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提升校园危机应对水平
发表时间:2019-08-13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9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也为高校校园危机处理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身处以网络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现象日趋明显。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重镇,高校一直是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对象。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进程中的高校,内外充斥着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内外部矛盾交错,社会问题和校园问题交织,高校校园危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其源头来自学校管理不善、师生问题带入、社会问题“躺枪”等多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外部环境安全等众多领域。

  与此同时,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化,全媒体时代高校发生的大事小情随时随地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立体化传播方式“直播”给社会大众,在信息传播上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大,但碎片化、带有主观色彩的传播内容也容易导致“流言”四起,进而使得高校校园危机应对较之以往更为复杂,后果也更加难以预测。因此,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既是高校校园危机应对的客观要求,又是高校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应对中的意义

  有利于化被动为主动。面对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一些高校在危机出现后,习惯于通过“堵”和“捂”的方式来“封锁”消息,或是通过集体失语等方式来回避记者的采访。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和公众对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多元,高校已经无法建起“不透风的围墙”来应对危机,一味地“堵”和“捂”不仅不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还会朝着与自身设想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在舆论上陷入被动的境地,甚至引发二次舆情。因此,高校需要正视危机事件,正面回应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疑虑,满足他们对危机事件的知情权。而运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高校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处理危机的重要方式。通过新闻发言人,学校及时主动地向校内外公布客观真实信息,澄清失实报道和谣言,让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了解到学校的态度立场和正在采取的行动,进而创造出有利于危机事件解决的舆论环境,确保高校的和谐与稳定。

  有利于化分散为集中。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通常会在短时期内形成信息井喷,在传播渠道多元、信源声音不一的舆论混乱状态中,容易造成包括流言在内的各种不实信息肆意传播。此外,危机事件相关部门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各说各话,容易出现前后内容不一致或者互相矛盾的情形,进而增加利益相关者的焦虑和不安,引起新闻媒体和公众对学校的质疑,极大地影响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甚至会造成“二次危机”。在危机出现后,及时运用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使新闻发言人作为危机事件中发布信息的唯一主体,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阐明学校对危机事件的态度和立场,遏制不实消息的扩散,而且“一个声音”的做法,能够确保发布信息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师生只从一个权威的渠道快速获取消息,也能使媒体在纷乱繁杂的信息中能够及时找到正确的信源,快速发布准确的信息,还原事件的整个过程,跟进学校的处理方式。

  有利于化抵触为合作。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师生、新闻媒体和公众不仅想要在第一时间获悉来自校方的权威信息,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学校是否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以及在与校方的沟通中,他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人性化的关怀。如果他们没有感受到校方的诚意,处于情绪焦虑状态下的利益相关者很有可能会对学校的相关举措产生抵触心理。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助于形成校方与师生、新闻媒体、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式交流。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信息的同时,本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回应新闻媒体及师生和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主动倾听校内外的声音,密切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传递他们需要的信息,必要时对学校的举措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不仅有利于拉近与利益相关者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校在危机事件中得到师生和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而且有利于把利益相关者及各方面的意见带给学校,进而推动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应对中的功能

  树立高校危机应对的良好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越是一味地回避新闻媒体或是“封锁”消息,就越容易导致事态恶化发酵升级,甚至滋生谣言,致使高校形象和声誉受损。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在危机发生后,搭建起高校与新闻媒体之间良好稳定的互动平台,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正面疏导,对不实信息进行客观辟谣,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给高校声誉造成的损害。同时,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展现学校处理危机事件的举措、进展和成效。通过掌握新闻信息来源和话语权,将危机事件从内容控制转变为舆论方向引导,尽力降低负面影响,防止事态升级,进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不但有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也有利于塑造高校的良好形象,提升高校的社会公信力。

  提升高校危机应对的应变能力。危机事件发生后,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校新闻发言人面对新闻媒体和公众能够做到“快说”“敢说”“会说”。“快说”即能够迅速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危机应对的“黄金时间”内向校内外发布相关信息,避免事实真相被信源复杂的各类消息淹没;“敢说”即学校在给予新闻发言人充分信任和授权的前提下,新闻发言人承担起应对媒体公众的责任,敢于代表校方传达观点、态度,说明采取的有关举措等,并权威解答媒体公众的提问,进而增强信息发布的效果;“会说”即能够根据事态的变化和现场情况来调节态度、语气、用词等,运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将整理、筛选后的信息清楚、准确地传递出去,并能够从容地面对媒体公众,建立起高校与媒体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进而引导媒体公众客观报道和讨论,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因此,运用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极大提升高校在应对危机时灵活应变的能力。

  实现高校危机应对的科学管理。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因此,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优化新闻舆论引导与管理,是提高高校危机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涉及全校多个部门,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的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在危机发生时才临时组建,而是一个常态运作机制,能够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开展动态监测,评估、研判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机。在危机尚未形成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尽可能将危机消弭化解在潜伏阶段。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制定科学的危机预警方案,一旦危机出现,及时启动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畅通校内外的沟通渠道,掌握信息源和舆论引导权,并通过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合理控制,有效管理化解危机。(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常务副书记夏建国
;本文系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