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军
外科医生20余载坚持开“小处方” 带出一支过硬团队
敬业奉献
北京市
2016年9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王晓军,男,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第六医院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血管外科主任,整形美容外科主任。

  1987年,王晓军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现为陆军总医院)外一科工作。2003年转业至第六医院从事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整形美容外科和外科疑南疾病的诊治。他从事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用自己无私的爱心、精湛的医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挽救了生命,赢得了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一、医术精湛,获得多项殊荣

  技术是医生的生命。王晓军常说,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光有好的服务态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为病人服务的本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刻苦学习,不断创新,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整形美容外科、烧伤外科以及血管外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获得国家、军队以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以及医疗成果奖12项。获得国家973科研课题、军队十一五规划课题、北京市东城区科研课题总计9项,科研经费总计100多万元,获得国家、北京市、重庆市、军队科技进步奖以及医疗成果奖总计12项。王晓军医生特别擅长整形美容的所有手术及下肢动脉缺血导致的下肢和足部的溃烂创面的修复治疗,获得并顺利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军队“十五”规划以及北京市东城区科委资助的科研课题6项,获得“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和“北京市东城区第四届有突出项献的人才”等荣誉称号。

  二、率先垂范,同事眼中的好主任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他常说,病人对我们是以性命相托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种托付和信任更加沉重和神圣呢。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自觉担负年轻医生的培训工作,把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科室其他同志,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出了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专科队伍。对每一位患者,他都坚持亲自查房,对每个治疗细节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病人的事无小事”,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经常教育年轻医生:查房要多用时间,一切为病人着想。外科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几率高,他要求全科每个医生、护士都熟练掌握“足部的溃烂创面的修复治疗”等专业技术,确保每个糖尿病并发皮肤病患者及外科手术患者得到及时、高效救助,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最艰巨、最危险的工作任务,他总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对夜间遇有重大抢救,他总是接到电话后,立即驾车赶往医院,为抢救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多年来,获救患者和家属以各种方式对他进行感谢,他都一一婉言谢绝。在他的带领下,每一位医生、护士对待患者都像亲人,抢救病人不分昼夜,有时顾不上吃饭、睡觉。良好的医德医风,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第六医院外科每年都收到群众送来的感谢锦旗、镜匾和大量的表扬信。

  三、医者仁心,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医者,既要有仁术,更应有仁心。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待病人如亲人,千方百计为患者解决各种困难。钟楼湾社区居民邹某一直忘不了他被第六医院外科主任王晓军救治的经历,几个月前,邹某用黑色塑料袋包裹患病的右腿,拖行时流出腐烂的脓水,且伴有刺鼻的腐臭味,四周蚊蝇萦绕。经东城区救助站诊断,邹某为糖尿病足患者,且病情较重,按正常情况判断,邹某的病情应考虑从右腿小腿中部往下截肢。可当民政科及社区多方联系其家人对病情如何处理作出决断时,其前妻、女儿及原岳父岳母都不愿对邹某的任何情况负责,之后干脆拒绝接听电话,形势一度陷入僵局。由于邹某情况过于严重,考虑到臭味太浓且带有传播性病菌,安定门街道民政科联系多家医院均拒绝接收。经多方奔走,北京市第六医院医务科联系本院外科主任王晓军,王晓军主任了解病后立即组织骨科、泌尿科等20余名专家对邹某病情进行会诊,20余名专家几乎一致认同应该马上进行截肢。而确定为邹某主治医生的王晓军,凭借从业30多年诊治上万病例的经验认为,认为可以为其治疗,力争保住肢体,王晓军医生说:“能为他多重建一点点功能,对他的生活,可能就有很大的帮助”。针对邹某的病情,王主任安排外科为其单独腾出一间6人病房并以打针、吃药的医疗方式控制邹某血糖及混合感染,辅助输血改善循环,针对邹某长期严重营养不良,饮食也制定了少主食、重点补充优质蛋白且不能吸收植物蛋白的方案。在异味消失后不久,邹某的创面开始有了愈合迹象。如今,在王晓军医生的治疗下,邹某保住了自己的右腿并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邹某对王晓军医生充满了感激。

  四、爱岗敬业,心底无私天地宽

  为了千千万万像邹某这样的病人,在医生的工作岗位上,王晓军医生一直忘我工作,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常想怎样才能既省钱,又把病检查清楚,想尽办法开“小处方”,为病人节省诊疗费用。对危重患者,他废寝忘食,昼夜奋战,全身心投入抢救。对因患病时间较长、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主动与他们交朋友,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多年来,只要在六院普外住过院的患者,几乎都成了他的“老熟人”、“老朋友”,每天找他看病、咨询的患者络绎不绝,使他经常下不了班,但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为每位病人“开方、解惑”,让大家都满意后,才下班回家。

  王晓军同志是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一直以“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继承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同时也努力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年轻的党员,并主动听取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他有着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和汗水,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幸福。正象他经常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些小事,尽量帮助别人,这个社会就会更和谐、更美好。

来源:首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