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德
村支书38年带领村民致富 将“三靠”村变成明星村
敬业奉献
湖南
2015年8月
1.jpg
人物故事:

  王再德,男,湖南省长沙县黄垅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湖南省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百名优秀支部书记带头人,省委“三严三实”教育典型代表之一,长沙县首届道德模范。王再德40年来始终坚持务实谋事、勤奋干事、积极成事、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严于修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领带动他的团队共同创造了黄龙新村的强村富民梦。

  全心全意谋发展

  1976年秋,三十岁的王再德被选为黄龙新村党支部书记。当时,面对村民一年忙到头仍无法解决温饱的无奈,王再德向乡党委书记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要求,“我当村支书,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十年!”乡党委书记诧异地问为什么,他说:“要实现全村脱贫致富,没有十年时间不可能有效果,半途而废的事我不干。”怀揣着这份对事业和对人民的责任感,王再德将全部心思倾注在黄龙新村致富发展思路的谋划和落实上。

  上任伊始,王再德就和村支部一班人组织全村劳力,修建山塘沟渠,拉通村级公路,解决了困扰全村多年的干旱和交通问题;发动群众捐钱捐物,改造了村里的学校危房;“逼”着群众上山植树,消灭荒山秃岭2000亩。

  在困难面前,王再德是从不低头,每次都是知难而进,勇往直前。1982年,全国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他认真研读上级文件,借鉴四川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在采用承包方式时大胆提出“一包到底”。即使当时面临着许多村民的质疑和上级的批评,王再德仍然用其科学的眼光、坚定的胆识、耐心的说服、勤奋的脚步让“包产到户”干出了成效,创出了经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黄龙新村群众逐渐告别了贫困问题。

  1984年,全村仍有三分之二的剩余劳动力呆在家里。王再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要使黄龙彻底脱贫致富,还必须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于是,他多方找门路,一个月时间,几乎每天骑单车,甚至走路往返城乡几十里。有道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争取到了省送变电建设公司的支持,合作办一个线路金具镀锌厂,并负责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项目定下之后,为尽快建厂投产,他又一路风尘仆仆,找银行贷款,找环保部门设计,整整45天摸爬滚打在工地上,家里一头快出栏的猪跑了,他顾不上寻找。责任田的禾遭虫害了,他连买瓶药的功夫也抽不出。唯一回过家一次,还是妻子生病的缘故。

  镀锌厂投产后,由于他的管理有方,三个月下来,细账一算,镀锌厂的纯利就是四万多,工人每人领到工资五百多。由于有镀锌厂作基础,黄龙新村相继办起了铁工厂、电力线路金具厂、铸件厂、邮电器材厂、红砖厂、搓合式稳压器厂等企业。目前,全村7家集体企业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400多万元,实现利润400来万元,安排劳动力就业600余人,发放务工村民工资、奖金800万元。

  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村里还实行多项优惠政策,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个体户200余家,运输户60家,工业户40家,三者占全村总户数的30%。2014年,全村生产总值达6.8亿元,人均存款达2.8万元,98%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楼房,村民中拥有小车的超过总户数的三分之二。

  千方百计惠民生

  经过王再德近三十年的努力,黄龙新村村民的口袋里更有钱了,生活更富裕了,他又开始琢摸着如何让村民们过得更舒心、更幸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他带领村支两委成员集中建设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路、医、学、乐等民生项目,有效提升了村内硬件水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村里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兴修村级公路11公里,水利工程190多处;投资200多万元,绿化荒山2000多亩;在全村推广“无动力厌氧处理技术”,建设污水处理站,彻底改变村里的环境面貌。投资470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敬老院,全村五保户、孤寡老人全部免费在这里安度晚年;投资1800余万元建起了一所占地32960平方米、建筑面积5315平方米的花园式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长沙市德育先进单位;投入以工补农资金1780万元,对农户的生产、生活、文化、科技、社保等49个方面进行补贴;投资1100多万,建起了村综合大楼及剧院、图书室、游艺场、运动场等文体设施,开通了覆盖全村的程控电话线、有线电视网、无线调频广播电台。

  通过这一系列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和完成,黄龙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美在眼里,甜在心里。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湖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