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樟柱
  红色精神守护人
  诚实守信
  江西
  2014年7月
1.jpg
人物故事:

  程樟柱,男,1941年11月出生,江西德兴人,1960年3月入伍,1968年,因眼睛伤残退伍回乡,现为德兴市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义务讲解员。

  出房门走55步路,上下6级台阶,就到了纪念馆大门。为了守护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双目失明的程樟柱拿着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从黑发走到白发——“出了房间门,下两级台阶,前行20步左拐走35步,再上四级台阶,就到了纪念馆大门。”这段被数字化的水泥路,双目失明的程樟柱每天都要走上几遍,一走就走了36年,他也从一个英气十足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期间,他以馆为家,并到处收集革命文物、自己掏钱整修纪念馆,同时兼做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坚持守候着纪念馆里自己用心血换来的每一棵树、每一件文物。近40年来,程樟柱共为海内外20多万名前来参观者,讲解当年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热血奋战和被捕的感人故事,让参观者接受了一次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是活雷锋。

  “铁嘴”退伍当上讲解员

  完工于1954年,目前已被列为“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德兴市龙头山方志敏革命烈士纪念馆已成为程樟柱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26岁起,除了中途因病回城的10年,他就一直留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

  听过程樟柱讲解的人都会对他的“伶牙俐嘴”有很深的印象。1968年,老程因眼睛伤残从北京通州某部退伍回乡。当时他仅剩微弱的视力。德兴县民政局了解到他特别能说,在部队有“程铁嘴”之称,便安排他到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当讲解员,主讲方志敏及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事迹,他愉快地接受了。当时定了每月给25元的生活补助,1982年加了5元,从此就一直没涨过,到现在还是30元。此后几十年,程樟柱就靠几百元伤残金和这30元生活补助过日子。

  他成了纪念馆的守护神

  走进纪念馆的大门,院落里整齐洁净,花草树木修剪有致,四个不大的展厅,墙面和柜子有序悬挂和摆放着各种纪念物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件几乎都经由老程添置下来的。“刚来时,纪念馆只有一座破败的房子和8张照片,根本不像个纪念馆的样子。”借着剩余的一点视力,老程进山买木料整修馆舍,清理院落,还走村串户收集资料及展品。“军刀是南溪一个老战士贡献出来的,这几枚手雷都是从周边村民家里要来的。”几年下来,纪念馆面貌焕然一新。

  老程把纪念馆当成了家,将纪念馆的一砖一瓦都当“家产”守护着。每天闭馆时,老程总要把所有展品都摸一遍,一件不少才放心锁门。他房间的桌子藏着一个青花大瓷缸,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他为了装饰纪念馆特意到景德镇买来的。1982年老程因身体原因,子女要求他辞去工作回家颐养天年。回到德兴城区的家中疗养,但他还是日夜想着纪念馆。他常说,“等我身体一好,我就要回到我的岗位上,除非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天,就是结束义务讲解的那一天”。1993年,他毅然重返纪念馆。当他重返纪念馆时,发现花缸不见了。老程急了,花费心思找回后,从此就锁在了自己房间里。“这样我才放心,每年清明节我会搬出来插上松柏,寄托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之情。”

  别看老程眼睛不好使,操心的事还挺多:年代久了,瓦顶漏雨要重新翻修;通往纪念馆的路车子开不进来,需要拓宽硬化;馆中的展品及资料不够,急需补充……个个都需用钱,怎么办?庭院里上世纪60年代种下的两棵罗汉松和一棵桂花树,如今枝繁叶茂,有人曾开过20万元的价要买,他不舍得。去年省财政厅来人考察,老程将上一军:没有维修纪念馆的经费,准备把树卖掉。没想到这招真有用,当场就得到下拨经费的承诺。虽然老程觉得有点不“地道”,但那都是为了保护纪念馆,他就这样宽慰自己。

  为解说赋予时代新意

  老程退伍时微弱的视力几年来不断减退,到1982年,双目完全失明。此后,老程的活动更加不利落了,每天活动的范围方圆不超过100米,但他知道的事可不少:“收音机都换了八九个了,每天听,国际国内的事都知道一些。”老程颇为自信乐观。去年全国开展先进性教育,游客多了起来,市民政局的人担心解说词太老,没有新意。谁知到现场一听,老程早将一些时事政策在心里默念整理后,加入了解说词。如今,在他新版的解说词中,还添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的内容,听众的反映可好了。

  老程将全部的身心扑在了纪念馆上,对家里难免生出些愧疚来:“当时眼睛不好,妻子还无怨无悔嫁给我。可我除了抱抱孩子,什么忙也没帮上。”开始还常回家看看,后来两只眼睛完全失明,路都看不见,老程一狠心索性整年留在纪念馆,当起了纪念馆的“守护神”。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程樟柱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是活雷锋。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江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