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宣传片展播 | 贵州:科学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
发表时间:2019-07-04来源:中国文明网
视频来源:贵州文明办、贵州文明网

《科学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视频截图

 

  6月18日,贵州迎来第三个“生态日”,2019年活动的主题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贵阳市将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城市环境保护的氛围,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家园。

  6月16日,在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指导下,观山湖区金华园社区正式启动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颜色不同、装载垃圾不同、高约1.7米的两个分类智能垃圾桶并排放在每个单元楼的楼口。今后,金华园社区的居民将通过刷卡或者扫描二维码投放分类垃圾。

工作人员在金华园社区安装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记者 郑雄增 摄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文明标志,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事关民生福祉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贵阳市是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作为省会城市,做出垃圾分类示范,是贵阳应有的责任担当。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破解“垃圾围城”困境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居住的人口也日渐增多。在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垃圾分类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有效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境。

  “国家、省、市相关文件都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贵阳市的原生垃圾要基本实现零填埋。但从这几年的数据看,贵阳市垃圾每年增长速度近8%,2018年达到4200吨。且贵阳市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占全部生活垃圾处理量的70%,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还很低。”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贵阳市的生活垃圾末端日均处置能力可达到5225吨,但不断增长的垃圾量与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如果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不力,末端处置设施建设步伐跟不上,最迟到2021年,贵阳市就会面临“垃圾围城”。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也是提高公民素养,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对水体、大气、土壤的二次污染风险,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文明素质、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作为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每一位市民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因分类而带来的变化,增加共建美好城市的责任感。

  补齐垃圾分类短板 培养垃圾分类习惯

  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将贵阳列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之一。同年1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前,贵阳市、遵义市、贵安新区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为此,贵阳市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进行了探索,出台《贵阳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打造了50个示范片区并组织系列宣传活动,市民对于垃圾分类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工作人员向市民讲解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的使用方法。记者 郑雄增 摄

  “目前,贵阳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渐入正轨,但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大部分区域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仅限于购置一些双桶垃圾箱,再贴几个分类标签就算完事,与省、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造成:

  顶层设计还不够成熟。具体操作实施和责任划分情况不够详细,相关事项的推进时间节点不明确,缺乏常规化监督考核。

  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试点区域的分类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各式各样,垃圾桶内照样是混合投放的垃圾,针对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相应的收集运输体系、终端处理设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配套。

  运行模式还不够规范。废旧纺织品等低价值但可回收物基本未被纳入回收渠道,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基本没有分离,生活垃圾混装混运现象普遍。

  “但这些短板和不足,随着垃圾收运体系、回收体系、终端处理设施体系的建设,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在我们看来,最难的还是让广大市民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活垃圾分类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有专家专门做过分析,垃圾分类个人习惯养成需要6个月持续、不间断的督促,集体习惯养成需要2至3年,整个社会习惯的改变最少需要8至10年。”

  制定垃圾分类措施 坚定攻坚克难决心

  面对工作的困境,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关注,多次前往一线进行调研并召开相关会议,作出“难也要坚定做”的批示。这一批示,既道出了贵阳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易,也坚定了贵阳市攻坚克难的决心。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项目实施。出台《贵阳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18—2022年)》,按照规划年度目标,结合“无废城市”创建要求,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相关项目实施,大力提高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已在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建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处置能力为:废旧家电50万台/年,危废垃圾10000吨/年,生活性废纸800吨/月),建立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中心(处置能力为33.33吨/日);强化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有序推进比例坝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升级扩建工作;做好项目申报,获得贵州省、贵阳市发改委共计450万元前期工作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进行易腐垃圾、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收运处置体系项目建议书、环评等文件编制工作,将按计划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提高垃圾分类处置能力。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成立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贵阳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十二个工作组,细化责任分工,合力推进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继出台《贵阳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分类工作指导。

  强化宣传引导,推进试点打造。投入专项资金,印制30余万份生活垃圾分类资料,制作分类宣传片在贵阳市范围内播放;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以全国节能减排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为平台,依托“巡山、巡河、巡城”活动,组织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街串巷、进家入户开展宣传;按照“月月有宣传”的计划,结合贵阳城市管理“百姓拍APP”公众参与平台,从2019年1月开始每月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造。其中,实验一小、第十三幼儿园、观山小区等示范点分类工作得到上级领导认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启动贵阳市黔灵山公园、金华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工作;启动“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单位、示范片区建设”技术规范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创建标准,于2019年重点打造2至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形成经验,全市推广。

  强化协调联动,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建立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协调联动和信息报送机制,每月召开垃圾分类推进会或组织开展实地调研,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按月上报工作动态;与各区(市、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签订《贵阳市2019年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属地主体责任,要求各区(市、县)按照市级目标在年底前完成辖区内社区、党政机关及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覆盖率分别达60%以上的目标;定期编写工作推进情况通报发放各区及各市直部门,以通报形式促进工作落实,目前已经下发两期。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形成垃圾分类合力

  “2019年,贵阳市将创建8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实现强制分类全覆盖,贵阳市范围内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我们从社区入手,加大引导居民实施垃圾分类投放,让垃圾分类工作真正‘接地气’。”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金华园是贵阳市2019年拟创建的8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该片区共计3000余户1万余名居民。专业公司将累计在这里安装智能分类垃圾箱133套,设置生态环保屋4个,还将配备20名督导员,共同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及垃圾分类推广工作。

  推行垃圾分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

  2019年,贵阳市拟在全市所有学校全面推广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本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工作局面,全面提升社会认知度。

  贵阳市还将响应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46城万人志愿者”活动,将在贵阳市的公共机构招募热心生活垃圾分类等公益事业、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人,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并开展志愿者活动,包括参加一次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和地方生活垃圾分类的法规政策、分类知识以及志愿者活动的内容、要求等;开展一次活动,每年在本单位开展一次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调动单位全体人员积极参与;督导一个单位,志愿者要做本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员,定期对所在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带动一个家庭,志愿者要在家庭中坚持践行生活垃圾分类,通过个人带动家人特别是儿童,主动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联系一个社区,志愿者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与居住地社区联系,带头参与所在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贵阳日报 记者 汤利/文 郑雄增/图)

 

责任编辑:林和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177367&encoding=UTF-8&data=AE8AFwAAAAcAAL30AAAAAQBM5Z6D5Zy-5YiG57G75a6j5Lyg54mH5bGV5pKtIHwg6LS15bee77ya56eR5a2m5Z6D5Zy-5YiG57G7IOWFseW7uue-juWlveWutuWbrQAAAAAAAAAAAAAALjAsAhQxD_-JbxzveepR3_IvrNDIdBbgAgIUQfsKKWaW5sCpEiZcz9DFHqziaHc.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177367&encoding=UTF-8&data=AE8AFwAAAAcAAL30AAAAAQBM5Z6D5Zy-5YiG57G75a6j5Lyg54mH5bGV5pKtIHwg6LS15bee77ya56eR5a2m5Z6D5Zy-5YiG57G7IOWFseW7uue-juWlveWutuWbrQAAAAAAAAAAAAAALjAsAhRhfYSj1fFZFPEgnUfErwqKYJpeKAIUcgJYMzUOsDHPtUiuWC93OwfAdfU.&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