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乳源“四化四互助”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开花
发表时间:2019-09-06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自去年8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实践,以“四化四互助”志愿服务,实现群众教育群众、群众服务群众,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四化”志愿服务推动文明实践广接地气

  志愿服务社会化,提升全民参与度。一是队伍组建社会化。以“2+N”(“2”指县文明实践中心的宣讲团+服务队,“N”指各所、站文明实践分队及民间社会团体)队伍构架,组建了亲民为民的全方位志愿服务阵容,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终形成群众服务群众、群众教育群众的良好局面。目前,组建县、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346支,志愿者13000多人。二是阵地设置社会化。整合利用便民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农家祠堂、热门景区云门山等人流密集、群众常去爱去的公共文化场所,建立纵向涵盖县镇村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三纵四横”文明实践网络。目前,规范化建设了1个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50个实践站、126个实践点,实现了文明实践全域覆盖。三是服务方式社会化。以镇村干部人工采集+覆盖手机、网页、PC端、电视端的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多渠道全方位收集群众需求;以多人讲一课的“6+X”活动形式,以及汉语与瑶语相结合等“九结合”的实践模式提供志愿服务,不断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目前,全县共开展服务项目260余项,开展活动800多场,线上线下参加活动群众近32万人次。

  志愿服务项目化,确保服务高质性。一是组织管理项目化。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镇、村的所、站开展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服务项目库建设、志愿服务资源库建设、志愿服务资源调度等工作,制定印发了涵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责任分工、县领导挂点联系、志愿队伍建设管理和志愿者激励回馈、活动阵地建设考核、活动开展及工作月报制度等10项相关制度,制定任务表、作战图和大型活动安排表等,为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高效、常态化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二是零散内容项目化。对县、镇、村、民间各志愿服务队伍及现有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化零为整,深化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从农村典型、志愿组织等各阶层各群体中遴选出40余名擅长宣讲的优秀人才组建“新时代百姓说”百姓宣讲队;将县民族文化传习馆专业演员、红叶艺术团等民间的文艺爱好者分别实施的文艺宣讲活动,整合打造为“金句闪光”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三是新品孵化项目化。设立志愿服务孵化基地,聘请第三方文化公司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和提升工作,通过专业机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指导和督导,对每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方式等进行项目化系统化的提升。近期,指导各志愿队伍编写项目策划书60份,孵化了由民间团队禁毒协会实施的“无毒乳源”公益行动,培育提升了一批诸如由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队实施的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参与秩序管理和救援辅助“救在身边”公益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12个。

  志愿服务本土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一是志愿者本土化。聚集各镇村文艺爱好者组建“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以县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实践点及县镇村文化广场等为活动阵地,通过山歌、四句半等接地气的民间节目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政策,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系列巡回文艺宣讲活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快速掀起农村文艺宣讲志愿服务的高潮。二是志愿项目本土化。结合我县瑶汉共居的实际,重点培育推广融入乡音、本土技艺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开展“学习早班车”瑶汉双语广播志愿服务,从各镇、村遴选志愿者乡音播音员,让群众在乡音中解读新思想,在乡情中感受新政策;开展“绣美瑶乡”瑶绣传承志愿服务,号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生代创新型瑶绣技艺传承人、民间刺绣高手等“瑶乡工匠”进村入校开展瑶绣传承活动,在传承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力量凝聚民心。三是激励机制本土化。结合本土实际制订农民志愿者“双重”激励机制,即县级针对广东省“i志愿”系统注册志愿者制定志愿激励回馈机制,镇级则针对登记在册的农民志愿者制定农民简便积分兑换办法,两种办法同时施行。每位农民志愿者都有一本积分存折,累计的积分可用于兑换相应分值的日常用品或邻里互助服务,积分兑换每季度开展一次,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农民志愿者实现了从零到5000多名的大转变。

