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顿珠
拍着胸脯承诺脚踏实地践行 带领村民推行牧区改革实现整村脱贫
诚实守信
西藏自治区
2020年2-7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我放了一辈子的羊,还从没想过日子可以这样过。”这是洛桑发自内心的感慨。若问他这辈子最佩服的人是谁,他会脱口而出“尼玛顿珠”这个名字。尼玛顿珠是谁?

  尼玛顿珠,1965年出生于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一户普通牧民家。作为家里7个孩子中的老大,他五六岁起就跟着父母外出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2010年,已在物玛乡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尼玛顿珠在村民推选下,当上了抢古村党支部书记。

  当上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后,尼玛顿珠最操心的是全村人增收致富的问题。

  2012年,抢古村使用村集体资金开设了一家茶馆;2013年,投资50万元开了家商店,第一年便实现了20万元收入;随后,村里又办起了修车厂……抢古村从过去单一传统牧业发展到多种小产业并存,村民人均收入也有了提高。但是,尼玛顿珠还是不太满意,因为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整体带动能力不强,村里86户牧民中仍有21户处在贫困中。

  2015年,一则好消息传到了抢古村:为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农牧区可持续发展,阿里地区决定率先在改则县进行牧区改革。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抢古村被列入全县牧区改革试点村。

  改则县县委派出工作组在牧区开展调研时,尼玛顿珠曾拍着胸脯对工作组一行承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坚决打赢改革试点攻坚战,为牧区改革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在成为牧区改革试点村后,相关部门先后2次组织抢古村村干部前往那曲市双湖、班戈两县考察学习。两次外出学习,给尼玛顿珠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推进抢古村牧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对改革充满信心,可在具体推进实施中,尼玛顿珠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牧民群众的思想比较保守,加之对于改革之后收益不确定性的担忧等,许多群众在改革之初并不积极,大多在观望。对此,尼玛顿珠先从村干部入手。

  “当时我们前前后后开了好几次会,尼玛顿珠讲改革的可行性和好处,要求大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第一个加入合作社,后来党支部所有党员同意搞改革,决心一定要做好。随即开始做群众工作。”抢古村村委会主任普次仁回忆道。

  村干部思想工作做通后,尼玛顿珠又在全村大会上跟大家算经济账。会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又挨家挨户面对面和群众沟通交流,征求大家意见。2016年,村里274名牧民通过牲畜、劳力、资金等入股方式,加入了合作社。

  “工作都是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并且实行劳动记工分制,多劳多得。”尼玛顿珠说,就这样,村民工作的积极性,被“记工分”这个妙招调动了起来。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后,抢古村整合农牧、水利、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328万多元,用于标准化牛圈、羊圈、人工种草等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进野血牦牛6头,促进品种改良。养殖基地牦牛数量由2012年的74头增加到2017年的314头,通过实施象雄半细毛绵羊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象雄半细毛绵羊数量由403只增加到803只。

  在大力发展牧业的同时,尼玛顿珠还立足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整合和规范原有的小型零散牦牛养殖基地、村集体商店、农机修理厂等。在县财政出资担保下,合作社成功贷款210万元,整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30万元,新建了洗沙厂,78名劳动力从单纯的牧业生产中解脱出来。随后,抢古村相继成立了集体性质的施工队、砂石厂,转移的劳动力就近就便从事修路、建温室等工作。仅2017年,抢古村就实现转移劳动力创收128.26万元。

  从成立合作社那一年算起,一年时间,村民收入翻了一番,之后每年都是增长1000元以上。2018年,全村各项产业总收入达到339万元。

  “牧区改革前,我一家两口依靠农村低保和政策性补助过日子,有时还要靠亲戚接济。”该村贫困户洛桑深有感触。到了2017年,洛桑家仅酥油就分到了50斤,过冬羊分了32只,分红和其他现金收入拿到了3万多元。

  以“牲畜入股、劳动力入股、集体放牧、草场流转”为主的抢古村集体发展模式,以“劳动力统一安排、草场统一管理、畜产品统一购销、经营收入统一分配、无劳动力和孤寡老人统一供养、在校生统一计分”的抢古村集体经济运行模式,就这样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抢古村改革发展模式被面向改则县47个村全面推广,在噶尔、日土、札达、普兰、措勤、改则6县12个村进行试点推广。

  “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以后一定会继续带领群众做好牧业改革,提高现代牧业发展水平。”今年已54岁的尼玛顿珠鬓发斑白,语调却还铿锵有力,说起村里的事格外精神。

来源:西藏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