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协同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发表时间:2019-03-07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改变以往各部门、单位、行业“各自为战”“单兵推进”的旧模式,代之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合力推进的新模式,在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强化沟通、精心组织、整合资源、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整体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营造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严守“党是领导一切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如此,尤其是在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处于改革攻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结构转型加速、社会群体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之时,更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一切的”这一容不得丝毫触碰的“底线”。然而,在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意味着,面对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党委一定要牢牢树立“四个意识”,视野要宽、格局要大、理念要新、举措要实,既要总揽全局,发挥“主心骨”作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也要协调各方、整合资源,激发各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要着力解决城镇与农村、不同企业、行业间的公共服务、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解决重宣教轻实践、重事中轻事后、重“兴师动众”轻“润物无声”的问题;在社会热点问题、事件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回避、不敷衍,引导社会公众客观、理性认知,由此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增强社会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

  二是突显高校智力优势,协同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大众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前提是促进社会公众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增强社会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情感层面的认同与实践,增强社会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说服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高校不仅肩负“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的重大责任,也肩负深入研究和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责任。究其原因,一方面,从数量而言,高校师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据统计,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及在校生有三千多万人。该群体受过良好教育,理论认知能力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能够实现以点带面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学与研究的师生,其教科研活动及成果影响着核心价值观能否“说服人”、能否“掌握群众”,因而也就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为此,要加强理论研究阐释与宣传,即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整体意蕴、民族特色、时代价值及实践要求等重大理论问题阐释清楚。同时开展有效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自觉认识西方价值观的根本局限和欺骗性,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要围绕和结合以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强化学理研究,注重文化传承,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更具合理性、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有效发挥服务社会功能。

  三是夯实企业主阵地,协同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物象化

  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参与者、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商事制度改革驶入“快车道”,各地各部门着力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国新设企业数也随之井喷式增长。这些企业,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不论是规模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不论是文化企业还是非文化企业等等,其运营管理、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都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而企业文化又深受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企业之优势在于,能够通过产品销售及产品市场占比的精准统计,敏锐感知其消费者的产品偏好及隐藏在产品背后的价值取向,即消费者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及不同选择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差异。因此,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发挥企业独特优势。为此,积极引导包括非公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在实现“两个健康发展”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完善企业员工文娱活动设施的配套建设,重视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性组织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学习活动,把专家请进来,典型人物事迹传出去,使企业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要引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把企业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大格局下,积极融入国家与社会变革进程,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产品研发、设计、销售和服务等诸多环节,使自身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推动者。

  四是充分利用社区场域,协同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管理的重心不断由改革开放前的企事业单位向街道社区转变,单位在改革开放前所承担的“保姆式”社会治理与服务功能转移至社区,因而社区既是日常生活场域,也是居民集自我管理、服务、教育及安全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治理单位,更是联系和服务群众、开展宣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相比党校干部教育、高校课堂教育、企事业单位里的党委中心组学习,社区教育的优势在于:一方面,社区为非正式场合,没有体制内的约束感,因而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社区并非如企事业单位般控制着丰富的经济资源,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除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财政拨款支撑外,更多需要社区管理者调动和激发社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因而在此过程中,社区管理者和社区群众间就构建了良性互动。从“被动接受式”教育向“主动参与式”教育转变,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社区群众多为彼此熟悉的普通居民,他们的言行善举,经得起审视检验,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特别是社区群众如“最美社区人”“五好家庭”“孝顺儿媳”身上展示的诚信、互助、友爱、尊老等传统美德,内在契合了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为此,要及时抓住社区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通过板报宣传、讲好他们的生动故事;通过社区居民学校、百姓讲堂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让社区群众自己学习、宣讲核心价值观,并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将学习成效以演说、舞蹈、小品、板书等艺术表现形式在社区文化节、艺术节及“亲子”活动日中彰显,切实有效地增强社区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者:余清 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党 建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