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同心掬得满庭芳--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推精神扶贫见闻
发表时间:2019-10-21来源:甘肃科技报

  

  

晨黎鸟鸣脆,暮晚见炊烟。水泥路户户贯通,干净整洁;一幢幢楼房白墙青瓦,错落有致;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偌大的文化广场,宽敞美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千百个凡人善举在村村寨寨、大街小巷里闪光,汇成康县价值星空的片片光亮。

   

美丽乡村间的那抹“红”
最具“文明”温度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不仅仅是个口号,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情怀。近年来,康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从背着背篼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理发,发展到现在的村级“爱心理发室”,康县的志愿者们穿着“红马甲”奔波在乡间社区,倾情为乡亲服务。虽说已是深秋,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爱心带来的温暖却是最有热度的。
“看着那些老人满意的微笑,我全身都充满干劲。当然,对于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我还是坚持背着背篼上门服务。”平洛镇团庄村志愿者龙义军笑着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雨水最多的时候。在花椒红遍山野的时候,“红马甲”更是“红”得绚丽耀眼。
团庄村是核桃和花椒产业大村,全村共有核桃树1640亩、花椒树1632亩。尤其是花椒产业,已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
“今年正值花椒采摘时,小雨连绵,好天气没几天,群众都很着急。为此,我提议志愿服务队到缺少人手的农户家里开展抢收工作。抢收结束的那一家又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的‘红马甲’队伍,成为了村里最贴心、最受欢迎的人。”志愿服务队队长龙义平说。

  

  

记者了解到,康县以“创城”为契机,全力壮大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把主题教育、移风易俗、精神扶贫等活动统筹安排,让古道热肠根植于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真正实现了“邻里守望、团结安详”。

  

干净整洁的背街小巷
才是康县最美 “里子”

  

在青山绿水间,“文明”是康县的底色。在康县,志愿者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重阳佳节时,来自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志愿服务团体300多名志愿者在城区集中开展慰问社区高龄老人、义诊、城区小广告卫生死角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
“很高兴参加本次志愿服务活动,看到每个楼院干净整洁,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参加了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蒲瑶激动地说,“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创城’奉献一份力,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
记者了解到,志愿服务队深入背街小巷、死角地带,打扫沉睡已久的垃圾、疏通臭烘烘的下水道、清理各色小广告“顽疾”,为广大居民带头营造了清洁干净的居住环境,赢得了城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和点赞。

  

  

每到逢年过节时,“红马甲”总是最耀眼的暖色。
今年中秋节,康县东街社区志愿者们积极行动,精心组织看望了辖区内的困难居民和孤寡老人,为他们送上月饼、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变化、话幸福。义工联合会志愿服务分队联合城乡各志愿服务队走进“城中村”、贫困村社开展“农村扶贫济困”“社区邻里守望”等活动,对“五保”、残疾、特困人员进行常态化的走访、慰问。

  

  

“城市治理,最是于细微处见功夫、见态度、见精神。大街区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市民的幸福指数,有时恰恰体现在这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里子’中。我们志愿者要把眼光从大街面延伸到‘城中村’、卫生死角等常年曝光较少的区域,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宇星说。

  精细化管理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定准位,才能方向明。康县大堡镇建立志愿者服务站,为广大志愿者“安家”的同时,更是为群众提供了表达愿望和需求的落脚点。
“我们村以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一直是盲目的干,不知道除了打扫环境卫生,还能干些啥。自从建立了这个志愿者服务站,每天都有村民找志愿者帮忙,前几天李大爷搬家抬柜子,找到志愿者服务站,几个志愿者一会儿工夫就给拾掇好了。诸如此类的‘需求’还很多,现在群众有困难先找志愿者服务站,村里的工作也好干多了。”大堡镇漆树沟村党支部书记朱银喜自豪地说。 

  

  

在康县,志愿服务逐渐形成了群众“点单”,服务站“接单”,志愿者“送餐”的模式。使志愿者真正知群众所需、解群众所急,打通了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结合主题教育,以群众最为迫切的需要出发,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镇政府志愿服务队与寺台镇小学志愿服务队积极协调沟通,在杨湾村免费办起了‘四点半课堂’。”寺台镇副镇长陈玉梅告诉记者。
“这些老师都很负责,你看这墙上都有课程表,娃娃们学画画,就是张老师在教,这个真得很好。以前我们农村的娃要上个兴趣班都得去城里才行,这下好了,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学画画了,而且还不交钱。”寺台小学学生薛迎龙的妈妈高兴地指着“四点半课堂”教室门后面张贴的课程表说。

  

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点亮“爱”的灯塔,用春风化雨般的魅力指引“善”的风帆。康县在积极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参与志愿活动的同时,努力营造了人人知晓“创城”、人人参与“创城”、人人共享成果的浓厚氛围,为康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全县已注册志愿者1.58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400多个,发展专业和协会团体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32支,进一步规范了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0多场次,“三下乡”志愿活动600余场次,参与活动志愿者累计高达2万多人(次);并在窗口单位、城区广场、交通路口、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立了97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常态化提供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筹措资金20万元,落实了志愿者褒奖激励政策。

责任编辑:王 钰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