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涛:来了就不想走的包头
发表时间:2018-09-17来源:中国文明网

  记者:赵市长您好!欢迎做客文明会客厅。
  赵江涛:谢谢!

  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文明网特别推出了系列报道《40人对话40》,今天感谢您对我们栏目的关注和支持。

  赵江涛谢谢!我能够代表包头市来参加你们这个节目,也感到很荣幸。

  记者:赵市长,据我所知,您是去年调任到包头的是吗?

  赵江涛是的,去年71号我上任。

  记者:那有一年多了。

  赵江涛一年多了。

  记者:但其实您以前也有过在包头工作的经历。

  赵江涛是,我在2006年到2010年,四年,在包头工作过。

  记者:那您如何评价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包头呢?

  赵江涛包头和我们国家其他的城市一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应该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大家都知道,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国力在日益增长,综合实力在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包头也一样,包头老百姓对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整个经济建设、城市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还是非常满意的。

  记者:虽然包头是个工业城市,但是我在网上也看到很多网友说,外地人来了包头就不想走。为什么不想走?

  赵江涛:这个我是很有自信的。

  记者:那跟我们说说为什么不想走。

  赵江涛:外地人来了都会热爱这个城市,喜欢这个城市,很留恋。

  记者:为什么呢?它有什么独特的气质和因素能够吸引这么多的外地人?

  赵江涛从直观的印象看,来到包头你会看到这个城市非常大气。从城市面貌上,也称为半城楼房半城绿。

  记者:怎么理解呢?

  赵江涛:我们的城市绿化率达到了44.3%。所以随处可见,五分钟的生活圈当中都可以随便走到一个绿地、广场、公园,所以老百姓很享受。这是从城市来讲,另外一个包头人非常热情,诚实、友善,那种包容,非常热心。所以感受到外地人去了以后,会感觉城市很美,人很美。

  记者:我们常说创城不易,守城更难。包头作为咱们西北地区的一个老工业基地,这些年来在文明创建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到始终久久为功,而且还获得了五连冠的佳绩,这是很难得的。动力源自哪里?

  赵江涛这样说吧,如果从包头这个城市,我们的自然环境来讲,作为一个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和其他的国内一些城市相比,还是相对的差一点。再加上你刚才提到的,包头是一个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它的环保、节能减排的压力也非常大国家在一五时期就布局了包头作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基地。所以当年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就在包头布局了6个。这种传统工业在转型、升级方面,我们的压力比较大。

  记者:有压力才有动力。

  赵江涛:对。包头的文明城市创建应该从1997年开始2005年我们获得了首届全国文明城市,经过后来的三年一轮,这样不断持久创建过程当中,现在是连续五届的全国文明城市讲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激发了老百姓和党委政府,大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记者:动力源自于大家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赵江涛对。我觉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创建活动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是相符的,跟大家的利益是共同的。所以这个动力对于党委政府和全体市民,是共同的,这个心愿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追求是一致的。

  赵江涛:包头人要是走到外面也好,讲到我是包头人,他会有一种自豪感。所以连续五届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当中,形成一种城市的凝聚力。所以我觉得市民们对这个城市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还有这种荣誉感,也是促使我们党委政府的工作动力,城市老百姓热爱这个城市,我们怎么能把这个城市建设得更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所以使包头无论是经济发展也好,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这些方面能够做得更好,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动力。

  记者:说到老百姓,我们都说市民群众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主体力量。包头是如何去发挥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热情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创建活动当中来呢?

  赵江涛包头是一个移民城市,我刚才前面讲了,我们在建国初期,国家作为一个工业基地来建设的,包头虽然讲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是真正为全国大家所熟悉,所认识,还是在我们建国以后。刚才讲了国家作为一个工业基地来建设,这样的话全国大量的建设者、开发者来到了包头。所以这个城市的文化,我们讲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黄河文化,还有我们的红色文化,讲军工文化,工业文化,是在这里头交融交汇的。所以这个城市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

  赵江涛包头老百姓对于创建文明城市积极性非常高,城市是这样一种多元的文化,包容的文化,从老百姓自愿上来讲,对城市的认同,那归属感,那种荣誉感,非常强烈。多年来,我们从第一届文明城市开始做起,持续几年老百姓非常支持。当然,这也在于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就是因势利导,我们把老百姓的热情、把党委政府创建的主导思想和老百姓热情怎么去融合起来。所以首先我们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城市文明,做一些正面的主流媒体的宣传教育,做一些公益广告,弘扬一些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创建做得好的一些地区、部门、单位、企业以及个人,在这个社会形成一个崇尚文明氛围。

  记者:崇德向善

  赵江涛对对对。像我们的公共场所,一些车站、机场,一些广场,都会看到大量的公益广告,我们的公益广告要求占比必须达到50%以上,到处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再就是在公园、广场多营造一些文化的氛围,宣传一些老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的先进事。所以让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崇尚文明的导向。

