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革命文化资源提高思政课水平
发表时间:2019-06-10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所创造和体现出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历史、遗存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强调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实践路径。

  精神·历史·遗存: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三种呈现形态

  革命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对党创造的多重财富的高度抽象,本身有着丰富的鲜活内容和外在表现。我们认为,它至少呈现出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和革命遗址等三种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文化形态。

  第一,精神形态:革命精神。所谓革命精神,是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概括总结,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在数十年的革命岁月中,我们党在奋斗的不同时期和行走的不同土地上创造了众多具有深厚中华民族底蕴、鲜明无产阶级特色的革命精神,客观上形成了一条革命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整个革命文化中,革命精神是核心,发挥着铸魂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作为革命者,不能没有革命精神,更不能“丧失了革命精神”。

  第二,实践形态: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既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这个伟大实践,既体现为党的各级领导人和党员的个人成长,也体现为党在不同时期完成相应目标的组织奋斗,同时还体现为党自身为确保目标实现而进行的自我革命和理论创新。因此,一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既是一部党员的个人成长史、党组织的实践奋斗史,也是一部党的自身建设史和理论创新史,有血有肉、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构成了革命史的鲜明特色。作为革命文化的实践形态,革命历史是主体,集中展现了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第三,物质形态:革命遗存。所谓革命遗存,是指党成立以来在革命过程中留下的遗址、遗迹和纪念建筑的总称,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党的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重要人物故居、旧居、活动地、墓地;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具有重要影响的烈士事迹发生地、遗留物、墓地;革命纪念碑(塔、堂)等纪念建筑。据统计,截至2018年7月,我国登记的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与近现代重要革命直接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可移动文物49万件套。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和外在表现,革命遗存承载着无数先辈的动人事迹、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见证和凝结着党的光荣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遗存的保护利用工作,亲自考察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就达30多次。

  总之,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革命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具体呈现为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和革命遗存等三种形态。关于革命文化的特点,我们以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既体现在信仰、态度、价值观等精神层面,也体现在活动、文物、遗存等实践和物质层面;二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既是对党过去创造的财富和文化的抽象概括,也包含对当下党正在进行和发生的活动和行为的深刻关照;三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整体面貌和文化状态的集中反映,又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个体中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形成了既体现共产党人革命文化普遍特质,同时又是各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个体,是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需要·力量·抓手:思政课用好用活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既有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也有革命文化自身力量的外部满足,还有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现实需求。

  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方面,围绕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向和内容,特别是关于思政课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学界观点见仁见智;另一方面,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对象和形形色色的教育资源,到底选择哪些内容纳入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丰富的革命文化,不仅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而且细化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具体而言,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我们培养有崇高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三种文化形态中,革命文化构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积淀了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不仅引领了党、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构成了丰富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本身,而且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事实上,在思政课堂内外,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既感动了教育者,也感动了受教育者,不仅震撼了师生的心灵,而且事实上提高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革命文化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思潮领域,已经形成并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和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的生动局面。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逐渐弱化,但却远未消失,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大有蔓延之势。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以所谓“新资料”“新观点”大做“翻案”文章,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即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行以后,网上依然不时出现侮辱诋毁英烈的言行。事实证明,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阵地,主流话语不去占领,错误社会思潮就会趁机而入,并产生恶劣影响。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正面宣传革命人物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主动占领舆论阵地,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重要抓手。

  课堂·网络·实践: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维路径

  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关键在落实。探索和打造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全方位革命文化融入体系,可成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的努力方向。

  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中课堂教学又在整个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文化,首先要实现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本科生五门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坚持有所侧重、相互配合的原则,在不同的课程中选择不同的革命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不同内容加以重点讲授。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突出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讲清革命文化产生的历史语境,突出对革命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考察和意义总结,等等。

  开发革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增强网络教学的吸引力。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78.2%的网民刷短视频。今天的中国真正进入了网络时代和“两微一端”时代。新时代的来临给思政课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要发挥好网络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作用,引导和解决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知识性学习。一方面打造革命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重视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注重发挥新媒体资源的吸引力,增强教学感染力。

  强化革命遗存的教育功能,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革命遗存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见证和凝结着党的光荣历史。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拥有大量革命遗存,其中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址遗址达3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近50万套。如何让革命遗存利用好、活起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既是文物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也是思政工作者要回答的问题。将学生带出思政课堂,亲自参与和体会革命先烈当年生活、战斗甚至牺牲的地方,去与不去,教育教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还应发挥好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作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在增强革命遗存的生命力影响力的同时强化革命遗存的教育功能。(作者:王 磊 景 飞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