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甘肃省临洮县城。数万人涌上街头。 2014年8月18日,临洮县群众自发长街送行柴生芳,在临时拆开的纸板箱上表达自己的心意。(图片由临洮县文明办提供) 1.留洋博士辞谢高薪毅然归国 金凤凰"反哺"穷山沟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0年,他从北大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7年5月,办理停薪留职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 年轻时的柴生芳意气风发。资料照片 他的大学同学李新伟回忆,柴生芳总爱对同学们讲自己的家乡,讲他小时候艰苦的生活,讲家乡的风土人情,“现在我还记得他讲到用新打的麦子蒸出大白馒头,夹上油泼辣子和大蒜,吃着真香,那个陶醉的表情。”在柴生芳的真情讲述中,家乡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同在燕园40号楼316宿舍住了4年,室友刘国祥发现,除了专业学习,柴生芳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特别爱读经济、人文社科、国际政治方面的书籍。“那时,我们宿舍经常睡前辩论,6个人在一起,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什么事都辩论,他很有激情,有那么一股爱家、爱民、爱国的精神气儿。今天,他为家乡父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寻找他的精神和思想的根源,其实是在北大求学期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成形的。”刘国祥感慨地说。 2.吃苦卖力5年完成8年学业 他是众人眼中的"苦行僧"
在柴生芳45岁的短暂人生中,他如“苦行僧”一般,经受一场接一场的考验。 1990年,他毕业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在位于戈壁滩的考古遗址现场,柴生芳和同事们沿公路,搭起了没窗没门的简易房,房内连一块像样的床板也没有。三餐就是凑合着吃点洋芋白菜,填饱肚子,没有水,他们就喝苦涩得难以下咽的咸水,而对于热,只能忍。白天,柴生芳是个“土人”,挖土、铲土、抬土,和民工同吃同喝;晚上,他又回归专业本色,详细记录当天进展,并作出分析研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民说,考古现场,柴生芳将头一年发掘清理的灰堆重新过了一遍筛子,亲手拣出2000年前的“元致子方”帛书。 柴生芳北大毕业后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这是当年他在悬泉置遗址参与考察工作时的照片。(何双全摄) 3.30本工作日记写170万字民情 任临洮县长9个月跑300个村
从2006年起,柴生芳先后在安定、陇西、临洮工作。他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能走车的地方开车去,车到不了的地方就走路去。临洮县全县323个行政村,他跑了近300个。仅他任县长的9个月里,行车总里程就达4万多公里,日均行程近200公里。 柴生芳下乡调研时一直都在不停地做笔记,图为2014年4月,在辛店镇苟家山村入户调查群众经济生活状况。(图片由定西临洮县文明办提供) 临洮县是有名的贫困县,苟家山村又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柴生芳就把苟家山定为自己的联系帮扶村。他先后11次深入苟家山,指导村里发展生产,帮助农民摆脱贫困。2012年3月26日,柴生芳第一次来到苟胜利家。苟胜利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领导。他结结巴巴地回答着县长的询问,柴生芳认真地记着笔记。“你家里的困难是不是这三条——老奶奶要看病,哥哥没事做,种地收入少?”听完了苟胜利的话,柴生芳替他做了总结。临别时,柴生芳给他留下了手机号码,再三叮嘱:“有事就直接给我打电话。”不久,苟胜利的先天不足无法种地的哥哥被安排到一个建筑公司当保管员,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当年,苟胜利种了4亩黄芪、党参,收入两万来元。到2014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又扩大到了8亩。苟胜利也保存的一个小本记录了柴生芳11次走进他家的足迹,以及每次给予的帮助。2014年8月18日,为了赶上柴生芳的出殡仪式,苟胜利等6名村民租了一辆面包车,早晨5时摸黑下山,只为见县长最后一面。 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不论多忙、不论多晚,柴生芳都有坚持记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他几乎每天都要把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情况逐项记录在笔记本上,以思考心得感悟、梳理发展思路。8年来,这样的工作日记有30本,170多万字。翻开柴生芳写下的第二十八本日记,记录日期从2014年2月27日开始,至5月28日结束。仔细翻看,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或勾、或圈、或划线、或以三角符号标明重点,须得仔细辨认,才能看得明白。没有空洞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工作日记记录的是他踏遍全县323个行政村的泥泞脚印,是他深入群众嘘寒问暖的殷殷关切,更是他满怀理想投身事业的火热情怀。 光明村、合好村、康家沟、苟家滩、打石坪……柴生芳手绘出一幅清晰的“村组地图”,临洮县南屏镇22个零散的村子,被用黑色签字笔勾画、串联起来。
