路、购买了一辆拖拉机、安装了一台磨面机,使村上告别了“点灯靠油、耕地靠牛、吃水靠挑、磨面靠推”的历史。下苦力的这七年仅仅是西头村的一个起点,也是全村人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村上的党员群众正是凭借这股苦拼实干的精神,才有了西头村的今天。

  80年代初,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和村上的干部认准了种苹果能致富,相信苹果树一定会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于是,他开始引导群众发展苹果产业。人都说万事开头难,他刚迈开脚,选购树苗时,就遇到了天大的难事。他出了高价买回来的树苗却是没有嫁接的实生苗。当时群众情绪非常大,部分群众要求立即退还苗木款,有人要去法院告他、讨说法。顿感窝囊的李邦靖拍着胸脯向群众保证:“即使我李邦靖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不会让大伙受损失。”尽管受了大挫,但他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没有动摇。后来他请了县上一位技术员一同前去山东联系苗木,他把技术员安排到饭馆,自己则背地里啃冷馍、喝凉水。苗木购回后,由他亲自把关种树,村上从山东调回的两批苹果树苗成活率达到了100%。发展到1990年,全村栽植苹果面积已达1500多亩,人均达到一亩,当时西头村已成为全县苹果起步最早、效益最好的村子之一。

  为了提高村民的果树技术,他常利用农闲组织果农外出学习,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推广落实四项优质苹果关键技术。在他的引导和强力推动下,全村建起优质苹果示范园2个,大改形和果实套袋率达到90%以上,村上人均果树面积1.3亩。

  近年来,他又在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和稳定农民收入方面,不断做出努力。他经多方联系,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投资400万元在西头村建起大型气调库2座,年产万块楼板水泥预制厂2个,年产1000万块砖厂1个,招商兴办千头养猪场一个,栽种大田樱桃120亩,建成樱桃大棚一个,发展药材种植基地100多亩。与此同时,依托新农村的独特的“靓丽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农庄和乡村旅游产业,为经济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又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西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要让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安心学习,让乡亲们住上城里人的房子”

  以前的西头村小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校舍全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土木结构房屋,被鉴定为D级危房。2005年,在村上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东拼西凑,跑市进县,筹资10万元,又动员全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收到群众捐款12万元、捐赠的楼板、水泥、机砖等建筑材料折算1万多元,70多天工期内,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达到3400多个工日,硬是用乡亲们的勤劳和汗水盖起了占地570平方米的村小学。

  能和城里人一样住单元房、走柏油路、洗热水澡、用节能灶,是乡亲们多年的梦想。2006年,54岁的他暗下决心:再好好奋斗几年一定要让祖祖辈辈住在沟坡窑洞的乡亲们搬进新农村,过上更好的日子。为此,他和乡上领导专门到南方学习考察,制定了取南北民居建筑之长,建设单体庭院式结构新居的方案。为了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设计,他又通过各路朋友,多方打听,多次专程登门拜访专业人员,绘制了新村建设整体规划图。为了少占耕地,他通过集中规划新村,复垦老庄基,使村上的耕地比以前增加了150余亩。

  建房时,村上把图纸交给群众,让各户自建。没想到,大伙自发地把建房款交给了村上,要求村上统一管理、统一施工。这件事对李邦靖触动非常大。农民一生两件大事,一是盖房,二是给娃娶媳妇。群众把盖房这件大事能放心地交给他,说明他这些年的苦没白吃、汗没白流,乡亲们信赖他,我得帮大家把这件事办好。为此,他独创了“支部组织,资金共管,统一招标,集中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提升了施工质量,为建房群众每户节约资金1万多元,也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在为群众建新村的同时,该村共捆绑各类资金654万元,铺筑道路2.3公里,修建排水渠4800米,铺设人饮管道2400米,架设低压线路1820米,栽植绿化苗木5100株。建成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医疗室、卫生室、便民超市,使村级公共设施齐备,功能完善。

  李邦靖说,负责组织给群众建房时,他感到压力非常大,经常昼夜坚守在工地,根本无暇顾及家里,那时,老伴摔断了胳膊,一个人在家生活起居不方便,他都顾不上去管,感到很对不起她。在建房过程中,他还为建筑材料问题和供应商吵过架、因施工方案和工头“顶过牛”,淘了不少气,有人劝他说:“这么大年龄了,这么干,划得来不?图个啥?”他当时就对他们说,图的就是建好新农村,给信赖他的乡亲们一个交代。

  如今的西头村,成了旬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成群众住宅324户,其中单体庭院式住宅156户,联建式别墅168户。同时,水、电、路、网络、绿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步跟进,解决了10户鳏寡孤独群众的居住和生活问题,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百户村民住宅小区。

  “生活富裕了,还要把群众的精神生活搞得更丰富一些。”

  乡亲们仅仅手头有了钱,还不是真正的富有,还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富有。针对群众了解科技知识渠道少,信息闭塞的情况,李邦靖把平时读书看报,到县、乡开会获得的党政方针、科技信息等进行归纳整理,编制成册,利用黑板报、壁画、广播等宣传工具,为群众宣讲。又多次与县广电局联系协商,为村上安装了闭路电视,接通了宽带和数字电视。2006年,他组织群众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锣鼓队、秦腔自乐班,把党的政策、社会公德等内容编排成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利用春节和农闲时间在村上表演。并组织群众开展以评选“和谐之家”、“好媳妇”、“好婆婆”、“好公公”、“好丈夫”为主要内容的“一创四评”活动,对评选出的“和谐之家”和先进个人,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奖励,使文明之风悄然走进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使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如今的满头华发,64岁的李邦靖不曾挪窝的在村上一干就是40多年,其中所有的心血和汗水,村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曾说,只要群众满意我,我愿意为大家服务到最后一天。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人们对他无比的热爱和拥戴就是对一位共产党员的最高赞誉。

来源:陕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