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岩
援藏医生以精湛医术为藏族同胞服务 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敬业奉献
西藏
2015年10月
Accbf6d52-4716-4ce0-843f-76c079d6e0a9.jpg
人物故事:

  2013年8月,作为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医疗专业技术干部,董伯岩踏上了西藏昌都,这片有着许多美丽传说的古老而又神奇的藏东高原。一年多以来,他牢记使命,克服各种困难,带领他的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带动和提高昌都地区的医疗技术,为昌都地区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用辛勤的工作和汗水浇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藏东高原盛开的更加鲜艳。

  克服困难、主动报名,积极投身援藏工作

  援藏,董伯岩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跟自己有关,因为他从事的是临床医学中少有的人问津的心脏外科专业,内地的大医院尚都不能广泛开展,西藏就更难了,援藏意味着要暂时牺牲专业。最让他纠结的是,70多岁的老父亲,已经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多年,全靠他这家中唯一从医的儿子才维持到今。经过了反复思想斗争,心中那份报效国家的责任感驱使着他又一次主动报了名。一向通情达理的妻子和父母都没有责怪他,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家人都清楚每当面临救灾抢险任务时,退缩不是他的性格。

  出发前董伯岩从各种渠道收集了解昌都的信息。对于高寒、缺氧和生活艰苦,他都不担心,唯一令他担心的是来到西藏能干什么,干成什么,走的时候又能留下什么。

  不惧艰险,冲锋在前,主动请缨抗震救灾

  2013年8月12日5点23分,昌都地区发生6.1级地震,共造成4个县受灾。此时距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一行登上高原仅过去了5天,恰巧也是董伯岩等五名到地区人民医院工作的医生正式上班的第一天。

  还没来得及做详细介绍,见面会上就接到了组建医疗队的命令。未经事先商量,来自天津的5名援藏医生,几乎同时站了起来,齐声请求第一批奔赴灾区。考虑到大家初上高原,还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出于保护大家,院领导有些犹豫。在董伯岩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医院最后确定董伯岩作为副总指挥带领地区人民医院医生护士和天津援藏专家组成的第一批14人医疗队即刻出发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左贡县。

  一路上,冒着地震造成的落石和塌方,车子艰难开进。翻越海拔5000米加格拉山时,进藏还不到5天的董伯岩和另一位天津医生感到头疼欲裂,腹内翻江倒海般难受,口唇和脸变成了绛紫色。当距离震中还有20公里的时候,路断了。医疗队只好背上药品、器械,徒步前进。经过连续8个小时行进,医疗队于地震发生后13个小时,到达了海拔3950米的震中左贡县田妥乡沙益村。

  顾不上颠簸劳累和高反,董伯岩马上带领一组队员带上药品和器械进村,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挨家挨户查找伤员。

  入夜,气温更低,呼吸也更加困难,身下的大山还在不时的颤抖,耳边也不时传来隐隐的打雷一样的声音,那是余震引发的山体崩塌,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尤为清晰。

  接下来,每天董伯岩和总指挥分头带领部分队员,以沙益村为中心,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翻山越岭,一个个村子,一个个安置点的巡诊排查,终于摸清了左贡县两个重灾区田妥乡和仁果乡的人员受伤情况,及时上报指挥部。

  8月26日,医疗队圆满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与防疫工作,撤出灾区。此次大灾,过后无大疫,同时大震后零死亡。

  不分昼夜,果断施救,多次从死神手中抢回危重病人

  一年多以来,董伯岩多次组织带领当地医护人员出色完成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工作。对于“特别能战斗”的“老西藏精神”,董伯岩在工作中有了自己的理解,每一次抢救和手术他都看成是一场与死神的搏斗。

  来到西藏,没有了内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配合默契的团队,每一个初到西藏的援藏技术干部一上来都感到工作中有些不顺手。董伯岩常常这样鼓励自己和大家,“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展工作,那要我们来援藏还有何用”。

  一天晚上, 一位5岁的藏族小女孩气管中误入了异物,家人带着孩子赶到医院时,孩子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以及赶到的科主任都束手无策之时董伯岩立刻赶到医院。经检查,原来是将一支自动笔杆的金属头被误吸入了气管。地区医院还没有开展儿童气管镜,更没有气管异物提取的经验。危急时刻,董伯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手术方案,气管切开取异物。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董伯岩一边进行手术操作,一边讲解和指挥着台上台下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很快异物被取了出来,孩子的命保住了。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长出了一口气,无不感叹又一次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医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虽然到西藏时间不长,但这样的例子已不是第一次。在刚到昌都不久,同样是一天晚上,从500公里以外的边坝县送来了一个藏族同胞,上山伐木时被倒下的大树砸中,造成了双侧的胸部多发肋骨骨折、锁骨骨折、大量血气胸。严重的胸部塌陷和反常呼吸已危及到病人生命。当班医生正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董伯岩赶到了,立刻指挥大家对手边能找到的器械进行改造,对病人进行胸部外固定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病人的生命。

  胸怀全局,放眼长远,为提高昌都基础医疗水平竭心尽力

  董伯岩同志带领医疗队同志们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从死神手里抢回几个病人的生命,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提高昌都基础医疗水平做更多的工作。大家一起聚会时,援藏医生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常常是各自所在科室的技术状况和急需解决的难题。董伯岩常说“比起我们自己在这里治好一个病人来说,把我们的技术和经验教会给当地的医生、护士,给当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更为重要”。

  董伯岩根据队员们的专业特长和昌都地区的医疗技术现状确定了本期援藏医疗队帮助地区人民医院开展工作的计划,上报给医院,并组织援藏医生为全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讲课培训,提高当地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在下科室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院内有几台呼吸机,由于缺乏使用经验,长期闲置。于是向院领导班子提出,利用这几台呼吸机和其他闲置的设备,组建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提高了当地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水平。

  团结同志,以一带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七批天津援藏医疗队在董伯岩的带领下先后利用休息时间为昌都地区和各县的农牧民群众进行了多次义诊、查体和送医送药。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广大藏族同胞一提到来自天津的好“门巴”无不翘首称赞。

  在2014年6月14日,第11个世界无偿献血日来临之际,为了在西藏昌都宣传普及无偿献血的知识,缓解昌都各医院临床用血的紧张形势,在行署和地区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董伯岩和他带领的援藏医疗队积极策划和组织了昌都地区首次大型无偿献血宣传活动。活动当天,现场反响热烈,董伯岩带头献血,不到半天就募集到了25人份的血液。宣传活动经昌都和西藏自治区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在西藏引起了很大反响,无偿献血大幅度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临床用血的紧张形势。

  援藏开展工作,条件有限可以用艰苦一词来形容。董伯岩常常鼓励一起来的同事,“越是艰苦越能检验我们的真才实学,越是艰苦越能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他的带领下,第七批援藏医疗队的各位同志团结一心,甘于奉献,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一支得到各方领导认可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情系高原彰显党性,大医精诚藏汉情深,正是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责任感,一名医生神圣的使命感,使得董伯岩同志带领他的医疗队,不负家乡领导的重托,不负西藏人民的信任,战胜困难和险阻,将热情、汗水抛洒在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带来了健康和幸福。“一次援藏,终生难忘”,董伯岩说,是援藏让自己有了一次难得的检验和锻炼的机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和与众不同,使自己生命得到升华。而他和广大援藏干部们的精神,也必将鼓舞更多的人,为党的事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更大的奉献!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西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