2013年“7·22”岷县漳县地震,南屏镇受灾最为严重。震后,柴生芳跑遍了南屏镇的每一个村庄,有个村子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仅有12户人家,是南屏镇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的角落,也是灾后重建难度最大的地方。柴生芳翻山越岭,徒步近4个小时来到这个群众口中的“划不着山庄”,一一入户走访了解灾情,实地督导每一个重建项目。村民说:“县长都到我们庄子上来了,我们再不能叫‘划不着’了,应该改名为‘划得来山庄’。”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第三十本日记里,6月16日这天,他记下这副对联。在柴生芳的工作日记里,这样的话比比皆是。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 4.实干县长要求"五个不" 一个会议解决22个重大议题
临洮县县委书记石琳这样评价柴生芳:“他不仅学术积累非常深厚,视野也很开阔,想问题做事情都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并且一点儿书生气都没有。” 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提高政治素养,学习现代前沿学科以拓宽视野,摘录名言警句以明志,柴生芳的工作日记也是他的学习笔记和内心深处的独白。方莉 摄 常常与柴生芳一起下乡入户调研的县扶贫办主任常贵勤深有感触:“柴县长不仅爱读书,还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他记忆力超群,凡是到过的村子,包括地理位置、产业状况、民情风俗等情况他都烂熟于心。他常常会在路上随时问我们,以这种方式督促我们熟悉村情。为了记住每个村的情况,我把临洮的地图下载到手机上,随时查看学习。” “这些事情都要抓紧办,不能拖,拖了影响全县发展,拖了对不起全县老百姓的期望。”柴生芳就是这样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全然不顾自己当天已连续工作17.5个小时,也全然不顾10天前医生已诊断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告诫他病情严重一定要立即治疗。 5.开门办公生活"抠门" 上千百姓自发送别好县长
“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在第二十二册的工作日记中,柴生芳把这句话写在了扉页。
柴生芳生前的工作日记有30本之多,每一本都记录得密密麻麻。资料图片 柴生芳反复叮嘱妻子祁雪莉:“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这个底线,他俩一直在坚守。在妻子祁雪丽印象中,柴生芳很单纯。吃饭穿衣一点也不讲究,常年穿着两套西装,一件西装袖子是好的,但领子已经磨出了毛边,另一件西装领子是好的,可袖子和裤边破了。走进柴生芳的卧室,能想起来的形容词只有“简陋”,甚至“寒酸”。一张床,一个台灯,几件皆有缝补痕迹的衣服,两双鞋,床头的柜子上放着几瓶水,被子和床单洗得早已有些发白。柴生芳真的是如此不懂人情世故吗?其实,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善于关心别人的人。他爱家庭,他知道,结婚以后,他便与在兰州工作的爱人聚少离多,一见面,他总是忍让她,呵护她。女儿3年前出生时,他唯一一次专门请了7天假,从早到晚陪护着爱人。他还将自己80多岁的父亲接到兰州,让爱人平日伺候着。 8月15日,当妻子失魂落魄地赶到临洮时,在丈夫栖身的小屋里,她看到一根黑色皮带,靠近带扣处已磨损断裂,却被主人放在床头;一双白袜子,破了个大洞,还穿在丈夫的脚上……她哭了,那一刻,她觉得丈夫走得委屈。然而,走出屋子,她看到了一双双哭红的眼睛,一个个焦灼的身影,那是临洮城乡各地的群众,闻讯赶来送好县长最后一程。 “生芳离开的时候,留给我的,是工资卡上存了几万块钱的工资。他常常说,国家对我不薄,我就是放羊娃出身,凭自己本事,国家用了我,还想再要啥呢?”祁雪丽回忆起丈夫生前常对她说的话,“我一想,也对着呢。” 柴生芳3岁的女儿甜甜送给爸爸最后一吻。摄影 李天禄 2014年8月4日,柴生芳在北京出差,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医生建议立即治疗。他坚持等忙完了手头的紧要工作再去治。 在柴生芳遗体被送往定西火化那天,车缓缓驶过临洮县城,“柴县长,一路走好”“人民的好县长”……黑色的大字写在横幅上,写在报纸上,写在临时拆开的纸板箱上……表达着临洮人最真的心声。“心里要有百姓,责任责任责任”,柴生芳笔记里的这两行字,力透纸背,字里行间体现的是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数千百姓自发长街送别,足见他在百姓心里的分量。真正把百姓放在心里的人,百姓也将永远感谢他、记着他。 (本网根据《从普通农民家庭走入北大 柴生芳:求学路报国心为民情》、《柴生芳》、《像西北白杨那样挺立——追记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原县长柴生芳》、《好县长柴生芳:留洋博士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心头》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甘肃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在柴生芳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写着“此木生芳”四个字。他曾多次向周围朋友说,此木生芳,那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好。这个看似朴素却折射出对自身使命很高定位的追求,就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用一生去践行了这个要求,做得朴实无华却又轰轰烈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柴生芳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县长形象,照出的是一个身处滚滚红尘,仍能保持信念理想、景仰崇高的大写的人。 (责任编辑:王钰) 【本网点评】 · “博士县长”:新时代人民公仆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