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法
村支书松穷土拔穷根 带领两个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敬业奉献
山东省
2016年9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

  刘昌法,男,1963年4月生,原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现任山东省淄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事迹概述:

  2012年4月至今,刘昌法被选派到博山区先后担任池上镇上小峰村、石马镇西沙井村两个村的第一书记。4年多来,他真心真情为群众,立足村情实际,苦学政策、拓展思路、筹措资金,最终带领两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他是老百姓心中最亲的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集中报道了其先进事迹。

  正文:

  在焦裕禄的故乡淄博市博山区,刘昌法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任驻村第一书记4年多来,他真心真情为百姓,先后带领两个贫困村走上致富路。老百姓也把他当亲人:70多岁的老大爷自愿为他翻山越岭寻药治病;80多岁的老大娘年货不舍得吃留着等他……

  村民说他是松穷土、啃穷根的蚯蚓

  2012年4月的一天,年近五旬的刘昌法到村里报到了,他在一众不解与质疑声中,选择来驻村。上小峰村地处鲁山深处,人均耕地不到半亩,205户村民中,仅贫困户就有114户。到村后半个多月,他就把村里住户走访了个遍,探讨发展思路,最终商定产业扶贫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关键路径,并决定先建山泉水加工厂,不仅近10名村民在水厂里实现了就业,村集体也“破天荒”地有了每年5万元的固定收入。要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还需更大的产业支撑。他和村两委决定利用村里山清水秀的资源和背靠鲁山的优势,发展旅游项目。他们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并吸收村民及其他社会资本入股成立旅游公司,243名贫困户成员每人拥有4100余元的股份,开办农家乐。期间,他跑了市里几十个部门,了解政策、探讨思路、借鉴经验,市里村里之间不知跑了多少趟,每一次需要倒4次车,耗时大半天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红灯笼挂了起来,农家乐火了起来。每位贫困村民股东分红至少能达到1000多元。

  3年多时间,刘昌法为上小峰村争取老人各类建设项目14个、资金200多万元。道路硬化、环卫设施等10多个惠民项目,让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原本“空壳”的村集体,如今每年从“农家乐”项目管理中获得的收益就达十几万元。

  “二次请缨 他心细山区百姓疾苦”

  2015年6月,驻村期满本可调回市里的刘昌法,又主动请缨赴西沙井村任第一书记。他和村委以及省里农业专家商讨,确定了建设白莲藕种植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争取了2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和惠民项目,村民们积极性很高。现在村民们说起刘昌法,有人说他是致富带头人,有人把他比喻成老黄牛,也有村民把他比作蚯蚓:“他就是这块贫困土地上的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啃掉了贫困的根。”

  “身上没有土、脚上没有泥,不是合格的基层干部”

  “干什么工作,当事业来做都做得成;干什么职务,当官儿做都做不久。”这两句话,写在刘昌法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也是他工作作风与心态的一个写照。每个月在村里住25天左右,有时甚至一二个月才回一次家。驻村之初,他把每家多少人、有什么收入、子女在哪儿工作、经济条件如何、需要解决哪些困难,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印在心里,最终落在行动上。刘昌法刚到村不久,村里正在建设的两座拦河坝遇到资金问题水泥供应不上。他紧急和单位沟通,两天时间35吨水泥运到了村里。村里老人无煤取暖,刘昌法立即去买煤,并联系单位为村里贫困户买来10吨煤;老人病痛难耐,他立即到城里买来急用药;为生活不便的老人购置轮椅、配置老花镜,为村民们解决校车问题……同时,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改造村里道路和电网、打深水井、安装太阳能路灯、建农家书屋……他做的这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去年11月份,市领导到村里调研时,临时决定到刘昌法的住处看看,发现桌子上放着半碗面条和半块咸菜,原来刘昌法早上紧急到村民家里协调纠纷,没吃完饭就跑了过去。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对老百姓亲,他们就会对你更亲。”刘昌法说。

  43个红手印留“亲人”

  按照淄博市的规定,第一书记可一年一轮换。2014年4月,听说刘昌法要被轮换离开,村民们都舍不得。于是党员和村民代表就代表全体村民写了一封挽留信,信中写道“全体党员和村民恳请领导将刘书记留在我们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他们按下了43个鲜红的手印。 2015年4月,村民们又写了挽留信,但无奈驻村的最长时限已到。刘昌法虽然离开上小峰村,可与百姓结下的这份情,上小峰村的村民说,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如今上小峰村所在的池上镇十几个村庄,凭借鲁山景色、桃花山谷、齐长城古村落,农家乐旅游品牌已越叫越响,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来源:山东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