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艺术院校思政课
发表时间:2019-08-13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为艺术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使命任务指明了方向。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时代艺术新人,是传承中华美育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青年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力军。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好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政课,让极具“高度”“质量”“温度”的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引航时代艺术青年成长发展,是艺术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和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

  提升“高度”

  艺术院校思政课开设的初衷并不是为艺术院校大学生增添培训学时、凑够必修选修学分,更不是随意安排的“敷衍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对艺术院校来说,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引领大学生开启璀璨人生的“抬头课”,是指导大学生在未来之路坦然前行的“语音导航”,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理直气壮地上好一堂令人信服的思政课,破除艺术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关键在于提升思政课应有的“高度”。思政课的高度并不在于用艺术生陌生的思政术语机械堆砌,而在于思政课内容的精神感染和思政课使命的气魄感召。因此要从培养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和战略层面来重视思政课,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培育大学生、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让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内心筑起信仰高坝,杜绝乱流思想的冲击,避免艺术生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让思政课成为他们认知自己、升华自己的“大舞台”,培养他们勇于担当、接续奋斗的锐气和信心。

  提高“质量”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给艺术院校大学生送上一堂高质量的思政课,给予他们精神洗礼和认知提升是思政课的直接目的和价值追求。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所谓的心灵鸡汤和文化快餐随处可见,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要避免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在思政课堂中滥竽充数,杜绝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念在思政课堂中“抬头露面”,更不能为了提升思政课“抬头率”而“巧言令色”。思政课要优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材,纯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添加恢宏磅礴的华夏文明史、艰苦卓绝的民族独立史、辉煌耀眼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为思政课提纯,替艺术院校大学生“进补”,促进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三观”升华,充分利用好短暂的思政课堂,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争取把思政课堂上的影响延续到课外、延伸到艺术生的日常生活中。

  增加“温度”

  思政课要有温度方能深入大学生心灵,一堂好的思政课必须内具情怀、直接“地气”方能感染学生。对于没有接受系统文化课教育的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一味地用他们陌生的术语来讲授思政课只会把他们越推越远,让他们把思政课视为高不可攀的“高冷课”,从而使得思政理论陷入经院化。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并不排斥,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完全可以互吸互通,实现完美融合。这就要求思政课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梅兰芳、齐白石、冼星海等一大批艺术家精湛的艺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艺术人生中透射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最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的思政教育素材,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继承先辈遗志、传承奋斗精神的思政内容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讲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思政课并非要完全在室内,在室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未尝不可。《井冈·井冈》《红色娘子军》《南泥湾》《长征》等舞剧在创作过程中,青年演员赴革命圣地创作采风,重温革命历史,瞻仰先辈风采,在创作中感受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在巡演中继承先烈遗志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了激情澎湃的艺术创作与温情满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融合。此外,重要外事活动的参与亦是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升华和陶冶。部分艺术院校大学生有幸参与一带一路峰会、APEC会议等活动展演,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面前展示民族艺术、展现民族青年风貌,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作者:顾连杰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