  赵江涛:像我们全市大概注册的志愿者达到了34相当于市里头每8个人就有1名注册的志愿者,公益组织达到了1500多个,每年开展的专项活动达到的两万多场次。所以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崇尚文明的氛围。

  记者:也形成一个风气。

  赵江涛:对。像刚才讲的,开发区有一个万水镇,有一个王金清的村民,30年,组织的黄河义务打捞队,30救起的落水者达到300多名,从来没有向被救者或者被救者的家属索要过一分钱,所以好多村民自发加入到他的队伍当中。我们都是作为道德模范,进行宣传。

  还有一些像大国工匠,戎鹏强,在军工系统30多年钻研,在兵器火炮方面,他是我们中国第一人。还有很多,一些雷锋车队,很多感人的事儿,包括蓝天救援队,都是由专业志愿者组成,参加过汶川地震、尼泊尔地震和前段时间抗洪救险,都是作为专业的志愿者去参与。

  赵江涛:包头有位叫陈文学的老人,学习、宣传雷锋事迹长达55年,如今80多岁了,依旧在学校、社会去宣讲雷锋事迹,通过一些报告会、讲座。有人笑称他叫陈傻子,但他依旧55年常年的坚持。而且他自筹资金,建了雷锋事迹展馆,应该说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把学习雷锋,做雷锋事儿的共产党员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很感人。

  赵江涛:包括包头的雷锋车队,很有名的,出租车2800多名雷锋车队。所以在引领一些社会的风气、风尚,树立一些好的典型,给大家树立一些榜样,确实发挥了很多作用。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当中,我们要发现和宣传讲一些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给大家树立一些榜样。

  我作为市长来讲,我常常为包头市的市民,他们的一些事迹,他们的一些举动受到感动和感染。就是说,你需要加倍努力工作,加倍奉献,去把工作做好,才能对得起包头的老百姓。包头老百姓对市委政府的支持是发自由衷,他热爱这个城市,他觉得我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就是从老一辈的创业者,我们讲第一代的开拓者,他们的精神层面传承下来。他们对事业的那种追求感染了我们,对我们的工作新的期待,激励着我们。包括你谈到,为什么讲大家到包头就不想走?你会感受到这种热土,这种热情,城市的魅力,特别是人文的魅力,觉得跟包头人交往,交朋友也好,来到这工作也好,这种环境让你很舒心。

   赵江涛所以我们把大家这种热情保护好,激发好,发挥好。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记者:其实文明创建是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的。您认为文明创建本身,对于包头的城市发展来讲,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赵江涛首先来讲应该是城市和乡村,城乡变美了;文明城市创建有各种创建的标准,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要评比,要复查,要暗访。所以大家对这个城市首先是整洁、干净、有序。所以刚才我讲邀请你到包头去看一看,你会看到这座城市很大气。这一方面,给这个城市提升一些管理水平,和老百姓的自觉的水平。在城市近建设当中,以生态建设和绿化打造这样的一种环境,你会看到通过这样的创建活动,城乡变美了,再一个周边的环境也变美了。刚才我讲大青山的绿化,过去包括工业建设当中,有些乱采乱伐的问题,经过文明城市的创建,都治理了。再就是人变美了,人的精神面貌。包头这个城市老百姓的文明程度非常高,大家讲好多城市有闯红灯的问题,包头在斑马线上都绝对是车让人的。包括老百姓,你看不到闯红灯的现象,很文明,他很有序。

  我刚才讲,包头的热情也好,城市的文明,带来一种诚信,跟别人交往很诚实,很友善。市民文化活动我们设计一些载体,通过一些社区的活动,企业的一些创建活动,农村、牧区创建文明户这样的活动,来带动机关,包括机关、学校都在通过文明城市这样的创建载体,来更多的形成文明养成和素养的提高。包头人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我们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比如说像一个地级城市,包头这样的城市,我们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每年都有交响季的演出。

  记者:在哪里演?

  赵江涛就在我们的大剧院,包头大剧院,包头大剧院每年的演出大约达到200多场。像中央芭蕾舞团,一些京剧这样的节目,所谓高大上的,甚至国外的一些交响乐,到包头后,老百姓场场爆满。所以欣赏能力很强,通过一些文化的载体,我觉得更多的是在文明创建活动当中,要起到一种引导,包括我们在于活动、于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设计一些载体,全面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

  记者:这是一种很好的宣讲方式。

  赵江涛就是。你要是空洞的就说教来讲,效果不一定好。结合城市的变化,通过文明城市创建这样的载体和设计,让大家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变化,感受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和我们城市的变化。形成对一个城市的凝聚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我们城市建设得更美好,使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您刚才也提到了,说包头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这样在文化上的独特优势,是不是也能够让包头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信?

