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jpg
"好主播"钟晓
"金牌"主播对听众掏心窝 无线电波传递无限善行
在吉林长春市晚8点到10点时段的广播时间,近一半的人都在听一档节目——《晓声长谈》,而主持人钟晓更在听众心中“非常有地位”。他是个地道的农村孩子,如今他不仅成为一名“金牌”主持人,更在电波中传递着巨大能量。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推出“蒲公英单亲女童救助计划”,使单亲女童免于因贫病失学的困境;他推出了“请盲人听电影”大型公益活动,让上千名盲人朋友走进电影院。2014年11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吉林省长春市有这样一档节目——《晓声长谈》,节目的主持人钟晓在许多听众心中是一位非常有地位的人物。这种地位不仅是因为他的节目办得好,更是因为他跟听众掏心窝,他说的是人间正道,是大家口中最爱说的“正能量”。他在电波中释疑解惑,在电波外热心公益,在他的推动下,蒲公英单亲女童救助计划、微捐助等公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还推出了“我以我言代你眼——请盲人听电影”大型公益活动,让上千名盲人朋友走进了电影院

1.“晓声长谈”:一档电台节目收听率为何持续走高?

 

  “收音机前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晓声长谈’节目。钟晓愿意做一个直言不讳的好朋友,倾听您的故事,分担您的忧愁……”钟晓是个地道的农村孩子,中文系毕业,从事过秘书、司机、营销员等多个职业,甚至还做了半年多的矿工;他当初为了“找饭吃”走进电台,如今已成为名震省内外的“金牌”主持人,他主持的电台节目《晓声长谈》开播于2008年7月,现如今听众遍布全国,还有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听众打来热线参与节目。不少行业内专家围绕《晓声长谈》节目曾发表多篇论文。2011年央视索福瑞曾对《晓声长谈》进行过调查,赞其为——“这是一个有能力改变一个城市收听习惯的节目”。据调查,多年来,《晓声长谈》收听率持续走高,并曾创出过同时段全国市场份额最高的纪录。在长春市晚8点到10点时段,100个听广播的人中,许多时候就有50多人在听《晓声长谈》。

钟晓利用电台开展公益活动。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长春站

  7年来,钟晓守候在直播间用心聆听,或温柔细腻,或一针见血,在嬉笑怒骂间,为困惑的听众打开一个情绪出口。在这里,每天都有人心结被打开;在这里,每天都有人走出情感的误区;更有许多听众,在倾听别人的故事中修正自己的人生、校正自身的行为。“一个人呐,谁都有背的时候,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他需要倾诉、陪伴,包括对别人一些问题的借鉴。我们做这档节目最重要的是心理减压,同时提倡正确的价值取向,比方说对家庭的重视,对于老人的尊重与孝敬等。逆向品评,引导正向,倡导和谐。”钟晓说。
  钟晓把自己最好、最兴奋的状态给了节目和听众,平时看起来斯文的他在直播间里简直像换了个人,“手舞足蹈的,精神高度紧张,大脑运转非常快”;却把疲惫留给了自己,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钟。“要学会清零,换频。话筒关掉后,不再去想。节目要做好,同时做到对自己最大的保护。”他说自己十分热爱这份工作,但却不狂热,他说每一位主持人都肩负着责任,而不是光环;尽管他的《晓声长谈》被节目粉丝“晓米”们称为“心灵之湾”,但他却说自己不是情感专家,也不是心理专家,这就是麦克风背后真实的钟晓

2.“蒲公英”公益:每年帮一两名单亲女童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晓对主持人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媒介传播规律和社会责任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追求价值传播,给更多的人送去更实惠的帮助。于是,我开始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社会公益行动。”钟晓说。 
  2011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钟晓工作室启动了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蒲公英单亲女童助学计划,发动听众的力量,每年救助一到两个失学的单亲女童,帮她们走出家庭的困境,重拾求学的机会,坚强快乐地成长,把握自己的人生

  钟晓为公益项目进行讲课。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长春站

  2013年9月,《晓声长谈》栏目组通过通化人民广播电台结识了小欣慰母女。小欣慰正上初中,与母亲戴大姐相依为命,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的戴大姐却不幸患上了心血管疾病,无法继续工作和劳动,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此断了,小欣慰时刻面临失学的威胁。为了帮助这对母女渡过眼前的难关,钟晓在《晓声长谈》中倡议听众为这对生活困难的母女捐款。节目播出仅短短三天的时间,节目组就筹集了各地捐款41080元。这些善款有的来自80岁的老人,有的来自4岁的小朋友,还有的来自远在美国加州的热心听众。大家爱心的汇聚,为这一对母女解决了燃眉之急。这年9月28日,钟晓带着听友们的爱心和4万多元的捐款,来到了通化市东昌区龙头村小欣慰的家中,代表《晓声长谈》栏目组和好心听众们为这对母女送去了来自社会和栏目组的爱心和善款。
  截至2014年底,“蒲公英单亲女童助学计划”已救助单亲家庭困难女童5人,救助款项均在4-6万余元。正如“蒲公英”蕴含的美好愿景:放飞一个个希望的种子,让幸福落地生根

