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春的赛道上志愿者们接力不停歇——看济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青年力量
发表时间:2020-04-07来源:济南日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在成长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当代青年,把奋斗和责任变成青春岁月里最美的印记,向国家和人民证明,“无论我几零后,在志愿服务中,我们绝不落后”。

  “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

  “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给青年志愿者群体亲切回信、寄语。

  在乡村、在社区、在企业……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青年志愿者的战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志愿者默默奉献的身影。在志愿服务的大平台上,济南数以万计的青年志愿者,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青年力量。

  “80后”青年志愿者 志愿服务就像为亲人服务

  在疫情期间,有这样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他们奔赴武汉前线参与雷神山、火神山建设,他们自己开车将采购到的酒精消毒液从济南连夜送达武汉,他们为赴湖北医护人员家属跑腿帮办、满足心愿,用爱心和热心构筑起战“疫”温暖的大后方。他们来自于中建三局一公司,是一群来自建筑一线的青年志愿力量。

  如果说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是一名建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在医院建设过程中,为建筑者提供后勤保障,就是一名志愿者发自内心的奉献。

  “因为武汉前线急需防疫物资,当我得知有一批消毒用酒精急需从济南运送到武汉后,我没有多想就接受了这份任务。”中建三局一公司青年志愿者张磊说。作为一位一岁半孩子的父亲,在执行这次任务之前,他并没有给家人多说,而家人真正知晓他这趟行程时,则是在他回到济南集中隔离期间。

  张磊正月初四一早从济南出发,驾驶一辆箱式货车运送4吨医用酒精消毒液,目的地就是武汉火神山医院建筑工地现场。“那时候正是疫情最关键的时期,说不害怕是假的,我去之前就买了很多吃的,中途服务区也没有下车,路途中加上油接着赶路。”张磊说。去的过程中,心里想的是赶紧把物资送到地方,毕竟有那么多工人在等着。9个多小时车程,张磊在当天晚上到达武汉,看到工人师傅们领到消毒用酒精,一路的疲惫感也在那一刻消失了。

  “去之前,心里很忐忑,回来之后,心里很自豪。”回想这段特殊的志愿服务经历,张磊这样总结道。

  “阿姨,您家需要买点什么菜啊?生活用品有什么需要的吗?上次买的菜还算新鲜吗?”张磊在电话里与一位老人沟通道。这位老人并不是他的家属,而是赴湖北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属。

  医护人员在前线治病人,志愿者们则在后方守护和帮助医护人员的家属。在医护人员赴湖北一线的同时,中建三局一公司青年志愿队的志愿者们响应“为奉献者奉献”,与医护人员家属以“一对一”的形式结对,帮助他们采购生活必需品。

  “医护人员赴湖北之后,大多数家中就是老人和孩子,不方便出门,我们就定期跟他们联系,问问他们需要买什么菜、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尽量满足。”中建三局一公司青年志愿队带头人赵延军说。志愿者们与18个家庭结对,在这个时间段内与他们结成了“亲戚”,医护人员家属也把志愿者们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除此之外,青年志愿队还设立了“爱心圆梦基金”,面向这些医护人员的家属们征集心里话和心愿,“有一位医护人员家中有两个小孩,孩子用笔写道想念妈妈,我们也很受感动。在另一边的心愿卡上,孩子希望得到一套喜欢的卡通书籍,我们的志愿者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要求,把图书邮寄到孩子手中。”志愿者孙弈介绍,老人把孩子喜悦的照片发给志愿者,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志愿者们的心里比自己圆了心愿还要高兴。

  一杯热牛奶温暖“守夜人”的心

  疫情期间,“四通八达”的平阴县榆山街道环秀小区给社区防疫工作带来挑战。为避免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保障小区居民安全,环秀社区在小区内设置了3个主要出入口,集中力量加强值守管控。

  在环秀小区南门路口拐角有一处“鲜奶吧”,与该执勤卡口相隔数米远。1983年出生的王美琴是鲜奶吧的主人,自2月10日开门营业以来,默默为防疫值守卡点上的夜间执勤人员免费提供热牛奶,天天如此,不曾间断。