  赵江涛是的。我刚才讲它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城市大家很包容,大家为什么也愿意到包头来工作?他的文化来讲,人与人之间没有说地域的观念,非要排外。很快,你到这工作,无论来自四面八方,祖国各地来讲,到这以后,很快就能融入这个城市当中,这种城市的文化我们觉得很大程度上建国以后,特别是我们从军工文化一些工业城市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老一辈的建设者,他们的那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咬牙苦干,一往无前这种精神不断的传承和激励。

  像大家知道有个叫吴运铎的,当年是我们中国的察金,是我们中国的兵器专家,曾经都在包头工作过。所以当时包头的艰苦创业,当年的一五时期建设的过程当中,当时的条件还是非常差的。所以现在还有传承的叫仓库精神,当时的条件非常差,大量科研人员在仓库中做一些科研,一钱精神,在管理上能省怎么去省,这种艰苦创业。甚至当时的伙食来讲,土豆烩菜这样一种精神。包括三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环境当中,很多科研人员都吃不饱,当时我们自治区的乌兰夫主席就考虑到科研人员的问题,要让他们吃饱,那时候的能力,土豆都作为主食,那种艰苦环境下,这种教育、引导一直发扬

  记者:它是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

  赵江涛对对对。上次见过一个老同志,叫徐来自,他是当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1962毕业,就到了包头工作,现在已经82了,上次我去拜访他,他对我们现在转型发展当中,给我了一封信,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到现在还在研究量子力学的纠缠理论,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以讲是属于诺贝尔奖的重量级课题。他们对城市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从这些老的建设者或者开拓者身上,我们把这种文化作为市委和政府来讲,不断地对我们后代和市民形成一个很好的教材,作为一个典型再引导。所以我觉得文化传承了这种自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多元的文化,包头成了这么深厚的底蕴,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对这种机遇、挑战

  记者:包头创城您刚才说20多年,未来还得继续走下去。

  赵江涛还得继续走下去。

  记者:包头这种创城的小环境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怎么做到有效融合?

  赵江涛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我们要达到小康,我们要实现中国梦,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我们怎么能够让国家,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作为一个区域来讲,在实现中国梦当,要发挥我们的作用。我们讲,圆中国梦当中我们要贡献包头力量。下一步在发展当中,把经济建设要做好,刚才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发表讲话,提出内蒙要转型发展,特别是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地区一定要把经济做实,做好。

  所以发展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特别经济转型,这些方面我们需要举全市之力,使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为精神文明这一块,刚才介绍了很多,精神文明建设又为城市的发展、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所以这些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来凝聚全市人民的精神动力,凝聚这种积极性,一定要使这个城市有一种凝聚力,要有一种向心力。

  再就是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包头是一个军工之城,有了军工,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每一次的阅兵仪式上,第一个方队,就是主战坦克方队,那就是包头生产的主战坦克。所以主战坦克、轮式战车,包括我们的核工业,都很有影响力的。按照总书记讲,军民融合,这是一篇大文章,把军工的一些实力、研发的能力,把科技人员、技术装备,各种正确要素,怎么和市里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大企业,作为一个龙头的产生,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这也是我们转型发展当中的一个着力点。

  通过五连冠的创建活动,确实我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它的力量所在和它的作用,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包括城市建设,和城市的管理,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来讲,我们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大家热爱城市,能激发他内在的一种创新动力。

  赵江涛:包括我们的社区里头的文明城市的载体也好,还是一些文明创建活动当中的各方面的形式、队伍来讲,都看到,人民精神面貌的一种改变,这个社会非常和谐。

  记者:生活状态改变了,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赵江涛对对对。

  记者:的确,改革开放新时代已经开启,我们也希望通过计划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包头能够将城乡变得更美,将环境变得更美,将人的精神变得更美。

  非常感谢赵市长,感谢您!

  赵江涛谢谢!(监制:姚杰 记者:路弘 摄像:高晟寒 林和 赵洋 编导/剪辑:高晟寒 责编:赵洋)

责任编辑:赵 洋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43616&encoding=UTF-8&data=AEnoYAAAAAcAAKasAAAAAQAn6LW15rGf5rab77ya5p2l5LqG5bCx5LiN5oOz6LWw55qE5YyF5aS0AAAAAAAAAAAAAAAvMC0CFA5VU5YQ9Xb9iJl39PeyFQm93LFCAhUAhRAILAC1bPlC6pWCD1jwVYyc3Dc.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43616&encoding=UTF-8&data=AEnoYAAAAAcAAKasAAAAAQAn6LW15rGf5rab77ya5p2l5LqG5bCx5LiN5oOz6LWw55qE5YyF5aS0AAAAAAAAAAAAAAAuMCwCFDTtCUS3M-rh-OoJjmTLcsPPPtdYAhQbcE0P3vEIstOoDOFvvCvLN5rCr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