3.发起“微捐助” 汇聚起强大爱的力量

  

  2012年大年初八,钟晓在节目中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吉林乡村一位15岁女孩小花的父亲怀疑她不是自己亲生女儿,因恨生恶,逼迫小花在零下29℃的呼啸寒风中跪了9个小时,导致小花双脚严重冻伤需要截肢,而且需要高昂的手术费用。钟晓当晚决定启动救助计划,发动听友团献爱心。接下来,听众的热心程度如涛涛江水,在两天的时间内,善款从四面八方向节目组汇聚,钟晓不得不设定每人捐款的上限。

  钟晓看望身患绝症的长春阿姨。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长春站

  “因为希望更多的人参与活动,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参与救助的人,捐助金额不超过100元。”“微捐助”的概念也由此而来。即使是限制了个人捐款额度,每次节目呼吁献爱心,经常一两天就能筹集到所需的捐款。每次捐助都根据受助者实际情况确定所需善款的数额,满额即止。所以,不少热心听众都遇到还没来得及捐款,捐款就已终止的情况。于是,大家调侃说:“捐款成功像中彩票一样。”对此,钟晓说他只是一个召集人:“我们有一个好的想法,但是听众也给我们上了一课。没想到这么多人都希望帮助他人,这么乐善好施。人心真都是向善的。”
  这么多的善款如何管理?如何做到公开透明?出于对爱心人士的责任和义务,钟晓对收到的所有善款都做了严格的登记管理:每一次募捐,都会办理一个独立帐户,捐款帐目均在网络上公开,进款支出一清二白,将听众的善款分毫不差地交到受助者手中。在做公益这条路上,钟晓将大家“微”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人人参与、随手捐助’才是慈善的本意。”钟晓认为,慈善的本质就该是这样的,时时善心起,随手来助人,用每个人微小的努力,解决属于一个很小个体的最困难的问题。力所能及,不图回报,施与受都不该是负担

4.“我以我言代你眼”:请上千名盲人朋友听电影

  

  2014年8月7日上午,由吉林新闻综合广播钟晓工作室举办的“我以我言代你眼——为盲人讲电影”活动在长春宽城万达影城举办。50余位盲人在钟晓工作室主持人的解说陪伴中欣赏了电影《美丽密令》。“我以我言代你眼”活动始于2013年,是与电影院合作举办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每次邀请50位盲人,台上放映电影,主持人在台下讲解。为让盲人朋友更好地体验观影的乐趣,工作室人员要将一部电影看上三四遍,斟酌解说的时间节点,有对白的时候不能出声,没对白的时候要用言语描述剧情,全力以赴地用声音的魅力还原画面的质感,让盲人朋友们听得舒服、明白。

  钟晓在“我以我言代你眼——为盲人讲电影”活动现场。资料图片来源:吉林广播网

  年仅七旬的宋秋实老人在退休后因患糖尿病而失明,借着这次机会又重新参与起社会活动,如今已经听了三次电影。对于钟晓工作室举办的公益活动,老人赞不绝口,他说他在夕阳的年纪里又找回了朝阳的心情:“他一说我们就知道画面上的场景,讲得特别得明白,特别好!回去心情特别豁达!通过他们广播主持人,我收获了很大的快乐。”

  如今,钟晓工作室已为上千名盲人朋友送上了观影的喜悦。在钟晓的带动下,他的很多公益活动已成为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全频率员工的共同行动。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钟晓》、《好主播钟晓:电波中传递正能量》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长春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成功的广播节目应是什么样?《晓声长谈》用七年经久不衰的“爱之声”,探出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民生节目响应民生呼唤。成功的背后,是钟晓工作室对社会责任和爱心公益的担当:倾听老百姓故事,汇聚微爱心,为老百姓分忧。怎样讲好中国故事,让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见诸行动?钟晓的故事,或可成为传媒人校准职业方向的航标。

(责任编辑:邓植尹)

    【本网点评】

    ·钟晓:传播正能量收听率才会长久飘红

微博转发进入微博话题:#好人365#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