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著名学者潜心研究数学 一生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敬业奉献
山东
2015年8月
1.jpg
人物故事:

  王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教授委员会委员,2014年5月11日因病逝世。他铭记责任,心存大爱,一生坚守师者本色。他在学术上求真理、教学上传真知、做人上讲真诚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他始终把做学问视为开心快乐的事,用自己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钻研,为泛函微分方程及生物数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紧张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1995年顺利获得吉林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王克杰出的科研能力便开始凸显出来。在黄启昌教授的指导下,他很快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首次创造性地建立了Ch相空间理论,撰写了专著《泛函微分方程相空间理论》,为无限时滞泛函微分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当时安徽大学的郑祖庥先生去东北师大讲学,谈及具复杂偏差变元的泛函微分方程非常重要,但无人关注,理论完全空白。王克连续苦苦求索7天7夜,建立了该类方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他却因劳累过度,不得不卧床休养多日。自1987年开始,王克又把科研方向拓展到生物数学领域,2004年到威海工作后,他又开辟了随机生物数学研究方向,完成了国内第一部随机生物数学专著,为随机生物数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别人看来,随机生物数学是国内新兴、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研究起来难度很大,属于“硬骨头”,但喜欢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突破的王克却乐此不疲,用自己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钻研,拿下了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

  倾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王克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一直十分关注国际研究热点,2003年非典刚刚过去,王克便在第一时间研究SARS传播模型。在查阅各种文献时,他开始接触随机微分方程,并且认识到随机微分方程对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义无反顾地踏入这一未知领域。

  数学系青年教师钟云娇是王克老师的研究生,她回忆说:“老师原本对随机微分方程了解不多,这个学科本身门槛很高、很难,当时国内研究随机微分方程的人比较少,著作更少。当时老师已经55岁了,他几乎是从头学起。整个寒假期间,他翻看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向。在我研一下学期的时候,老师就开始在我们的讨论班里讲授随机微分方程了。”

  短短半年时间,从没有基础到能够讲授这门课程,王克老师付出了多少辛劳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这种对知识孜孜渴求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学习态度,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同学们。跟随王克多年的学生都知道,对于研究学问,也许他会觉得累,但从不觉得苦。“对于学习和科研,老师总是乐在其中,他多次和我们说,他觉得做学问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

  潜心的研究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王克在我国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自1983年以来,他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SCI检索150余篇,撰写教材、专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作为一名二级教授,他常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主动承担难度最大的课程。他常说:“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师的使命,学生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努力教授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从1984年留校任教开始,王克在讲台上整整站了三十年。三十年来,王克老师对教师职业的喜爱始终如当初一样,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生导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王克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于三尺讲台上,黑板和粉笔见证了他三十年的汗水与付出,也分享了他的快乐和收获。

  2004年,受其弟子、时任数学系主任的丁效华之邀,王克老师从长春来到威海,成为哈工大(威海)数学系的一名教师。十年来,王老师一直坚持为数学系100多名本科生讲授《数学分析》、《微分几何》等课程,每周6学时,加上为20余名硕士研究生讲授的每周8学时的专业课,他每周的工作量达到14学时,这还不包括他为研究生开设的每周讨论课。王克在教学上勇挑重担是出了名的,系里安排的教学任务他从不推脱拒绝,还经常承担额外的、有难度的教学任务。2008年起,王克老师在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提出要为本科生上《微分几何》课程,因为他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现,《微分几何》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讲好这门课,王克老师利用寒假时间翻译教材,做了大量习题,那是他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如今在深圳工商银行工作的08级数学系本科生陈知文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王克老师的情景:“早就听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全哈工大数学系的四个二级‘宝贝教授’之一,很多同学还在百度百科找到了一大串听起来就很牛的头衔和经历。然而,上课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穿得有点寒酸的老人,微微有点驼背,说话时面带微笑。直到他翻开手上的教材,才显露出大师的风范,那种详略得当,那种重点突出,那种形象而透彻,在芝诺悖论,在‘三明治’定理,在选学的戴德金分割,乃至在整个实数系的完备性的所有定理的讲解中,透透彻彻淋漓尽致。他把晦涩的高等数学讲得如此的生机盎然,在所有学生心中播种下了有趣和自信的种子,指引我们带着对美的追求,来面对今后的人生。”

  虽然很多课已经讲了很多年,但每次上课前,王老师都要认真备课。多年前记者采访王克老师时,他就曾说过:“为国家培养精英型人才是教师的使命,学生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努力教授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误人子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12级硕士研究生陈天睿在考取王克老师的研究生之前曾经做过近一年的中学老师,说起王老师对备课的态度,她深有感触:“老师备课、讲课的态度,远不止优秀能概括。上了这么多年学,也当过一年的老师,我从没见过像王老师这样尽职尽责的老师。”

