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抢抓试点机遇 创新服务模式
发表时间:2019-06-05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安徽省巢湖市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巢湖市委将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紧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这条主线,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倾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巢湖样板”。

  一、高位推进,筑强文明实践“巢湖站”

  按照“顶层设计——填充要素——搭建框架——提升效能”的创建思路,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打造遍布群众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设计一份方案,引领实践方向。2018年10月24日,市里印发《巢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明确“1234”中心构架与“5566”工作模式,突出依托现有平台、盘活现有资源、打通现有机制、整合现有项目。结合巢湖实际,增加了“振兴优秀乡土文化”等实践内容,并将“实施步骤”进行了细化分解,通过安排部署、试点打造、深入推进和总结推广4个阶段分步实施,2019年9月进入常态长效阶段。

  打造两支队伍,形成实践支撑。一是领导队伍: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书记”工程,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亲自挂帅,担任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负责人。二是巢湖市立“巢”头服务总队,下设“巢”人学“习”宣讲队、温情暖“巢”服务队、“巢”智慧服务队、“巢”爱文体服务队、“巢”能技工服务队、新风“巢”服务队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整合262支以老党员、新乡贤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支)队。

  巩固三级阵地,完善实践网络。2018年4月,以南湖方村为试点,打造全市首个“新时代农民传习站”,并以点带面,逐步推开。8月,根据中央部署,规范三级设置,将前期“新时代农民传习所(站)”更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目前,全市已构筑1个“巢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6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依托李克农、张治中、冯玉祥“三将军”故居等设立“红色教育实践点”;依托农家书屋等设立“便民阅读点”;依托巢湖民歌传承基地等设立“非遗传承实践点”;依托农民文化乐园等设立“群众文化实践点”;依托三瓜公社乡学院等设立“特色培训点”;依托习近平用典主题公园等设立“主题教育实践点”,目前“3+6”文明实践阵地已实现纵向延伸到底、横向覆盖广泛、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

  完善四项机制,提升实践效能。一是建立考评奖惩机制,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结对共建机制,统筹省级文明单位和实践中心成员单位,与全市21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进行结对共建,定期开展共建活动,打造试点,积累经验。四是完善激励回馈机制,对工作活跃、社会影响力大、群众反响好的实践所(站)给予重点支持,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及时选树褒奖。

  二、理论宣讲,引领自信图强“巢湖人”

  针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基层宣讲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巢湖市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倡导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优良作风,解放思想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全力打造面向农村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突出四大主题,明确宣讲内容。依托“专家+草根”组建的“巢”人学“习”宣讲队,组织开展党员讲政策、专家讲理论、模范讲故事、群众讲体会四个主题宣讲活动。加强基层干部理论学习,提升宣讲解读政策能力,定期组织共建单位志愿服务队就专项政策进行解读;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开展讲座;邀请先进典型、老红军、新乡贤等模范人物做事迹报告;组织群众谈体会认识,讲感触感想。

  打造四类讲坛,创新宣讲模式。以“固定+流动”“网上+网下”的模式,打造固定讲坛、流动讲坛、自助讲坛和云讲坛。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灵活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平台,以讲堂或入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形象化的宣传宣讲。

  实行双向选择,提升宣讲实效。按照“统筹+个性”的原则,根据基层群众需求,依需定学,变“灌输”式培训为“点菜”式选学,推出“1+N”菜单式学习课程。“1个主课”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课,“N个选修课”包括脱贫攻坚、致富兴业、民生保障等各类政策,各类移风易俗行动、文化活动、实用技能培训等,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经常参与,增强活动效果。

  三、文化滋养,铸造厚德向善“巢湖魂”

  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创新“振兴优秀乡土文化”本土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激发群众精神动力。

  整合文化队伍,激活兴盛力量。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能人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成立42支“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结合“我们的节日”“送文化下乡”等主题开展文化惠民服务和文化人才培训;整合民歌队、腰鼓队等群众文艺队伍,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乡村学校成立“银屏雅韵”“梨园学戏娃”等少儿戏曲社团,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复兴积蓄力量。

