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言马”也“爱马”
发表时间:2018-06-06 来源:河南日报

  ——记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福运教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正在进行着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面对已经迈入校园的“泛00后”大学生,思政课究竟应该怎样提供导向正确、营养丰富的精神之钙?6月5日,在讲台上摸爬了近20年的2017年度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影响力人物标兵、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福运教授对记者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思政课坚定理想信念、汲取人生智慧,获得放飞人生梦想的强大思想力量。”

  这是一堂普通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与现实选择》。为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马福运从学生感兴趣的热播电影讲到周边的国际形势,从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讲到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面,一个个形象的现实故事,让台下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谷玉玲一脸兴奋地说:“马老师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原本感觉枯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他的课不但有高度、有深度,而且有温度,贴近我们的生活。”

  提出问题、鼓励探讨、多讲故事,是马福运上课的“法宝”。为了增加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他和同事还探索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种教学模式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他们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实践教学。比如,让文学院的学生通过对“两会”报告的词频分析,把握国家政策的发展走向;让音乐学院的学生通过一些情景剧或舞台演出,加深对一学期来所学内容的理解;让美术学院的学生通过绘画作品,再现课堂教学内容;让教育科学学院的学生通过拍摄视频《师大好人》,以自己的视角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成果……

  思政课的魅力哪里来?马福运的回答是:来自于真理的力量,来自于直面现实的勇气,也来自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他说,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恰当的事例,把深刻的道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老师对相关理论和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及时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而不是简单地“做教材的搬运工”。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

  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着一套快被翻散架了的马恩选集,那是马福运18年前读硕士时买回来的。虽然后来他又陆续买了新的版本,但这个“第一套”他还是舍不得扔掉。这么多年在事业上的痴迷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被鉴定为优秀;发表的论文8篇被全文复印,有的论文进入发表期刊的年度排名前十位;多部专著和报告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发展研究二等奖等学术奖励;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

  对学生充满真情,对学院矢志不渝,对研究严谨执着。这,就是“姓马”“信马”“言马”也“爱马”的马福运教授。最近,他正在研究红军长征的“河南元素”。为了系统梳理豫籍将领对长征的贡献,他在半年间就买来上百本相关文献。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不疯魔不成活”吧。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