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怀兰
身患癌症 10余年坚韧不拔带领乡亲奔小康
  敬业奉献
  山西
  2014年10月
4.jpg
人物故事:

  马怀兰,女,60岁,群众,晋中市昔阳县三都乡井沟村村委会主任。丈夫周银柱,60周岁,群众,昔阳县银鑫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井沟村企农合作社董事长。夫妻俩均为癌症患者。

  2004年至今十年来,周银柱夫妇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带领井沟村民完成了11.5KM的水泥硬化路和10KM的旅游环山路;修筑了总储水量达到35000多方的水窑和塘坝;栽植各种树木29万株;积极挖掘乡土文化;大力发展有机种养,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井沟步入了全国绿色小康村的行列。

  2002年,对于周银柱和马怀兰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前半年,马怀兰因患乳腺癌在山西省第三人民医院做了左乳切除手术。化疗还没有结束,丈夫周银柱又因全程尿血,被确诊为肾癌,在北京医院进行了左肾切除手术。时隔不久,周银柱母亲得知儿子与儿媳的病情后,由于过分着急又患脑出血致半身不遂,但是,病魔只能侵害他们的身体,却没能摧跨他们的精神。

  2004年5月的一天,周银柱的家乡——昔阳县三都乡井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和部分村民代表,找到周银柱和马怀兰商量起了关于井沟修路的事情。井沟村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能修一条出山的路是全村百姓祖祖辈辈盼望的事情。但严竣的现实是集体经济除了外债没有一分钱,村民根本没有能力拿出钱来投资修路。

  他们听了乡亲们恳切的诉说,回报社会反哺家乡的念头立刻萌生,当即拍板把修路的事情承揽起来。回到村里,他们首先拿出三十万元,并挨门上户宣传动员,发动村民。经过一个多月的思想发动和工程准备,“村村通”顺利开工了。

  施工过程中,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他们每天都坚持活跃在工地上,银柱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怀兰既是炊事员,又是服务员。乡亲们含着泪说,这两口子为了这条路简直连命都豁出去了。3.5公里的通村公路竣工了,周银柱夫妇和村民的感情也越深了。

  2005年马怀兰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夫妇二人算是把家搬回井沟,在这10年间,他们大部分时间留在了村里,也是从此“一个名人,两个病人”担当起了井沟的领导重任。。

  上任伊始,夫妇俩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他们认定,农村要想变,离开大寨精神不行。于是,她多次组织村民到大寨取经学习;多次把大寨人请到井沟村传经送宝,指导工作。并和大寨结为对子,富村带穷村,共同奔小康。

  为了解决改造公共设施的建筑材料,他俩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除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心想拆下来那些旧砖旧瓦,人家城里人看不起,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除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正值三伏,烈日炎炎,每到中午,地表温度都在36度以上。而马怀兰和大伙一样,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凉水。她说,咱多捡一块砖瓦,就能为村里节省几毛钱,人家拆迁时间紧,这些砖瓦也不能在这儿等你。这样连续几天下来,脸晒黑了,人累瘦了,有时手术的刀口又痒又疼,但她一声不吱,有时实在支不住了,夜晚在家请人打个吊针,白天照样上工地,就这样,为村里捡回了5万块砖3万块瓦,集体节约资金几万元。

  在频频“输血”的同时,两人还决定用培训的方式教会村民自己“造血”。2006年,他们出资300万元,注册了昔阳县首家企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出资金出技术,教村民们学技术。井沟村的口号是:一人学一种技术,一家搞一个小型产业。18岁至45岁的村民全部接受了培训,学到电工、焊工、养殖、种植、运输、花灯制作等各种技术。“造血”工程进行得最好的是花灯制作,昔阳县元宵节使用的小花灯有80%来自井沟。几年来,周银柱夫妇不仅为井沟村新农村建设投资400多万元,而且为井沟村新农村建设付出了全部心血。他们以透支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井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原来崎岖不平难以行走的山路和街道,除了修通3.5公里的通村路外,还铺了8公里的街道硬化路和10公里的旅游规划路。

  原来干旱少雨,用水困难的缺水村,如今大小水窑星罗棋布,集体还修筑了7个总容量15000方的大型集雨水窑和两个容量达20000方的集水塘坝,解决了井沟多年生活用水的困难。

  2006年以来,先后建起绿壳蛋鸡、梅花鹿和山羊养殖场,发展了运输、花灯产业户,全村年人均收入增加到5000多元。

  2006年前全村没有一部电话,现在家家安装了程控电话,移动信号、数字广播、宽带网络进村入户,为实现一人一技,一家一业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原来依靠烧柴做饭取暖,早晚浓烟滚滚,环境污染严重。现在很多人家已经开始使用沼气这一绿色清洁能源。

  原来灌木丛生的荒山和弃耕农田,几年来共植树29万株,其中干果树2.5万株,风景树1.2万株。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下,人在花里”的绿色生存环境。

  原来脏乱臭的街道,清理了“三堆一坑”,经过全面整治,成为门前有草坪,路边有花坛,街旁风景树,全村无死角的优美环境,并且修复了三处旅游景点,新建了八大文化场园,为开发乡土文化博览园,有机生态农业园和绿色消夏旅游山庄创造了条件。

  为了改变一盘散沙的村级组织和村民,改变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旧俗,提高村民素质,先后建起了党团活动室,科技图书室,农民培训学校,体育健身场和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使村民的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井沟村变了,井沟村大变了。2006年以来,跨入了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市级重点村和县级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巾帼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等,连续八年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和谐村,2010年还获得“首届山西环境保护奖”。

  随着井沟村的变化,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07年以来,周银柱和马怀兰入选“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全国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新人物”,并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第二届中国最美村官”等荣誉称号。

  如今,周银柱马怀兰夫妇誉满三晋,但她并没有陶醉,并没有止步,仍然在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辛勤地工作着。做好事,当好人,全心全意为村民。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山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