  执勤点上的工作人员不分昼夜、不畏雨雪严寒,尽职尽责,为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一道严密的安全屏障。这一幕幕,让王美琴在忙碌的间隙透过玻璃门看在眼里、感动于心。“执勤人员真不容易,工作很辛苦,这几天还好点,前段时间天气寒冷,晚上更是冷得刺骨,虽然有临时

  搭建的帐篷,也难御风寒。他们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别的忙我也帮不上,就尽己所能,让他们每天都喝上一杯热热的牛奶吧。”王美琴说。

  在志愿服务的初衷之下,这位“80后”女老板每天坚持为卡口夜间执勤的工作人员送上一杯热牛奶。

  “老板人很好,经常问我们热水够不够,没热水就来店里接,我们也不好意思总是打扰。”一名参与执勤人员说。

  对于王美琴每晚送来的热牛奶,执勤人员更是不好意思接受。为了让自己的爱心不再遭到这些“守夜人”的善意拒绝,王美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每天晚上,环秀小区南门值守卡点上都会上演暖心一幕,王美琴手提保温壶和纸杯,走向执勤点,为每一位“守夜人”倒上满满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一杯普普通通的热牛奶或许算不上是生活必需品,但温

  暖的却是“守夜人”的心。

  “90后”青年志愿者 捐献物资、无偿献血,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青年志愿者张哲文是一名“90后”,自从第一天响应共青团济南市委号召投身一线开始,他就一直忙碌在志愿服务一线。从2月8日开始,他先后来到市中区舜耕社区和历下区文东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其间,张哲文还积极参与了无偿献血,主动筹集消杀物资,开车拉着2吨消毒液捐献一线公安干警等。

  “我本身是一名党员,在这个时候更希望能为大家服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张哲文说。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志愿者”这个角色的张哲文,每每看到奔波在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挨家挨户摸排走访时,他就更坚定了做志愿服务的决心。

  张哲文开展志愿服务的地点在市中区舜耕社区,主要负责给出入的居民测量体温、车辆消毒、张贴宣传标语等。虽然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但张哲文干起活来却很仔细。张哲文表示,一天下来他基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疲惫。“居民们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所以做起来也就轻松很多。”对张哲文来说,听到一句“小伙子,辛苦了”比什么都开心。

  由于社区人数多,流动量大,所以排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相对复杂一些的。“比如小区里的外籍人士,我们需要挨户询问他有没有出省、目前体温情况。外地返济复工人员,我们要给他们讲解隔离14天的重要性,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帮忙协调解决。”张哲文说。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每天的电话排查就要打二百多通,“一天下来真的是口干舌燥,但是看到那

  些社区工作者每天都在这样做,也就不觉得累了。我毕竟年轻,能帮着多分担一点就多分担一点。”

  在志愿服务期间,张哲文除了日常的社区防疫管控工作,还十分关注社会各界的需求。“当时我和母亲看到网上有一个山东省血液中心的呼吁,希望市民在做好防护的同时能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张哲文说。在看到消息后,他们一家人都想去献血,但是献血站考虑到他父母年龄偏大,只同意了他去献血。“2月26日,我去献了400毫升血,也没想太多,反正我年轻,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张哲文说。

  “95后”公益达人和养老院老人成了朋友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95后”读研一的张鑫蕊一直在大明湖街道县东巷做一名志愿者,每天站岗四个小时雷打不动。作为学校的公益达人,她说:“做志愿者让我更容易理解他人。”

  张鑫蕊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一名学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济南姑娘。2月10日开始,她来到县东巷南口开展志愿服务,“我主要的工作是测量体温、查看出入证和身份证,后来又增加了手机扫码。有时候也要负责指路,反正做的事情挺多,也挺杂。刚开始来志愿服务的时候,或许是在家里待的时间太长了,一站就是四个多小时,回家后两条小腿都肿了,两天没消下去。”回忆刚开始执勤的情形,张鑫蕊仍旧历历在目。

