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
30年坚守地下疏捞第一线 被誉“城市肠道活地图”
  敬业奉献
  湖北
  2014年11月
张猛.jpg
人物故事:

  张猛,男,47岁,中共党员,现任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质量检测员。

  28年来,张猛天天下窨井,钻涵洞,与淤泥、臭水,毒虫打交道。在他管辖的600多公里长的地下排水管上,他来来回回捞了上百遍,相当于围绕地球走了3圈。他熟悉全区6万余座窨井的具体位置,能一口说出每一处地下管道的污水流向、管径、堵塞原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家称他为城市“肠道”的活地图。2009年,张猛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你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戴着防毒面具,工作在这个城市的地下,掏出窨井阴沟里的淤泥、垃圾,让城市"消化系统"畅通。他们就是排水管道疏捞工,被称作当代"地下工作者"。

  在江汉区纵横交错,长达600多公里的污水管道中,有100多位疏捞工人,不分昼夜地维护着管网的运行,江汉区水务局疏捞工张猛就是其中一位。

  28年疏捞作业,他对辖区地下600多公里的排水管道的水流方向、管径、堵塞物等了如指掌,自编了武汉首部疏捞工作指南《张猛疏捞手册》。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栏目在黄金时间段,先后三次播出了张猛的专访节目,他被同事们昵称为"最牛的地下工作者"。 近年来,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下到3米深污水里掏淤

  2012年 6月10日上午9时许,阳光明媚,汉口建设大道青年路与新华路交会处车水马龙。少有人注意到,路旁重达80公斤的17号窨井盖被掀开了,一个直径0.7米的黑洞赫然出现,伴随着地底下"哗啦啦"的流水声,不停往外冒出黑气泡和刺鼻恶臭。

  突然,黑洞中钻出一个人来。1米6左右个头的他头戴防毒面具,"哈!好香啊!"来不及卸下身上的装备,他一把拉下防毒面具,贪婪地猛吸了几口空气,在窨井里,尽管戴防毒面具、也挡不住那难闻的臭味。

  他们打开井盖,检测气体成分--"吱-吱",井内有毒气体通过气体监测仪,反应为正常值以内,可以下井作业。张猛穿好潜水服,戴上防水头灯和防毒面具,背上氧气瓶,工友们还在他腰上系一根白色安全带。他抓着这道绳索缓缓下滑。瞬间,他下到的最深处达5米多的黑暗中。 那里是污泥、黑水,毒虫的世界,充满了不可知的东西。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清出了20多竹篓的堵塞物出来。

  "遇到必须下井清淤泥的活儿,基本上都是班长(指张猛)给包了",和张猛共事10多年的杜先礼说。28年来,他平均每个月都要下井一次。

  大年三十掏粪水

  "有渍水找张猛",这句话在江汉区一百多个社区几乎家喻户晓。2010年,大年三十上午9时许,寒风吹冻江城,气温降到0℃左右。天门墩路十号大院内污水横流,纸屑、粪便等污物让整个大院臭气熏天。

  按理说这是单位自管房,不属于水务局所管范围,但是张猛和5个突击队员接警后赶到现场,二话没说,趟着粪水,就挽起袖子,一个一个揭窨井盖,打签子,摸出口。冰凉刺骨的污水浸湿全身,到中午12时,仍没疏通。

  "家里还等着吃年饭呢!"又累又饿中,有队员开始焦急起来。这时,一男子捂鼻路过,嘴里骂骂咧咧:"平时不搞,过年搞,图什么表现啊!"当听说这里不是排水队管时,还肩一耸说,"不是闹环境(捞钱),你们鬼才来!"

  有的队员气得忍不住:"我们这算什么事,大过年的,跑到这来听风凉话!"张猛一边安慰队员,一边笑哈哈地说:"我身上正流着汗呢,他就来了一串风凉话,正好给我降降温。"

  下午3时多,管道终于通了,因巷子窄,疏捞设备进不来,张猛硬是和突击队员用几个篓子,把堆放在院内的粪便和渣滓,一篓一篓地抬到100多米外的淤泥运输车上。

  有人问张猛,你听到风凉话,心里委不委屈?张猛一笑,说:"地下的管道要疏通,心里头的思想也要常'疏通'。地下管道通了,老百姓心头的堵也就通了,带情绪下井只会堵上添堵呢!"

  他甘为路标

  2011年6月18日,张猛正在值班,接到新华下路泵站报警,新华下路立交桥下告急:因雨水过急,受到城市市政设施排水能力的局限,地下管网下游水位高位运行,大大阻碍了泵站泄洪效率,很快立交桥下的渍水最深处就达3米多。交通被阻断,10多辆汽车"泡"在水中。在此危急时刻,张猛一面吩咐同事用沙袋筑起大坝,阻断雨水涌进,一面站在齐腰深的污水中,充当警示"路标",直到8个小时后水位下降,他才发觉被树枝划破的小腿开始溃烂,隐隐作痛……

  "大暴雨三四天里,我家都断粮了,他只送回一箱方便面……"说起2004年夏天那场暴雨,张猛的爱人易丹颇有"怨言"。渍水排除后,张猛回到家,整个人都瘦得让家人认不出了。 江汉区排水队副队长曾燕飞说,每当下大雨时,张猛总是第一个跑到队里集合,20多年一直这样坚持。

  编出全市首部疏捞排渍手册

  老城区T字形管道是疏捞"老大难",20多年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个难关被张猛解决了,他还发明了新方法。

  2001年元月,黄陂街陈记餐馆前污水横流,张猛爬进800毫米管径的管道中,淌过激流,爬行十多米远,把卡在直径300毫米支管里面的十多根断竹签取出来。

  等他爬出井口,脸上沾满淤泥、黑的多白的少,同事打趣:"伙计,你怎么眨眼就变成包公了?"他咧着嘴笑:"包公是法官,专管地上的不平,我是阎王,专管地下的不通!"

  歇了一会儿,他突发奇想:过去因为堵塞不能绞管(机械疏通),不能绞管是因为摸不到(断在管道里的)竹签,不能上刷板(一种疏捞工具),如果我在主管内把签子引出,接上钢丝线,不就可以绞管了吗?他一拍大腿,再次下井,反复试验,困扰该区域20多年的难题不但解决了,一种新型疏捞法--三道弯疏捞法也诞生了。目前该方法已被排水队所有疏捞班采用,每年可节省管道改造资金10万元以上。

  "把死东西用活是张猛的拿手戏。"和张猛同时进入排水队的职工吴祥华说,张猛在工作过程中发明创新的疏捞法不下十种。

  张猛一直随身带两个本子,一个用来做维修记录,一个用来记载每次维修后地下管网的分布情况。2010年,他将20多年来记录了50多本的图表、数据收集起来,"白天忙疏捞,晚上忙编书",以张猛工作笔记汇编成册的《张猛疏捞手册》诞生了。 册中详细列举18条主次干道中易堵地点彩色示意图,如:中山大道有7个堵点,其中民意一路到民意四路之间有4个堵点,分别位于农业银行、圣子王蛋糕店等门口,堵塞原因:管道老化塌陷;解决办法:需要改造……每条路段示意图都精确到2米以内位置。

  张猛说,编这本册子并不想得什么好处,主要是给其他疏捞工们提供帮助和参考,免得走弯路。这是我市第一部疏捞工作指南手册,里面有我市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城区地下管网堵点指示图。

  "管道通了,老百姓心中的疙瘩就解开了。"张猛把这句话当作座佑铭,牢记在心,并告诉每一个同伴。他用心灵和诚实,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湖北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