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
发表时间:2018-06-20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专访《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作者袁雷

  记者:之前,中外已经有多种版本的马克思传记,您是怀着怎样初衷着手撰写《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

  袁雷:201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170年历史中,国内外出版了众多马克思的传记。第一本是马克思生前好友和学生梅林撰写的《马克思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西方学者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苏联学者费多谢耶夫的《卡尔·马克思》和德国学者格姆科夫等人的《马克思传》都是非常重要的版本。当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学者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中国学者萧灼基、张光明等人也撰写了多部马克思的传记,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我们既得益于上述马克思的传记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资料,也惊叹马克思人格和功绩的伟大、思想和实践的丰富,以至于不同的读者和研究者心目中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形象,因此撰写一本《马克思传》就成为张云飞老师和我的一个长期愿望。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许多人对马克思还不甚了解,甚至存在着一些片面认识,而他们事实上又非常愿意去接受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马克思,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撰写一本《马克思传》的初衷。

  记者:在书中您想向读者介绍一个怎样的马克思?

  袁雷: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这本书中,我们试图展示这样一个马克思——

  第一,伟大人格和伟大功绩统一的马克思。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然而,早在马克思生前,就有一些西方人诋毁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在当下的西方,一些人觉得马克思的功绩很伟大,但是他的品德很一般。例如,马克思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自己却喜欢过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不努力工作,喜欢不劳而获,长期靠恩格斯的资助生活。这种观点割裂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和伟大品格的统一。因此,本书不仅加强了对马克思伟大品格的叙述,也加强了对他伟大功绩的研究,试图向人们展现一个集伟大人格和伟大功绩统一的马克思。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思想家统一的马克思。部分西方学者从自己“客观公正”的立场出发,将马克思的思想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来研究,割裂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事实上,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个思想家和学者。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马克思也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因此,我们不仅力图揭示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将他的思想、贡献和影响呈现给广大读者,还原一个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思想家高度统一的马克思真实而完整的形象。

  第三,伟人和常人统一的马克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在揭示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统一的基础上,我们还试图揭示一个作为有血有肉的常人的马克思,还原一个将儿子、丈夫、父亲、外祖父、战友、战士、学者等身份有机集于一身的马克思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第四,集思想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然而,这些笔记不仅数量众多、内容庞杂,而且问世较晚,至今仍然是相关传记研究的薄弱环节。例如,《人类学笔记》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世界范围内问世。因此,本书考察了马克思在东方社会问题、科学技术和自然辩证法、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伟大贡献,力求展现出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记者:该书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袁雷:1998年,魏小萍老师和张云飞老师共同撰写的《马克思传》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7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周莹在看到这部《马克思传》之后,邀请张云飞老师重新撰写一部马克思传记,以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3月,张云飞老师大体拟定了这部新的马克思传的编写原则、写作体例、章节安排,我细化了写作提纲。最后,我们与周莹编辑共同确定了本书的写作提纲,并签订了出版合同。

  从2017年4月开始,我根据拟定好的提纲开始查阅资料和正式写作。在此过程中,我不仅重新研读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相关著作,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之间的大量通信,还重点阅读了关于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的回忆和传记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和我从2017年6月开始着手初稿的写作,并于2018年1月底,基本上完成了全书的初稿。之后,张老师对全部书稿进行了通读和统读,修改了很多内容,新增了部分章节的内容,补充了大量历史资料,完善了章节布局,使得该书真正成为一部完整的著作。

  记者:书稿撰写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袁雷:本书能够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张云飞老师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对我不遗余力地辛勤指导。在1998年《马克思传》出版后,张老师继续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出版《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等各类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等学术论文150余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的数学、自然和科技笔记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印度和俄国等东方社会,同时研究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印度史编年稿》和《历史学笔记》等,并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研究读本》(合著)一书。这些研究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即便如此,在书稿撰写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是时间问题。张老师和我都是高校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我们只能尽量利用一切周末和节假日来完成这本书,即便在寒假过年期间张老师也没有休息,在修改和完善这本书稿。

  二是如何将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思想统一问题。本书不仅希望为广大读者介绍一个全面的、丰富的、立体的马克思,希望能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大家能够读懂马克思,还能为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理解马克思提供帮助,能够经得起不同群体的读者和时间的检验。

  三是如何处理马克思的浩如烟海的著述和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的问题。即便是专业研究者,也很难通读马克思一生浩如烟海的著述,更别说在一本传记中将之完整地呈现给大家。本书主要围绕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展开叙述,阐述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史前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论述,同时尽量将20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纳入进来,并积极回应西方学界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展示一个完整的马克思形象。

  记者:在理论研究之外,您对推广传播马克思主义做了哪些工作?

  袁雷:高校学生思想敏锐、积极,对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并不陌生。然而,由于他们之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够全面和系统,以及受社会上对马克思及其思想存在的误解和偏见的影响,马克思成为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希望通过教学研究和宣传工作,使马克思从学生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变为“理想信念的引路人”,坚定广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

  我从201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一直开设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公共课,以及硕士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和思想上的碰撞,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和理论困惑,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解惑。

  我负责指导北京工商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团,担任学生党支部的理论导师,定期给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5月2日,我还前往中央财经大学,在红色课堂讲座上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授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

  我也承担着一定的理论宣讲任务。2018年5月17日,我向北京工商大学党委理论中心扩大会议汇报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学习心得。5月21日,我向北京工商大学教工党支部书记和学生党支部理论导师介绍了《马克思: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一书。

  记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很多人反映原著很难读,您会给出哪些建议?

  袁雷: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是马克思恩格斯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创造的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非没有规律和方法可循。

  第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所在的文本语境和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原原本本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恩格斯曾明确说,希望人们通过原著来研究唯物史观,而不是根据第二手的资料来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历史环境,对于读原著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结合时代历史条件的变化研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虽然《共产党宣言》早在1848年2月就问世,但是随着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从1872年开始先后为《共产党宣言》撰写了七篇序言,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从不断变化的时代历史条件出发,从马克思那里寻找理论根源,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第三,将“读经典、悟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常读常新。

  记者: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作为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教师,您是如何认识这一讲话的?

  袁雷: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缅怀了马克思这位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的辉煌一生,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提出了我们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的思想的要求,为我们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教师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宣传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向青年学生讲清楚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讲清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思想家、作为顶天立地的伟人和有血有肉的常人统一的马克思,讲清楚马克思是如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九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如何学习马克思,包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九个方面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而为我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科学的方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他开创的共产主义事业继承和发展下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到“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历史经验,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应该如何去学习和研究马克思?

  袁雷: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这些通讯展示了马克思对中国革命的深度关注,对中国人民反抗西方侵略的高度讴歌,对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并为他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同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我们既要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相关论述的研究,也要加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成功经验的研究。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运用正确的方法。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读经典、悟原理”,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进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并在这一伟大征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记者:李惠男)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