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锁平
好医生走山串梁每日徒步20公里 调查疫情宣讲防疫知识
敬业奉献
陕西省
2016.6
人物故事:

  范锁平,男,生于1966年,中共党员,现为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布生防科传染性疾病控制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鼠疫、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病媒生物防治以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

  一、自设红线,遏阻鼠疫不犯人

  鼠疫是由鼠疫菌通过蚤传播、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就是利用鼠疫菌实施细菌战的。1987年,从陕西省卫校毕业的范锁平同志分配到原陕西省卫生防疫站北方病科,从此他与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老鼠、跳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鼠疫防治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28年。几十年来,他始终奋斗在医疗卫生与疾病预防的第一线,承担着陕北鼠疫疫区鼠疫防治的重任,为保障陕北老区经济发展和全省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及时掌握鼠疫菌在鼠间流行状况,准确预测预报疫情,保护人群健康,面对陕北恶劣的天气环境,不管是沙尘漫天的春季,骄阳似火的炎夏,“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深秋,还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连续28年,他每年都亲自带队在鼠疫疫区踏洞、布夹、捕鼠、挖巢,早出晚归,跑遍了陕北的沟壑梁峁,曾经在23个县区135个乡镇开展了鼠情调查监测工作,涉及万余平方公里,同事亲切的称呼他为“陕北通”。

  为掌握与鼠疫密切相关的媒介蚤感染情况,不仅要探鼠洞,还要深入1米以下的鼠洞捕蚤捡蚤。探取鼠巢时,他常常被同事拉住双脚,整个身体倒悬入坑,只能用蹬腿的方式告知同事,上来时已是泥土糊面。夏季死鼠极易腐败生蛆,恶臭的鼠类标本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他不怕脏、不怕累,工作认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当地老乡看到他带队在野外辛苦的工作,风趣好奇的说:“你们省城教授们干的活比掏大粪的强那么一点点”。

  范锁平同志作为鼠防工作队疫情调查组组长,每天徒步近20公里、工作十几个小时深入沙漠鼠疫疫区搜检患病和自毙动物,“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2006年他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自毙鼠,经实验室检测确定了鼠间鼠疫的流行,他一个人捡回染疫鼠类和其他动物就有数十只。鼠间鼠疫流行,威胁人群安全,政府高度重视,两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很快打响,各级鼠防工作者奔赴疫区及周边地区开展消杀及灭鼠灭蚤工作,他带领专业人员打桩画线、插旗布点,设防布阵、消杀掩埋,经过两个月的战斗,遏制了鼠疫疫情的蔓延,将疫情锁杀于鼠洞,没有一名群众被感染,保护了疫区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工作期间,范锁平同志总是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不厌其烦地对放牧、耕地等野外劳作群众讲解基本的鼠疫防治知识。他始终以第一时间发现和扑杀鼠间疫情为己任,以保障群众不被鼠疫菌感染为目标。

  二、积极应对,确保布病疫情不扩散

  随着我省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以羊为主要传染源的布病疫情持续上升,直接影响病区群众身心健康,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制约着农牧业发展。2011年范锁平同志主动请缨,北进沙漠绿洲,中赴渭北塬壑,南上崇山峻岭,凡是养羊羊牛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进牛棚,钻羊圈,调查掌握牛羊布病动态,谋划人间防治对策。

  2014年,佳县朱家洼村出现布病暴发疫情,确诊患者14例,一时间人心惶惶,似乎变相的“非典”病魔又降临人间,村民走亲戚被婉拒,疫情发现地到处谣言四起,迷信的人说是老天爷“收人”,更多的群众误以为饮用水源出了问题,周边邻村的人们见了躲,听了怕,这些淳朴憨厚的农民,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精神和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范锁平同志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带队赴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家一户走访病人,挨个动员养殖群众采血排查,查看周围环境,描画疫情标点地图,绘制患者流行病学树状结构,在对疫情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次疫情是由群众自购未经检疫的羊只而引起,排除了水源污染的可能,很短时间内制定了一套布病防治技术方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疫情得到有效处置,朱家洼村回复了往日的生机。

  他制定并实施的“布病高危人群干预项目”通过对养殖户检测筛查,饲养、放牧、屠宰等高危人群宣传干预,“以点带面”和“面对面”对群众进行防治知识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对布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他亲自给羊倌戴上橡胶手套,示范安全接羔和消毒处置胎衣血水。他先后消毒处理了数十起人间布病暴发疫情,检查病人,追溯传染源,扑杀布病羊,为了遏制疫情进入人间扩散,他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直到疫点消杀净化。

