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与学生同吃同住40年的教育家蔡林森 蔡校长和同学们亲切交谈资料照片 编者按 知道江苏泰兴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的人都称他为“英雄”:70年不悔人生,他把其中最美好的50年奉献给三尺讲台;50年从教生涯,他有40年与学生们同吃同住,扮演着父亲和良师的双重角色;20年做校长,自己的孩子居然要靠妻子起早贪黑编手套赚钱才得以完成学业。他并不是舍身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他只是千千万万教师中的一个,走到人群中也不惹眼,但只要认真品读他的人生路,你就会明白,在他平淡无奇的外表里确实藏着一种英雄的气质,这气质浸润着他对教育的无比忠诚。 50年的讲坛岁月 蔡林森,江苏省优秀党员,泰兴洋思中学老校长,有个绰号叫“犟驴”——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十匹马都拉不回来。 小学毕业后,家里穷,揭不开锅,蔡林森只好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学。他所经历的,不愿意其他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再遭受一次。 蔡林森与讲台的缘分,始于1960年8月。从泰兴师范农师班择优提前分配至城西农业中学任教的他,第一次拿起教杆,就迷恋上了三尺讲台。 因为工作出色,他被调到天星镇洋思村的洋思中学。 1980年的洋思学校,两排平房,5个教学班,13名教职工,固定资产不到3万元,学校连张床都买不起。 他在地上栽了几根木桩,钉上木板当床。一年四季,床上只垫一条草席。 蔡林森留意到一件异常难办的事情:课堂上,教师把45分钟全部用来教授知识,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表面上看,学生上课不用动脑动手,似乎很轻松,可是学习效果并不好。再加上教师把大量的作业压到课外,不少学生因为作业负担过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蔡林森忧心忡忡,常常捧着饭碗出神。蔡林森的老同事后来说:“仔细想想,老蔡真的不简单,那么早就琢磨现在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的事儿!” 一次听课让他茅塞顿开。课堂上,一位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小声嘀咕了一句:“这些我早就会了,还在讲!”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蔡林森眼前一亮——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就不用讲了,重点攻克学生不会的重点难点,这不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吗? 课间,他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同任课老师进行了交流,让任课老师在课上先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并完成少量的检测性练习。 学生一改之前的沉闷状态,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看书、演算。出人意料地,老师只讲六七分钟,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蔡林森一看表:距离下课铃响还有近20分钟。他随即示意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新学知识。 课后,任课老师不解:“学生在课堂上把课后练习做完了,那么他们课后不就没作业了吗?” 蔡林森两手一摊:“做作业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已经学会了,还要那么多作业干什么?” 周围人都笑起来。 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久被推广到其他学科,形成了后来在全国教育界被奉为教学经典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课堂效率高了,课后作业少了,学生学起来轻松多了。教学改革让原本“设备三流、生源三流、师资三流”的洋思中学声名鹊起,一时间,从全国各地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出名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向他抛来的橄榄枝一个接一个,开出的薪酬也一个比一个高。60岁那年,有民办学校找他当校长,承诺年薪50万元,还有300万元的股份。 老蔡当场谢绝了:“我是为了教育,不是为了钱。” 他不仅拒“钱”,还拒“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多次邀请他到省教育厅任职,没想到这个有些人求之不得的美差被蔡林森婉拒。 周德藩半晌无语,对他更加敬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