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火炬”接力的第12棒
发表时间:2017-05-15来源:工人日报

 ——探访“赵梦桃小组”

    初夏,陕西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内,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望不到边的机器昼夜轰鸣。置身其中,仿佛被一片雪白的世界围裹。棉花就在这里被纺成线,又织成布。享誉全国半个多世纪的“赵梦桃小组”,就是该分厂纺部车间乙班。

  “最近上了一个‘80左捻’新品种,必须用左手接头,这样产品才会有立体感,线也不易断。但新工都不会,我们5个老工就顶上去,一边做一边教她们。”“赵梦桃小组”第12任组长、全国纺织行业劳模王晓荣说。

  历史长河缓缓流动,伴随成员更新快、年轻化、价值多元的现实,外界有人不禁问:梦桃小组现状如何?梦桃精神的火炬还在往下传吗?

  《工人日报》记者探访得到的答案是,“赵梦桃小组”这片精神高原始终顽强耸立着,已经持续了12代。

  传奇般的精神高原

  咸阳纺织集团有一个梦桃展厅,新招工人以及到访客人都会被带到这个精致的展室里,认识一下赵梦桃和以她名字命名的传奇小组。

  赵梦桃,曾连续42次被评为厂劳模、红旗手和先进生产者,先后9次出席陕西省和全国英模会议。1963年,陕西省政府隆重命名了“赵梦桃小组”。2009年,已逝世的赵梦桃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如今,在厂区道路边和车间的宣传栏、小组活动室等处,都在宣传“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梦桃精神。

  据介绍,“赵梦桃小组”作为一个传奇般的精神高原,传承12代至今,所出劳模之多、所获荣誉之高,十分罕见。“赵梦桃小组”命名54年来,代代传承,永葆先进。获得全国先进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全国性荣誉24项;12任组长,5人6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其余7人均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组员人数一直在随着生产任务情况变化,过去有15位组员,最多时32人,现有28人。”王晓荣告诉记者,目前组员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仅有20岁,其中还有两名男性。

  28双磨出老茧的手

  陕西省劳动模范何菲是小组里的多项技术能手、年仅30岁的她已是组内5位老员工之一。她手机里保存着一张照片:一根缠满了透明胶布的右手食指。

  “去年2月,我们试纺新品种——涤棉维30,一开车,一半都断了,每台车有六七百个断头,得一个个接上。车速很快,每分钟1.5万转(多数品种是1.3万转),而纱的含涤高韧性大,所以落纱时特别容易割手。”何菲说:“最大的麻烦是反反复复割,一个伤口不停被割,越割越疼。”

  有一阵,何菲也焦躁起来。她本来是值车工,但这个品种的落纱环节就是因为割手太厉害,新工干不了,才临时调她过来应急。但她很快说服自己坚持下去,谁让自己是党小组长、老师傅呢?“抢困难、送方便”,当年赵梦桃不就是这样吗?

  一边贴创可贴、缠医用胶布,忍住疼痛干,一边调节设备适应新品需要,3个月后,大面积的断头才被遏制。

  其实,28位组员每人都留有这种“疼痛手指”的纪念。记者注意看了每位组员的双手,或右手食指,或左手中指,都有被反复割伤而形成的老茧。就连干了26年的王晓荣,手上的老茧旁还有新旧不同的伤痕。

  “以你的技术、经验,也会被割伤?”记者不免感到好奇。

  “没有人不割手的,不割就学不会;学会了只要干下去,日复一日,多少还是会被割的。”王晓荣淡淡地说。

  左手拔出纱管,右手寻找纱头,然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纱管斜面捏住纱头,带捻引出,套钢丝圈、插管、提纱、绕导纱钩、卡头、定位接头……王晓荣双手上下翻动,一气呵成。这就是值车工最难、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接线头。

  “赵梦桃小组”负责着40台进口细纱机,棉花在这里被纺成细纱,是纺织厂最复杂、最重要的工序。55680个锭子牵着各种型号的银线昼夜不停飞速旋转,因为受棉花中的杂质、积落的棉絮、机器状况、温度湿度变化等因素影响,细纱会随时断线,值车工就要不断巡发现并重新接上。新工到岗,首先是跟师傅学接头,然后是不断练习提高接头的速度、质量。

  “赵梦桃小组”每个组员都是这样一步一步由师傅手把手地教出来,然后从看半台车、一台车到看两台甚至更多的车。等到手上老茧厚到一定程度,新组员就变成了老组员。

  24岁的成梦梦是小组里“年轻的老同志”,刚刚测试的成绩领先全厂。2011年进厂的她,现在正带着两个徒弟。“已经跟了6个班,接头、换粗纱都可以了,走巡回还差一点。”成梦梦说。

  现在,按照百分制测定工作法,组员中8人达到98分,大部分达到94分以上,居全厂最优。不仅如此,“赵梦桃小组”还以54.5%的纱锭,完成了66.2%以上的产量,并且质量无差错,安全无事故,指标名列前茅。

  好传统到现在也没有变

  25岁的朱快乐是成梦梦的徒弟,她是一个先离开又重新返回的值车新工。2月份,她招工进厂分到这,但是后来因家里有事,不得不离岗了。3月16日,她又重新参加招工回来了。最近,她刚刚通过新工上岗必须经历的“腿疼关”。

  记者问她返回的原因,她说:“小组的人特别好,刚开始我什么都不会,但每个人都会关心帮助我成长。大家在一起很快乐,这个比啥都重要。”

  4月1日,按照多年的传统,公司组织大家去给赵梦桃扫墓。活动结束朱快乐回家遇到邻居爷爷,那位邻居爷爷说:“原来你在‘赵梦桃小组’上班啊,赵梦桃可是全国劳模啊,我们这代人没有人不知道的。”这让朱快乐很受鼓舞。

  组员的劳动强度很大,收入也不算高,“赵梦桃小组”吸引员工靠的是什么?

  小组两位男性组员之一的张公路再次提及:“小组人都特别好。”这句话恰恰是采访中,每位组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王晓荣一直继承着前任组长一贯做法:对组员“五必访”“六必谈”“七知道”,讲述赵梦桃故事,手把手教技术带作风,到社会上“学雷锋”。

  “上班时,只要有人忙不过来、遇到困难,不用谁招呼,大家会主动过去帮忙;下班时,只要有一个人活没干完,所有人都不离开,直到帮她干完一起离开。”王晓荣非常自豪地说,这个传统到现在也没有变。(毛浓曦)

责任编辑:胡 杨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