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以“课程整合”加强思政课教学
发表时间: 2020-05-09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兴起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都有着新媒体的印记。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利用好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实现资源整合,才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课程整合”原指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目的是解决不同课程资源的隔阂与分裂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课程整合”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门主干课程之间、课内与课外的内在联系,以新媒体为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思政课的整体合力,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以多元教学提升教师“课程整合”的主导力

  近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化、简单化现象正在逐渐改变,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立体、形象,赢得了学生内心的认同,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1.探索“经典导读法”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经典著作是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对“五门主干课程”的准确把握有赖于对经典著作深入研读。将“经典导读法”与新媒体相结合,有助于创新思政课的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以现代通俗用语、新媒体话语、大众术语等诠释理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让经典著作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有助于教师打破“五门主干课程”之间的界限,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解,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比如,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分级,运用新媒体将阅读内容以视频、互动答题、动画讲解的形式呈现出来,制作成学习程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将学习程序上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或者课后的知识巩固,学习效果以积分形式体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丰富的展现形式既增强了经典著作导读的吸引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探索“案例教学法”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脉络、理论精髓、现实意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将新媒体与“案例教学法”相融合,实现思政课“课程整合”就是以新媒体为手段,一方面对已有的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以案例为基础,打破“五门主干课”之间的界限,形成可视化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案例等一系列案例教学载体。目前的思政课教学案例库主要是为教师上课提供素材,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促进“五门主干课程”融合的积极作用。今后可探索开发面向学生的多媒体案例教学软件,案例编排不再按五门课程内容进行划分,而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导,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案例,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案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探索“研究型教学法”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将“研究型教学法”与新媒体相结合,可以打破时空对课程教学的限制,跳出“五门主干课”的划分藩篱,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通过新媒体手段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这一学习方式制作成授课PPT的小插件融入课堂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作为课后理论拓展,鼓励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展现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导图,反映学生思想认知变化,完整把握学习过程,实现思政课教学线上与线下、课堂与生活、虚拟与现实有机结合和全面贯通,对学生认知、心理、思维与行为产生整体性影响。

  以“微课”形式提升“课程整合”的灵活性

  “微课”,就是以小见大,聚焦小问题、小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明晰事理,从短而精的学习中获益。在呈现形式上,“微课”非常灵活和便捷,综合运用声音、图文、有声PPT、视频、情景拍摄、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完整的特定内容。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依托已有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思考,逐渐构建并赋予外部世界特定的意义与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微课”微小单元知识组合的特点,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开展建构式学习,实现“五门主干课程”知识整合的有效载体。

  1.整合思政课程内容,把握时代脉搏,做到“微课大义”。高校思政课可以参照教学要求,破除不同课程间的限制,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揭示事物本质规律为目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一贯性和有机联系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整合各门课程的优秀师资,打造系列“微课”产品,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掌握逻辑分析的方法,认清中国现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将“微课”资源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有效克服某一课程教师的理论盲点,拓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视野,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交互体验,做到“体验入微”。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比如,虚拟现实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可以极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当前,由于设备和技术发展等条件限制,在思政课课堂上大规模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只有将“五门主干课程”整合在一起进行情境化教学,才能充分发挥虚拟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将智慧教学中的实时答题、“弹幕式”讨论等新媒体技术融入“微课”,可以有效丰富学习体验,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提供个性化指导,真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探索最佳表现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做到“见微知著”。将“微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系统相结合,关键在于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整体上把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微电影”拍摄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师生在“微电影”中演绎时代的故事,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融为一体,并通过分析电影题材、人物特点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理解历史和现实,有效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

  以“翻转课堂”模式提高“课程整合”的主体性

  “翻转课堂”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翻转课堂意味着在传统教室中发生的活动与教室外发生的活动进行调换。在“翻转课堂”中,课前的预习变成了学生自学知识和建构知识系统的重要环节,课堂现场教学变成了师生之间深度互动和交流的时空,课后不仅有作业的安排,还有一系列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教学闭环。“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现已在一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与新媒体相融合相对较少。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使课堂讲授变得有的放矢,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茫然地坐在教室里,而老师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判断哪个学生掌握了知识,哪个学生没有”。可见,要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革命性意义,必须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于是,将新媒体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理想选择。当下,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条件下的“翻转课堂”对思政课“课程整合”的积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集体备课,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由于线下的课程教学是按照“五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安排进行,“课程整合”的工作主要在课前自学和课后拓展完成。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集体智慧,形式上以各门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为纲,具体内容融入各门学科知识的教学体系。编写以课程内容为主体,同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有“分”也有“合”。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制作自学小程序,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以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为蓝本制作自学小程序,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结合。自学内容可包括理论知识产生的背景、理论热点、内容的逻辑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等,使学生在全面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提交给任课老师。这样才能使课堂上有话题可以讨论,课堂学习也就成为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3.尽可能缩小思政课堂的规模,以达到理想的讨论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实现了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统一,重塑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使得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都能得以彰显。要保证每一名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课堂人数只有缩小到一定范围,才能确保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周伟婷;北京化工大学团委书记 丁贞栋)

责任编辑: 王 小伟
【纠错】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