  举办文化活动,丰润群众生活。依托环巢湖流域悠久厚重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举办“醉美赏花季”“槐林渔网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举办柘皋夏至节,吃早茶、祭耕牛、划龙舟,展现农耕文明韵味。举办巢湖中庙国际渔火音乐节,品湖鲜、观渔火映湖,展现渔家文化魅力。举办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歌会、民歌广场舞大赛,吸引乡镇千余名选手参赛,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保护文化遗产,涵养历史文脉。建立“巢湖民歌传承基地”,培育非遗传承人。实施国家级非遗“掇英轩传承基地”项目,打造全国首个纸笺博物馆。加大树雕画等省市级非遗文化宣传,吸引青年群众投身传统手艺学习。

  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我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发巢湖中庙·姥山岛、郁金香高地等旅游资源,以争创中庙·姥山岛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等拓展游客市场,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四、移风易俗,劲吹成风化人“巢湖风”

  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结合各类评选活动立典型、定标准、导风向,入情入理、将心比心,让移风易俗之风吹遍巢湖大地。

  制作学习读本,宣传文明新风。修订制作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读本》及宣传画,涵盖村规民约、文明创建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传播新乡风,弘扬新风貌。

  选立标杆典型,带动文明新风。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活动,通过“典型人物”事迹立个人标准;组织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通过“典型家庭”事迹立家庭标准;借鉴小联圩“文化礼堂”、莲塘村“美丽家园”等好的做法,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典型村镇”立村镇标准。宣扬三个典型,通报批评后进,弘扬文明实践新风。

  发挥群众作用,实践文明新风。积极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引导农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五、志愿服务,打响爱心传递“巢湖牌”

  积极探索创新,及时总结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6+X”巢志愿服务体系。

  孵化项目菜单,打造服务品牌。紧扣群众需求,提升服务温度,通过新乡贤走街串户,发放服务需求征询表,收集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所求,形成了由65个具体志愿服务项目组成的树根式服务菜单,涵盖了政策宣传、福利关爱、教育引导、文体娱乐、技能培训、移风易俗六项服务内容。优化“红领巾宣讲新时代”“城市骆驼”“文化拼盘”等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情暖夕阳”“孝亲送菜”“微爱课堂”“七彩生活”等贴近群众、温暖群众的品牌服务,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打造孵化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水平提升。

  畅通供需渠道,搭建服务平台。坚持创新创造,体现时代特征,依托“志愿巢湖APP”,将各类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纳入志愿服务市场;在村文明实践站设置联络员,群众通过“问需台”“微心愿”等,将需求上报至联络员,由联络员及时将情况反馈至志愿服务平台,保证服务的双向对接与认领,实现线上线下闭合志愿服务。

  立足优质高效,规范服务流程。按照“派单与点单相结合、任务与志愿相结合”的模式,以“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团队接单”的形式,创新线上实践活动项目。以“递交需求——受理登记——确认项目——服务安排——提供服务——服务总结”的流程提供志愿服务,有效解决供给不足、供需错位、空置浪费问题。

  六、线上线下,推送互动融合“巢湖台”

  聚焦媒体整合,推进互动融合。整合巢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巢湖、巢湖发布三个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巢湖文明网等平台、端口资源,实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新媒体等全媒体、立体化、移动性传播和互联互通、协同运行,壮大受众的粉丝群和朋友圈,及时推送各地各部门开展的各类富有巢湖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微博、微信到达率、阅读率和点赞率,做到网民在哪里,群众聚集在哪里,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延伸在哪里,形成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的双向不间断传播交流新格局,让文明之风吹遍整个巢湖。

  着眼常态长效,提升能力水平。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服务工作常态开展、稳步提升,中心制定《巢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考核办法》,定期编发《巢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简报》《巢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通报》,交流做法,推广经验,督促后进,整改提高,以坚定的决心信心,创新的实践特色,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最后一公里”,倾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巢湖样板”。(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