  县东巷南口位于背阴处,冷风吹过格外冷,就如同在冰窖里那种感觉。“我负责测量体温,需要按一下前面的按钮,前几天天气冷的时候,我的四个指头都被冻木了,连体温枪都摁不动。”张鑫蕊说。

  张鑫蕊做志愿者的时候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刚开始要报名做志愿者的时候,她父母一度比较犹豫,后来经过沟通,最终同意她出来做志愿者。“说实话,当时心里也有些担心,出来做志愿者也是一腔孤勇吧!感觉这个社会开始需要我了,爸妈也希望我有承担事情的能力。”

  张鑫蕊上午上网课,下午就去开展志愿服务,晚上则要看论文到深夜,一天下来比较充实。对于学业和做志愿者的关系,她也有自己的理解。

  “研究生不是只搞学术,我们既是学生,也是成年人,也应该承担应该有的责任。我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就像穿上了铠甲,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了底气。”张鑫蕊说。

  在学校,张鑫蕊就是一名品学兼优和热心公益的学生干部。去年下半年,她和科研团队的同学一起到养老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志愿宣教服务,将太极拳带到了老人身边,帮助他们强身健体,那段时间,她和养老院的老年人成了朋友。暑期,她又到幼儿园

  和小学对适龄儿童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

  很多养老院里住的都是五保户,张鑫蕊和她的同学就给他们倒水、脱袜子、穿袜子。做这些公益活动给她的触动很大,张鑫蕊说:“真心的志愿服务,他们是能感受到的,做志愿服务让我更容易理解他人。”

  “00后”青年志愿者做社区群众的知心人

  在市中区四里村街道,有一位00后志愿者马铭涓,大家都喜欢叫她“小马”。2000年1月出生的她,在过年前刚刚度过了20岁生日,她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就是成为一名志愿者。

  “我们社区有个‘知心妹妹’,长时间的居家隔离,难免产生焦虑、烦躁等一些心理状态不太好的情况,这个志愿者小妹妹特别有耐心,给我们一一疏导,缓解了隔离人员的焦虑,也消除了不安情绪。”社区居民王女士说起社区的“心理疏导员”真是赞不绝口。

  “我和居家隔离的居民聊一聊,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让他们不那么焦虑,居家隔离的人心情好了,我们社区的防疫防控工作也能更好地开展。”马铭涓说道。疫情防控期间,马铭涓主动报名志愿者,认真做好隔离居民的心理疏导工作,因人施策地制定心理服务方案,定期通过电话和微信等非接触方式一对一连线,减缓疫情防控对居民的心理影响。

  马铭涓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道,每当提起“志愿者”这三个字的时候,许多人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许多关于他们的点点滴滴,他们或是精诚团结、无私奉献,或是刚强有力、百折不挠。十分荣幸,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我没有什么别的顾虑和想法,只是单纯地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一天的工作下来,我们收获颇丰。”马铭涓说道,“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提高市民在抗击疫情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认识‘病毒’的危害性,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大路上,我们既是学习者又是探索者,学习如何更好地服务身边的人,我们既累同时又快乐着。”为志愿服务贡献青春力量

  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沿着这样的方向,青年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砥砺前行。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一位少年积极参与到社区防疫中,每天对所居住的社区楼道及公共设施进行消毒,学习之余他参加学校的“五个半小时”活动,帮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好少年的形象。

  像这样的青年志愿者还有太多,在田间、在社区、在街头……几乎在任何国家需要的地方,都能看到志愿者们默默奉献的身影。志愿服务更像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影响下,青年志愿者们纷纷参与进来,践行着不计得失、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

  他们在扶贫济困、社区发展、环境保护、抢险救援、助老助残等领域倾情奉献,这样的场景,证明了志愿服务人人皆可为,也证明了志愿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逐步成为青年乐于接受的精神时尚。(郝磊 郭歌)

责任编辑:贺 子桓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