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军、伊亚莉夫妇
80后硕士夫妻到贫困山区养羊 4年选育世界公认优质品种
敬业奉献
贵州
2015年8月
1.jpg
人物故事:

  2011年7月,刘树军、伊亚莉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业科学专业硕士毕业,自愿到偏远的贵州晴隆县工作,成为县草地畜牧中心员工。

  刘树军的家乡在内蒙,伊亚莉的家乡在河北,却在晴隆县城一间楼顶搭建的板房里安下家。刘树军摆放的第一件家居用具是一个室温计。面对简陋的居所,夫妻俩情绪乐观:“这里多好,温度、湿度都是最适宜人生活的。”

  选择晴隆,是为了他们梦中的“橄榄树”。刘树军夫妇的那颗“橄榄树”,就是晴隆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南方草地畜牧业。在这里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吃再大的苦都值。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生活上的艰苦还是时刻考验着这对80后夫妻。山路崎岖,让在北方平原长大的伊亚莉严重晕车;听不懂当地方言,常在与人沟通时闹笑话;坡高路陡,一走几十里山路,体力虚脱……

  “咬牙挺住,尽快适应。”刘树军和伊亚莉暗下决心,决不退缩。

  工作不久,刘树军被派到马场乡贝佳山养殖场当技术员,手把手指导农户种草养羊,同时负责草地中心的项目申报等工作。

  接触到自己的专业,夫妻俩就乐在其中。“最高兴的事”有两样,一是看到草场上的草又绿又肥,二是给小羊羔接生。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成果,生活再苦,心中也乐。

  毕业之际,刘树军夫妇也曾想过要留在北京,是导师李向林“点醒”了他们。这位南方草地畜牧业研究的权威学者,曾十几年钉在贵州威宁做研究,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刘树军夫妇:你们的专业属于大山、属于草场,坚持追求,人生一定会给你回报。

  作别北京,不再犹豫。没想到,一来晴隆,就赶上了“好时候”。从“黔草肥黔羊”到“黔种壮黔羊”,南方草地畜牧业的“晴隆模式”正在迈开跨越的步伐。以前,包括晴隆在内,国内优质的肉羊品种几乎依赖进口,一只优质种羊进口价在两至三万元左右,普通的养殖户根本无力购买,严重制约了养羊产业发展。

  跨越的第一步,就是突破品种的制约。自2011年以来,晴隆草地中心引进了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胚胎移植专家技术团队开展杜泊羊、澳洲白羊的胚胎移植研究,并与中国羊业顶级专家赵有璋团队,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建设繁殖工程中心、原种场和种羊基地。

  因为学科基础扎实,又有一股钻劲,刘树军夫妇成为胚胎移植和繁殖中心建设的骨干力量。向中外专家“偷师学艺”,加上自身勤学苦练,刘树军、伊亚莉逐渐掌握了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前沿养殖技术,并始终在专业领域保持了较好的国际联系和技术对接。

  2014年上半年,在中外技术人员和专家团队帮助下,晴隆县繁殖工程中心和种羊基地相继建成投用。刘树军成为中心负责人,带领团队奋力攻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通过采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手段,繁殖工程中心引进优质肉羊品种杜泊羊、澳洲白、克尔索羊与本地羊进行杂交扩繁,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南方喀斯特草地畜牧条件的种羊繁殖技术体系,培育出了生长快、肉质好、抗病能力强且多产的“晴隆羊”品种。

  而“晴隆羊”培育成功后,一只种羊仅需5000元左右,极大降低了农户饲养成本,以致长期垄断种羊对华出口的外国机构惊呼“对手来了!”

  目前,“晴隆羊”已在全县推广,第五代种羊数量超过了5000只。“晴隆羊”除在本地推广养殖外,还被引进到周边地区。

  面对这份成绩单,刘树军夫妇庆幸,自己扣准了事业的第一颗扣子。“如果我们留在北京当北漂,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些世界级的专家,更不可能有机会实地操作这些先进技术,几年下来专业就荒废了。”刘树军感慨道。

  硕士毕业到贫困山区当养羊技术员,刘树军、伊亚莉选择了一个看似很低的起点,但就是在这个起点上,他们的事业之树却越长越高。

  来晴隆工作4年,虽然几次被省直部门“相中”,夫妻二人都放弃了到省城工作的机会。在全身心投入种草养羊产业的同时,也收获了事业成长的一粒粒果实。

  2011年至今,他们先后参与实施了“晴隆县纯种杜泊羊胚胎移植”、“晴隆现代肉羊新品种(系)培育”等多个科研项目。其中,刘树军还领衔主持了“杜泊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这个全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从昔日青涩的学子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硕士羊倌”完成了人生中一次次重要的蜕变。今年,刘树军还担起了县草地中心副主任的担子。

  回溯不长的事业轨迹,刘树军夫妇始终心存感恩,“是晴隆、是贵州让我们这么快就成长起来。”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贵州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