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五个着力点
发表时间:2019-12-18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大学生廉德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回归,是增强高校廉德教育实效性、培育具有廉洁美德品质时代新人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大学生廉德教育实效性缺乏的状况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其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廉德教育存在与日常生活相脱节的困境。脱离日常生活,就是指大学生廉德教育远离与大学生休戚相关的现实生活过程,仅强调“高大上”的理论灌输、知识传导,不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对此,需要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和立足点,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内容上要贴近大学生生活需求,在形式和方法上要切实以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着力点,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体系的完善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单靠理论灌输就能够实现的,这些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廉德教育的主渠道,而如何切实将廉德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是关键。首先,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实践教学新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廉德教育主题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在课堂外进行校园调研、社会调查、生活体验;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线上廉德教育主题学习、互动,线下的主题微视频、微电影的录制和传播。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认真规划、有效执行,彰显出高校廉德教育课程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实现大学生廉德教育生活化的首要之举。

  教育协同:强化高校廉德教育生活化的渗透力

  教育协同是指围绕教育目标,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通过多主体、多因素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集约化的协同教育效果。要实现高校廉德教育生活化就需推动教育协同,要协同好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协同营造好家庭廉德文化、校园廉德文化、网络廉德文化、社会廉德文化等,实现以文化人;要协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廉德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高校廉德教育有机融合,为增强廉德教育实效性提供不竭动力。

  平台搭建:调动大学生生活体验的积极性

  加强平台搭建,可以为强化高校廉德教育,调动大学生生活体验的积极性创造机遇。大学生廉德教育是一种需要以行动为结果的教育,仅仅强调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理论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另外,廉德教育体验并不是孤立地举行一两次活动,而应该是一项可持续的、常态化的、彼此关联的系列活动,因此,平台的搭建就成了关键之举。高校要定期举行大学生廉德教育主题讲座、主题宣讲、主题征文、主题晚会等。大学生也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等平台,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具体的平台活动参与、实践体验来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廉德观念,使大学生群体不仅“懂廉”“知廉”,更能自觉、主动、真诚地“行廉”。

  善用网络:推进廉德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多为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各种新媒体成了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媒介。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培塑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如何有效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推进廉德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筑牢新生代群体的“廉德”“廉洁”观念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具有吸引力的新式教学实践,通过比较热门的“微课”“慕课”等,加强廉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教师通过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建立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交流渠道,积极转发廉德方面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实现榜样的带动效应,例如教师在新媒体平台积极转发《好人365》等善行善举事迹,让“善行天天有,好人天天见,事迹天天传”,助推廉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他山之石:借鉴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经验

  西方国家虽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也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课程,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有益成果,并结合我国高校廉德教育具体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他山之石”的“洋为中用”。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重视“知行合一”,强调道德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校外活动都是他们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域。“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推崇和借鉴。这种生活化的实践探索经验,对推进我国高校廉德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回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龙献忠 赵优平 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