  在同学们的眼里,王克老师就是“数学学科的百科全书”,不仅自己的专业课讲得好,许多涉及数学其他学科领域和学术界很前沿的知识,他也了解得非常全面,经常在讲课时信手拈来。《数学分析》、《微分几何》、《常微分方程》等是数学系最难的课,也是关系同学们专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程。王克老师不仅将这几门课讲得很明白,而且很生动,他能在黑板上推导完美的公式,也能用软件画出抽象难懂的图形,晦涩难懂的内容在他的讲解下变成了生动精彩的知识展示。所以,他的课常常吸引学生一遍一遍地来听,许多硕士生、博士生和系里的年轻老师也是他课上的常客。

  除了课程表上列出的教学任务,为研究生开设的讨论班是他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门没有任何报酬的课程是王克老师主动给学生们提供的“营养加餐”,每周日一次,每次三个小时,连寒暑假都不间断,目的就是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开始的时候,讨论班上只有王克老师带的几名研究生,后来,系里的其他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也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一些取得保研资格的本科生也来上王老师的讨论班。

  数学系青年教师吕敬亮曾是王克老师的博士生,他回忆说:“从04年到现在,老师无报酬地给我们上了随机微分方程领域的至少6门教材,每次老师都是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有难度的知识点讲解出来,唯恐我们掌握不好。”

  07级硕士研究生刘蒙已是国内随机生物数学领域暂露头角的优秀青年学者,回忆起王克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他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感激:“大四取得保研资格后,老师欣然答应做我的导师,并让我跟着师兄师姐去研究生讨论班。为了照顾我们这些新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一旦讲到我们没有听到的内容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一遍又一遍地在黑板上推导。但是由于没有基础,前面又落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听不懂,我的情绪很低落。老师知道后,鼓励我‘坚持下来,多熏熏对以后的学习有好处’。正是大四这一年的坚持听课,才使得我有了比较扎实的随机分析功底,也为以后迅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3年的夏天,威海遭遇多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即便是在最热的那些天,王克老师依然坚持为同学们讲课。讲台上,王老师热得满头大汗,同学们劝老师休息下再讲,但王老师不肯,因为“早点讲完了学生们好开始新的课题”。看着讲台上的王老师不时地拿出手绢擦汗,台下的同学们心里除了敬佩,还有心疼。

  尽管在学生们眼里,学识渊博的王克老师已经是专业领域的“大师”,但他在学术上的严谨和求真仍然让大家敬佩不已。对于专业前沿的知识,他在课堂上总是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老师从来都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从来不用任何理由糊弄我们”。平日里为人宽厚、和蔼可亲的王克老师在学术上却是出了名的严格。

  如今已是哈工大教学带头人的丁效华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二十年前读研究生时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讨论班布置我来讲一部分内容,有一步推导我在提前准备时觉得应该很自然,讲的时候就说‘显然’怎样怎样,老师就让我解释一下,结果我却没有‘显然’出来,站在黑板前一身大汗。这以后,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显然’这个毛病再没敢出过。”

  王克鼓励学术上百家争鸣,经常跟学生们讨论很多新的研究思路和问题,他主张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往往是自己一边学习着新知识,一边给学生分配着研究课题。

  最让学生们敬佩的是,原本学习俄语的王克老师在近三十岁时自学英语,并达到了用英语讲课、看英文文献、指导学生写英语论文的程度,其口语之流利,语法之准确,应用之熟练,无不让学生们惊叹与佩服。

  十年的时间里,从王克老师的讨论班上走出了一名又一名优秀的学子,他们有的是国内高等院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远赴海外留学深造。采访中,记者在王克老师这些弟子们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治学严谨,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勇于进取。

  他常说:当老师最高兴的就是培养出好学生,看到学生在学术上超越自己。在学校首届“我心中的好老师”颁奖词中,学生这样说:“他对学生的负责态度随着时间增大而单调递增,他的师德在所有学生中都可积。所以不论是柯西判别还是Abel判别比较,王克老师都是同学们心中最爱的好老师!”

  王克老师常对身边的年轻老师说,学生们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素质各有不同,作为老师,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挖掘他的潜力,帮助其成材,而成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学习做人。他常说:“并不是每一名同学都能成为数学家,但他至少要能做一个好人。”数学系05级研究生刘伟是王老师来威海后带的第一届研究生,他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王克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一心为学生着想。刘蒙回忆说:“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老师的名字原本在第一位,我的在第二位。老师看到后让我把名字顺序调换。老师说,我岁数已经大了,你们还年轻,需要这些东西,以后写论文把我放在最后一位。时至今日,课题组所有论文的第一作者全部都是学生。”在纪念文章里,刘蒙深情地写到:老师对我的恩情跟父母一样,是老师手把手指导我怎样做科研,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老师您曾经说过,招我做学生是您的幸运。可学生却想对您说,能够拜在您的门下,才是学生一生的荣幸……

