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华阴维护班
8位勇士常年攀行华山悬崖深沟 为游客建设移动通信网
敬业奉献
陕西
2015年8月
1.jpg
人物故事:

  渭南移动分公司网络部华阴维护中心,有员工8人,负责华阴境内的基站维护、本地网光缆、一干光缆、一干备用光缆维护。

  他们的工作让人和人之间不再遥远,而他们自己却离光影陆离的城市生活很远,常年攀行忙碌于华山的悬崖深沟。为保障华山旅游景区的通信畅通,近年来,他们共上山维护维修基站308次,排除故障187个,发电3068小时,铺设光缆45公里,旺季应急通信24次,全班累计行走山路15000公里,为我省的品牌旅游景区打造了高质量的移动通信服务网,让游客在徜徉华山之巅时,能够自由与外界沟通,让华山的奇峻秀美更加享誉天下。

  华山的通信杆路大多穿越深山老林,通信光缆经常被山鼠、啄木鸟啃咬,维护难度大。特别自北峰索道开通后,游人如织,但此处一直是信号盲区,给景区管理带来不便。2000年8月底,渭南移动计划在北峰索道下新建通信基站,并要求在国庆节前开通。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协调的事情多,华阴维护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需要完成从华山玉泉院基站到华山索道基站的10公里光缆建设任务。为了不影响自然景观,在华山景区施工,光缆不能架空,只能地埋。山里土层薄,施工难度大,在山外立杆,附近的村民又很难协调,面对这些阻力。维护班的同志们立即调整思路,指定专人负责光缆协调光缆路由。基站建设所用的十几吨沙子、钢筋、水泥等材料要从山外运到索道停车场,然后每人背着上500米台阶,再穿过一条小河,才能到达施工现场。为赶进度,维护班的8名同志和施工队一起吃住在工地上,夜以继日,终于在预期内开通了华山索道基站,受到索道工作人员及附近商户的感谢。

  索道基站建成后,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一致好评,渭南移动趁热打铁,计划实施华山专项工程,全面解决华山覆盖。在随后的调研论证中,发现在华山建基站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不能影响景观,基站必须建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二是站址要有利于网络覆盖,用最少的基站达到覆盖要求。为找到合适的地点,维护班的同志们多次登上华山,勘察地形,在附近山民的帮助下,爬上一座座山头,脚上的血泡结了一层又一层,硬是把双脚磨出了厚茧,华管局的一位负责同志翘起大拇指说:“你们把华山都跑遍了,比我们都熟悉地形啊。”

  基站建设时,山高路陡,100多公斤的设备,需要十几个人搬运,前面拉,后面推,喊着口号、举步为艰的爬着山坡,喊着口号“加油……加油……”。其中黄甫峪2号基站最险,山下灌木丛生,山上荆棘满坡,手抓着草、脚下踩着石缝,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坡。在架光缆时,光缆工队的小伙们抬着400公斤光缆,一步一个台阶向上走。有的地方,光缆需要固定在陡峭的石壁上,工人系上安全带,用绳子拴着腰施工,非常危险。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智取华山路,都留下了华阴维护班的脚印。

  华山基站建成后,维护工作又摆在面前,山高路险,煞是艰难。山上基站发电,需要将油料背上山,山上经常大面积停电,时有碰到发电机故障,不能使用。为保证基站正常运行,他们就让发电机动起来,在西峰发一个小时,再抬到南峰发电……

  华山景区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2010年,华山遇到持续大雨,黄甫峪内发生大滑坡,华管局组织施工队抢险,黄甫峪基站因高压未建成没有开通,抢险现场通信不便。为保障抢险,华阴维护班的汉子们面对黄埔峪汹涌的洪水,把铝合金梯子搭在河上,顺着梯子爬过河,再爬上黄甫峪1号和2号基站,调试光纤,没有电源,抬来发电机发电,给基站配好数据,在抢险前开通了基站。

  在这场大暴雨中,瓮峪9公里光缆线被冲毁,造成华阴及华县金堆21个基站中断,四万多人无法通信。当时,道路全部冲毁,车辆无法通行。华阴维护班分两路进山抢修。一路经蓝田、洛南绕行至华阳,带着光缆及抢修工具,从华阳至瓮峪7公里,平日里是村民上山的小路,这段山路即窄又险。另一路从993部队那里进山,由于洪水淹没了里面,无法通行,维护班经和部队协调,从部队油库绕过去,到达瓮峪后发现,道路全部冲毁,电杆全部冲倒或冲走,光缆全部被冲断。光缆断点很多,为紧急抢通线路,他们临时将光缆嫁接在河边,一边放缆,一边接续,在齐腰深的河水里一步一滑的立撑杆、放钢线。为了防止被洪水冲走,他们在腰上系了一根绳子,将自己牢牢栓在河边的大树上。饿了吃点随身携带的方便面,困了在泥田边打个盹,工作服一遍遍被汗水和雨水浸透,又一遍遍地被身体暖干,结起了薄薄的一层盐花。就这样连续30个小时奋战,受阻的中继段全部恢复畅通,为政府抢险救灾提供了通信保障。

  今天,华阴维护班的小伙子们仍然奋战在通信建设维护的第一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7年至2012年,华阴维护班连续 6年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被陕西移动评为“最美移动人”!他们的信念,正如华山般坚毅果敢,他们的青春,也像华山搬直入云天,风光无限!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陕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