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的学习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09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教育情怀,其精神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系统思考和深切期望,指出了培养“杰出人才”、打造“国之重器”、为党和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大学重大使命,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一流高等教育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理论指引、指明了现实路径,必须深刻领悟、深入贯彻、长期坚持。

  对标“杰出人才”,紧扣立德树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

  “杰出人才”之所以杰出,是因其为国奋斗而伟大、为国奉献而不朽,身处“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如何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答题。

  第一,培养杰出人才,首要在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要管好“总开关”,就要坚持政治引领。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心铸魂,高标准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对标中央精神深挖精彩、大力弘扬高校的校训文化、历史传统、特色精神,引导学生在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治引领有力到位。要管好“总开关”,就要善用典型示范。要用好用活“抓典型”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工作方法,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先进挖出来、把典型树起来、把导向立起来,完善选树典型机制,建立校、院、支部三级联动榜样库,准确把握重大节日、重要仪式等学生成长关键环节,全面构建线上与线下融通、传统渠道与创新手段结合的典型事迹宣传模式,营造处处有典型、人人学典型的浓厚氛围,形成“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生动局面。

  第二,培养杰出人才,关键在于练就学生的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才能为杰出人才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思维方面,要善于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钟情马克思主义,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认清发展形势、辨明成才方向、坚定成才定力,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思维基础。在专业知识方面,要处理好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和及时更新知识、刻苦钻研理论与积极掌握技能的关系,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构建网络时代下的新型学习方法,创新一流大学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从知识中把握规律、在实践中检验真知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建立起一生受用的科学学习习惯。在人文素养方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一流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发挥专业课程、艺术展演、学生社团、文化场馆等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滴灌”作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第三,培养杰出人才,最终在于助推学生迈向建功立业的人生舞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大学和社会联动培育杰出人才的必经路,也是检验杰出人才培养成效的试验场。要为学生规划好全生命周期成才路径,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机制,构建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引领学生“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为学生搭建好全链条成才平台,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区域振兴急需,充分发挥大学与行业、大学与地方在培育杰出人才方面的协同优势,广泛设立专业实践平台、挂职锻炼平台、择业就业平台,构建杰出人才培育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校地命运共同体,引导学生主动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投身重点行业、扎根基层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为杰出人才。

  对标“国之重器”,勇担强国使命,回答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一问题

  “国之重器”,牵涉国脉国运、关系民族盛衰,服务的是国之急需、破解的是国之难题,包含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重大原始创新理论、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装置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对标“国之重器”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格局,在坚持“四个服务”“四个面向”中担起强国使命,成为打造国之重器的高地。

  第一,坚持“四个服务”,明确打造国之重器的初心原点。关于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内涵高度一致。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言,要深刻认识打造国之重器是模范履行“四个服务”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使命,将打造国之重器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和领命先行、舍我其谁的姿态投身科教强国伟业。

  第二,坚持“四个面向”,把准打造国之重器的目标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标定了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也为打造国之重器确立了基本坐标和发力方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主动对标找差距、领任务、见真章,紧盯“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快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注重从重大工程任务中凝练科学问题,实行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充分赋权建立科研特区,实施“0-1原创探索计划”,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推动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第三,建强一流师资,集聚打造国之重器的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国之重器的打造,往往依靠大兵团作战、依靠多队伍协同、依靠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一流师资队伍。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大师+团队”科研攻关模式,创新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实施科研团队整体考核机制,全面组织化推进国之重器打造工程。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以钱学森、邓稼先、孙家栋、刘永坦等一大批科学家为榜样,将打造国之重器作为毕生科学追求。

  对标“追求卓越”,强化大学治理,回答好“如何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问题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只有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保证人人追求卓越、事事瞄准卓越,才能推动大学整体迈向卓越、成为世界一流。

  第一,以党的领导把舵大学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将高校打造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是实现大学治理全面卓越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追求卓越为标尺,把准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全过程。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让党的各级组织全面健全、全面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确保全校上下始终坚持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以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以制度体系保障大学治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确保始终卓越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强大学章程这个根本制度,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要求全面体现在章程制度规范中,围绕大学章程持续完善制度体系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完善大学治理的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树立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争做制度执行表率的鲜明导向,确保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追求卓越的各项举措都严格落到实处。

  第三,以干部队伍支撑大学治理。过硬的干部队伍是实现卓越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常态化开展干部工作日常调研,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和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持续完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提拔重用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的优秀干部。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一流大学建设步伐。要强化治理成效监督,建立日常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相贯通的全方位监督机制,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打造一支赓续优良传统、忠诚干净担当、矢志追求卓越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熊四皓)

责任编辑:王 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