  志愿服务品牌化,形成集聚效应。一是形成服务目标共识。指导每支志愿服务队结合服务项目内容形成统一的服务目标共识,通过统一的团队标识、口号等促进志愿者更快更好的融入团队,增强荣誉感,形成向心力。如“瑶乡风景线”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以“让每个人都成为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目标共识,在各大节假日期间深入广东大峡谷等旅游胜地、高速路口等重要位置传播文明旅游理念,提供游客帮助服务等,半年来累计服务游客达50万人次,形成了文明旅游的新风尚。二是树立示范项目引领。围绕县、镇、村三级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志愿服务项目策划、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等重点工作,首批推出各有特色、代表性强的“8888”样板成果,评选出东坪镇雕子塘村等8个文明实践示范阵地,“金句闪光”文艺志愿服务队等8支杰出志愿服务队伍,“新时代百姓说”百姓宣讲系列活动等8个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学习早班车”双语广播志愿服务等8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为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树立好“乳源标杆”,带动全县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提升。三是打响民族品牌。充分利用民族特色,通过设立项目基地、开展公益培训课程等方式,大力开展瑶族非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和推广。如在实施“绣美瑶乡”瑶绣传承志愿服务项目过程中,在县文化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发展中心开设瑶绣传承基地,在瑶族乡镇成立“妈妈制造”瑶绣合作社,实行“政府+学校+合作社+志愿者+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互助”志愿服务推动文明实践全员参与

  城乡互助,实现资源共享。一是加强城乡资源联动。发挥农业局-农技站,教育局-学校等上下级从属单位的统筹指导调度作用,加强城乡沟通联系,开展城乡互助志愿服务,提升城乡志愿服务水平。在农村开辟试验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试种出牛奶玉米、沃柑等系列高产量、高价值的新型农作物,帮助农民大幅增收。开辟“爱心菜园”,由农村种养大户担任项目负责人,召集各村种养能手,种植出绿色、环保、营养、健康的食品,满足市民群众对于健康天然生活的需求,促进城乡一体化。二是发挥上级志愿力量。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部门支持,发动瑶汉文艺骨干人才参与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唱响新时代·走进乳源》大型慰问演出、《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节目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提振干群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热情和信心。

  社企互助,形成优势互补。一是企业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号召企业利用自身资源认领志愿服务项目,或引导爱心商家加入关爱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公益活动。如引导本地瑶族创新服饰经营商户加入“绣美瑶乡”瑶绣传承志愿服务,为农村绣娘提供“四包”服务,即包接单、包技术传授、包收购、包销售,助推村民创收的同时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在销售渠道上,借助中国邮政的邮乐购网点,为绣品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提供电商平台及快速便捷的物流服务。目前,全县企业认领志愿服务项目10个,企业参与志愿服项目22个,为志愿服务工作注入了活力。企业参与志愿服务也助推了企业文化形成,为企业反哺社会、树立形象提供平台。二是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子”,在农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由来自学院的青年志愿者组成“心柑情缘”志愿者服务队,指导当地村民开展果树种植、品种开发、虫害管理等,帮助农户通过“互联网+农业”新模式销售农产品,实现增收致富。充分发挥高校“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队作用,达成互补合作关系,用帮扶志愿队专业的文艺知识培育本土优秀文艺人才,同时为高校寻找艺术创作灵感提供条件。

  瑶汉互助,促进民族团结。成立“勉腾勉”(瑶语,即“人帮人”的意思)瑶汉互助会,以资源共用、技艺互传、文化共享为主要内容,组织汉族村与瑶族村以“结对子”的形式开展互帮互助志愿服务活动。汉族村邀请擅长瑶族刺绣、瑶医瑶药的瑶族同胞来传授相关技艺,瑶族村邀请汉族的种养大户、致富能手来传授种养经验,开展电商帮扶等,以此拓宽瑶汉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在日常的民俗节庆活动中,瑶族汉族“结对村”也会相互邀请,同台展演,促进文化交流。目前,全县共有瑶汉互助会23个,互助项目共50余个,还有许多瑶汉族人在交往过程中“认同年”(相当于认亲戚、金兰结义)。这种志愿服务形式受到了瑶汉村民的欢迎,进一步促进了瑶汉文化交流融合。

  邻里互助,助推乡风文明。各村结合实际成立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集邻里之力,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志愿服务。如必背镇各村组建的邻里守望互助会,约定同村村民之间志愿互助项目涵盖完成春种秋收等农活、协助操办“红白”喜事等十二项内容;游溪镇的“赵家嫂子”志愿服务队则承担了妇女婚育知识宣传、防家暴知识宣传、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内容。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成立各类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103支,开展互助活动4万余次。通过邻里互助,拉近邻里关系,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及时的关爱和帮助,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村自治,形成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实现群众教育群众、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中共乳源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