  三、召之即到,不辱使命保民安

  2008年四川省发生特大地震,省政府决定派遣医疗防疫队奔赴救灾前线,还在陕北搞鼠疫监测的范锁平同志积极响应省卫生厅和中心号召,返回西安后随即开拔地震灾区,担任曲河防疫队队长,承担灾区消杀灭和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6月13日上午9点,曲河乡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防疫队对银洞沟河道一具高度腐烂的“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尸体进行处理。发现尸体的银洞沟,地势险要,塌方严重,山大沟深,道路不通,人迹罕至,号称“死亡谷”。当地不明真相的外出打工人员返家抄近路途经银洞沟时才发现了死者。然而,银洞沟作为青竹江的一条支流,下游是青川、广元等几个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为了下游人民的饮水安全,明知道路艰险,作为队长的范锁平同志义无返顾,带领队员们穿过湍急的河流,翻越嶙峋的乱石,冒着随时有落石和塌方的危险,顶着烈日一步步往前走,平时只有30多分钟的路程,他和队员们足足徒步3个多小时才走到现场。尸体已经高度腐烂,全身都是蝇蛆,奇臭无比。关键时候,范锁平同志把危险留给自己,不顾大家纷纷请战,从队员身上脱下防护服,穿在自己身上,对尸体进行规范消毒除臭处理,然后和队员一起与解放军、遇难者家属共同将遗体抬离河道,消毒掩埋。还有一次,在处理青竹江河道中猪尸体时,他第一个跳入湍急不明水底状况的河流,此时,危险、苦累不算什么,他只有一个想法:他要让“陕西卫生”在青川、在曲河乡群众心目中成为一面值得信赖、永不“撤防”的防疫旗帜。

  在曲河乡的日日夜夜,范锁平同志和队员们通过对2个集中饮水点,3条过境河流5具漂浮动物尸体以及简易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点、畜禽圈养点等重点部位的集中整治,有效的保证了灾民居住环境及饮水卫生安全,清除疫病流行的隐患,受到灾区老百姓的好评。

  在紧张艰苦的抗震救灾期间,范锁平同志还利用自己专业特长,首先在灾区开展了蚊蝇鼠密度监测,提出科学用药,避免“过度消杀”的理念,并亲自起草编写了《“抗震救灾 卫生防病”歌诀》,由省卫生厅和中心编印发放二十余万份,广泛普及防病救灾知识,为大灾之后无大疫尽心尽力,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四、学以致用,爱岗敬业助群众

  2014年,在宁陕县江口回族自治镇进行啮齿动物调查期间,他得知江口敬老院目前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敬老院地处河道旁边,夏季蚊蝇成群,对老人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二是院民都是夏季入院,只穿着单衣单裤,缺乏过冬棉衣。他牺牲了自己周末休息时间,亲自对敬老院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调查,组织并指导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对敬老院全面消杀,联系相关部门及时给敬老院配备了垃圾桶,对垃圾清运也做了安排,从源头上对蚊蝇孳生地进行了治理。之后,他一趟趟跑企业,联系爱心捐助;一次次深入市场,调查棉衣质量和价格。严冬来临之前,当131套过冬棉衣送到敬老院时,老人们轻抚棉衣,热泪盈眶,抱拳作揖以示感谢。

  五、谦虚谨慎,持之以恒永奉献

  范锁平同志最难能可贵的敬业观,就是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表现出始终如一地敬业精神和不厌其烦地为患者服务。他常说:“这辈子咱干不了大的事业,啥工作都得有人干,干了就不能糊弄人,能帮助病人消除病魔和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就心满意足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处见伟大。范锁平同志于2001年、2006年、201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地方病防治联席会议评为“九五”“十五”“十一五”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于2007年、2008年、2011年、2012年被中共陕西省卫生厅直属机关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原陕西省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评为鼠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中共陕西省疾控中心党委评为优秀党员。

  成绩和荣誉只代表过去,范锁平同志没有丝毫的自满情绪,他深知在历史上,鼠疫、布病给灾难深重的老区人民造成过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新的形势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同以前有了一定的不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人口流动、远距离传播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变都给鼠疫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畜牧业的发展也给布病这个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流行温床,范锁平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态度,立足本职,开拓创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医者大爱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来源:陕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