  王克老师不仅在学业和科研上关心、指导学生,在生活上也如家长般关爱着大家。2004年,钟云娇等6名同学跟随王克老师从长春来到威海,由于当时不是本校的学生,生活在校园中诸多不便。“我们租房子时他帮我们踩点,考察地理位置、住宿条件,他点头我们才可以租。”硕士毕业后,钟云娇留校任教,报到前,王老师郑重地和她谈了一次话,像父亲一样要求她:第一要做好人,第二做好老师,第三是做好学问,这三点的顺序不能变。钟云娇说:“这三点已经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我将永远铭记。”

  12级博士生吴瑞华是王克老师的一名在职博士生,当时有两人报考王老师的在职博士,但学校政策规定,每一名博士生导师只能招收一名在职博士,吴瑞华的成绩虽然过了录取线,但低于另一名同学,按照政策是不能录取的。王克老师深知在职人员考取博士的不易,从来不曾为了自己的私事求人的他四处奔走,多次找学校招生部门协调,给研究生院写申请,为吴瑞华争取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入学名额。入学很久后,吴瑞华才从别人那里得知,王老师为了她的入学做了怎样的努力,而那段时间,王老师正犯了美尼尔综合症,走路都要扶着墙。谈起往事,吴瑞华依然忍不住热泪盈眶:“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哪有机会成为工大的博士啊。所以,我一直警告自己,如果不努力的话,真是对不住老师!”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三十年来,王克老师为学生倾尽心血,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小语种的研究生很少有人愿意指导,他每次都欣然接受,并且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他亲自将英文材料翻译成汉语让学生阅读;无论学生来自哪个院校、无论基础如何,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只要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他都聚而教之、分类点拨指导;无论是不是自己的研究生,王老师都一视同仁,指导学生从不藏私。系里有老师出国深造,把自己的研究生托付给王克老师指导,对待那些学生,他比指导自己的学生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

  从教三十余载,王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与操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他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一等奖、吉林省英才奖章、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来威海工作后,王克老师被学生们评为首届“我爱我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们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他对学生的负责态度随着时间增大而单调递增,他的师德在所有学生中都可积。所以不论是柯西判别还是Abel判别比较,王克老师都是同学们心中最爱的好老师!”

  一身洗得发白的运动服穿了十几年,一辆古董级的自行车骑起来叮当响,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摞摞书籍,几十万的科研经费全部用在学生身上。

  生活中的王克率真淳朴,简单纯粹。相识多年的同事对他的为人非常赞赏:“很实在,有点倔但很坦率,跟他共事从来不用担心他耍心眼。”

  身为国内外知名的大牌教授,王克老师对生活要求极为简单,从不在意吃穿,不讲究享受。一身运动服从长春穿到威海,一穿就是十几年,洗得发白了还不舍得扔;一辆古董级的自行车骑起来叮当乱响,可他还能骑着与年轻学子飙车;家里的装修至今都是十年前的样子,水泥地、简单的桌椅和家具,唯一值钱的是他书房里的一摞摞书籍。

  对自己苛刻的王克老师对学生却非常大方,几十万的科研经费除了给自己配了一台必需的电脑外,其余的全部用到了学生身上,鼓励大家发论文,支持学生们去各地参加学术会议;跟随他读博士的青年教师李文学买房子急需用钱,他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五万块钱救急;11级在职博士生张向华家里有急事,他主动借钱解燃眉之急……

  这个爱教学、爱学生、爱生活的老先生,前一天还站在讲台上,为数学系的本科生讲授《微分几何》课;仅仅两天之后,却因为突如其来的脑出血,匆匆离开了深爱着他的亲人和学生,那一天,离他66岁的生日还有三个多月。噩耗传来,学生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家正筹划着暑假来威海,为去年刚刚退休的老师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每天总是习惯性地刷新邮箱,查看老师是否又给我发了邮件,一想到今后再也收不到老师的邮件,心里就特别难过。”

  “老师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就匆匆走了,他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他还有两本专著没有出版,还有教材没有修订完,还有几名硕士和博士没有毕业……”

  李文学一直在为自己因身体原因没有坚持上完王老师的最后一课而深感遗憾,他和刘蒙、吕敬亮等几名师兄弟陪伴王老师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从病床前陪护到殡仪馆的后事处理,在最后送别老师的那一刻,几个师兄弟同王克老师的儿子一起,长跪不起,为老师送行。就是在那一刻,他们暗暗下了决心:“老师虽然走了,但我们要把讨论班坚持下去,帮助老师完成未竟的事业。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和追念。”

  王克老师把自己一生的追求奉献给了学术,把一生的耕耘奉献给了学校,把一生的关爱奉献给了学生。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数学家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求是精神,一名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勇于钻研的创新精神,一名人生导师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师道精神。

  王克老师走了,尽管他走前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却用自己为人、为师、为学的态度和境界,给弟子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

  “先生已不在江湖,但必将铭记于江湖。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江湖都将传颂他的故事、他的传说,天堂必将有新的传奇!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他那未竟的事业,留给我们的是不竭的精神财富,留下了行走于数学江湖的八十余颗种子……”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山东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